传媒变革,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 :智囊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onysos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媒经济学》
  『 悦读推荐 』
  在数字时代,读者拥有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企业越来越多地选择成本低廉、更生动和更有针对性的网络广告。作者以亲身经历和与多位美国资深媒体人的访谈为基础,告诉21世纪的读者、新闻出版机构的管理者、广告主和传媒业者,应如何面对数字革命,变挑战为机会。
  
  作者: [美]肯·多科特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定价:39.00元
  
  【 名家点评 】
  “媒介融合”不是个新概念,如果说在前几年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话,在今天已成为生存的王道
  
  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未来之路到底将会呈现出何种模样,人人都在探索,而作者似乎更有资格下结论。肯·多科特先生是美国一位资深媒体人、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莱德骑士报业的副总裁。翻阅这本书,你可以获得作者所展现的信息传播的12种新趋势,如果你想了解美国新闻出版的同行们在天翻地覆的今天做了什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这本书中同样会有收获。
  作为这一历史变革的旁观者与研究者,我想不必赘述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我更愿意在中国的背景下,结合自己的点滴了解来呼应多科特先生的主张。我想这应起源于我与《中国经营报》一位记者的谈话,出于想了解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她向我展示了当时我还陌生的iPad上她与她的同事是如何运用新浪微博报道正在进行的苹果专卖店发售正版iPad的盛况。随后又谈起如何利用新浪微博及时报道“两会”的新闻。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报纸变成周刊的现实,她与她的同事都开始把触角延伸到微博这种可能迅速报道和传播的平台上。从那以后,我也逐步进入到使用微博者的行列中,在添加的众多关注中就有很多媒体的官博和记者的个人微博,以此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
  记者成为博客写手
  在仅仅是博客存在的时候,愿意致力于开辟博客这样一种新方式为自己博得在网络江湖地位的传统媒体记者并不多见,直到微博的出现。通常传统媒体使用微博的功能中包括预告即将出版的重要内容,与读者互动探讨选题,以及对一些重要事件的及时报道,这些似乎在我关注的媒体人中并不是常态。他们更多的是以一个专业的能力参与到焦点问题的追踪、真相的挖掘,有时甚至脱离了他们在现实岗位中应报道的方向。比如刚刚在网上出现的一位前世界体操世界冠军在北京的新东方广场通道中乞讨被驱逐的消息,随即@财经女记者部落就迅速地告知了大家这个人的来龙去脉,理论上这似乎不应该是她们报道的领域。另外就是一些永远也不可能出现在他们所在媒体的内容,比如一些记者在对中国首善的质疑后受到恐吓、谩骂的内容,还有对为某些知名企业的公关代理公司的无奈与恶评等等。除此以外,记者采访中的点点滴滴也为这个职业更好地为外界了解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从某种意义上,记者有可能形成一定的个人品牌效应,这与多科特先生强调的媒体要学会营销有异曲同工之处。
  职业记者与业余新闻人并存
  在收集的研究材料中可以看到,微博出现以后其实很是让传统媒体恐慌了一阵,原因在于在对突发事件的初始报道中,往往是一些身处其中,同时又具有新闻敏感的网友冲在了前面。这些业余新闻人所带来的冲击成为新媒体诞生后的必然产物,在国外也有关于“公民新闻”的说法。但是业余新闻人能替代专业媒体人的职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拿最近在微博上发生的很多事件来说,有网友会提供初始信息,有网友会参与人肉搜索,有网友会补充资料,有网友会去辟谣,但最终谁会是真相的提供者,谁会真正成为被大家所认可的报道人,恐怕还是专业的、权威的媒体(很多网友也为像央视这样的媒体关注某些重大事件而欢欣鼓舞)。而且仅仅有热情、有消息来源、有人脉,不一定就是一个合格的记者,但是人人皆为媒体的时代,二者并存的态势恐怕是必然的,只不过是各司其职而已。
  借鉴他人
  “媒介融合”不是个新概念,如果说在前几年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话,在今天已成为生存的王道。过去既有规则的限制,也有技术支持的高门槛,同时也存在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势。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混合”既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转变。在国外,有些媒体的转变近乎绝对,停止纸质出版,完全转化为网上运行。但更多的现实做法可以是媒体整合多种形式,形成贯通的平台,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也可以采取集团作战的方式,积极与已形成规模与品牌的新媒体实现强强联合。不用说大事件,仅仅举个小例子,在新浪微博上有个叫“南都视觉”的账号,其实是南都旗下通过视觉传播进行报道的一个小平台,但它采用的手段除了影像外,还有更为网友接受的视频。比如最近看过的是一档做影评的节目,名为“毒家报道”,号称烂片王的主持人叫做崔斯坦,对新电影《武侠》和《魁拔》做了点评。尽管出镜记者尚无法与电视台主持人媲美,但作为传统媒体介入视频也是一种创新。过去我们很难接受像新华社做视频节目、做电视台,如今看来这是一种必然选择。在作者的书里,像我们了解的过去专门提供新闻的美联社、彭博社、路透社也纷纷走向前台,都要分享这一杯不得不分的羹。
  培养着眼未来的记者
  作为培养学生的一名教师,多科特先生无形之中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未来行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的标准。援引上海交大教授谢耘耕在微博上的话,我国现在已有将近900所新闻院校,在校生超过15万人,一方面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热门专业渐渐变成冷门专业,另一方面许多媒体老总感到一将难求,很多工作岗位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确,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无论是一线的从业者,抑或是学校的培养者似乎都有些琢磨不定,尽管趋势已比较明朗了。但说到底,两个基础不可变:第一是专业基础,不管怎样,我们依然需要记者具备对新闻的敏感性、写作的扎实性,但同时还需要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正如多科特先生指出的,作为记者既会写,还要会摄影、摄像,当然也要包括能熟练在互联网中遨游的基本技术,能专还要能广,的确是一种挑战。第二,要更加强调新闻从业者的伦理要求,正如多科特所言,新闻出版业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包括读者和记者之间的信任(虽然这种信任关系常常受到考验)、记者和信息来源之间的信任,这些信任关系共同的基石是公平,这是我们在新闻学院学到的、读者也会告诉你的。你不能打破信任,因此你必须小心翼翼。也就是说作为业余新闻人的底线要低于专业记者,而专业记者可以犯错误并被原谅的机会却要远远低于业余新闻人,所以虽然环境变化了,但要求其实更高了。
  如何赢利
  之所以在传媒之后加上经济学,无疑它要像所有产业一样获取利润。在多科特先生的众多访谈中,很多即使较为成功的专业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种困惑,即“如何赢利”。这在西方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尽管传媒业不能简单认为只是一个生意,但维持正常的运转需要投入,而判定是否成功赢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指标。但坦率而言,赢利模式的密码还没有被破译,即使是多科特先生。在他看来,支持网络新闻企业收入的模式有六种路径:即广告和赞助;全国性和社区性基金会;天使投资人;与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类似的自愿加盟的会员制收入;重大事件、专题会议赞助和特定的资助人以及企业联合组织。这些方式并不完全存在于某一个企业中,但多少都有所涉及。在中国,有些思路可行,有些则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做法。尽管有些新媒体在这样的手段下运作得还算成功,但多科特先生也很直白地告诉了我们一些事实:比如现在传统媒体报道的手段虽然多样化了,但新闻从业人员的薪酬并不比传统媒体时好多少,甚至更差,压力反而更大了;面对谷歌、雅虎这样的所谓新媒体,在年报上无法望其项背,也许永远也不会有那么一天。但社会需要传媒业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并不希望它过分富有,但也不必依附于某种势力。所以在继续探索赢利模式的同时,也许还要在心理上做出调整,毕竟传媒从业者更多地应出于使命与责任,而不是发横财。这也是我们必须要给予重视的。
  
  『 点评人简介 』
  李志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长期致力于公共关系的研究与教学,重点关注新媒体形态下传播的模式及趋势。
其他文献
【 原著节选 】    作者: [美] 马克·贝尼奥夫卡莱尔·阿德勒    『 作者简介 』  马克·贝尼奥夫:软件终结者、云计算教父、互联网产业变革大师。1999年,马克·贝尼奥夫创办了Salesforce.com,致力于解决软件价格昂贵、安装繁琐、很多时候在运行时问题重重等低效率问题。目前公司每年创造的营收高达10亿美元。2000年,马克成立了基金会。该机构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市值数百亿美元的全球
期刊
在新经济条件下,由于领导者需要学习新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并不属于传统领导力的范畴,因此使得领导者的培养也变得更加困难    当今,对领导力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随处可見。  由于公司的内部培训、指导以及其他培训项目都无法使领导梯队保持完整,公司不得不从外部寻找合适的人选。当然,出色的领导者数量有限,所有公司都在争夺他们,这就导致即使将他们成功招募进来,他们也会在各个公司之间不停地跳槽
期刊
组织要获得成功,有很多方法。坚持以客户为导向、超凡的市场战略、热情的員工队伍,这些都是影响组织成功的因素。然而有一点是组织必须关注的,那就是领导力,因为这是驱动其他因素的核心所在。  将各类企业领导人重塑为具有全球眼光、跨职能的思想者,这样做的推动力是显而易见的;全球化的市场呼唤全球化的领导人,无边界组织如果由依赖职能碉堡中的人来管理就无法有效运作。领导力建设需要直面两个更加微妙的问题:一是现代商
期刊
《企业微博管理手册》  『 悦读推荐 』  《企业微博管理手册》相当于“企业微博管理基本法”,它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本经过长期观察、认真探索、深入研究、科学客观的企业官方微博指导范本,是填补国内传媒空白、帮助企业克服微博体验障碍的首席文本,是一册在手畅行微博的全维度指南。    作者:杜子建 侯锷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定价:29.80元    【 名家点评 】  当企业面对微博的时候,管理绝对
期刊
《鲁商》  『 悦读推荐 』  在中国的历史上,诸如晋商、徽商、粤商等商帮都曾经引领一段传奇,但鲁商却较少为人提起。其实,鲁商的光彩绝不逊于它们。这本书便以鲁商中的知名企业如瑞蚨祥、盛锡福、张裕等为研究对象,剖析它们的经营智慧和管理理念,为今人所借鉴。    作者:山东商报社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28.00元    【 名家点评 】  我们回顾中国古代的历史会发现,在独特的国家治理模
期刊
确保管理者所在的管理层级与其领导技能、时间管理能力和工作理念相符,对于企业而言是一项挑战    能力与岗位的匹配,特别是各层级管理者的能力与岗位的匹配,是一个从未解决的老问题。正如彼得原理所说: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这话其实不太准确,员工的不能胜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被提升”,责任更多在于人力部门,虽然员工本人未能主动寻求改进也是原因之一。  对于这部分已意识到问
期刊
《企业微博管理手册》    微博刚来的时候,很多企业都没做好准备;微博很火的时候,很多企业还是没做好准备;我在想,当微博成为传播大势的时候,你是否依然没有做好准备?  都知道微博是个好东西——知道她改变了历史上所能呈现的全部传播形态,知道她的传播威力跟核变一样魅力无穷又威力无边,但如何驾驭她的威力、如何合谋她的魅力,是很多企业兴趣盎然又举目茫然的事情。  微博之魅,在于她的低成本传播趋势;一夜之间
期刊
【 原著节选 】    当今,对领导力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随处可见。几乎每一期《华尔街日报》都有关于著名公司从外部聘请顶尖高管人员的新闻。对领导人才的旺盛需求使得猎头公司生意兴隆。为了能够吸引顶尖商学院的毕业生到自己的公司工作,咨询公司更是开出了六位数的起薪。像麦肯锡一样,许多咨询公司也都花大量时间制定专门的战略来应对“人才战争”。为了拥有那些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几乎每家著名公
期刊
商业模式这个话题居然几乎是当今商界最热闹的话题之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不无意外的说,本期的推荐榜单是被商业模式和微博主题霸占了的,就个人的阅读喜好来说,我认为《商业的常识》和《企业微博管理手册》是给我启发最大的两本书。当然,不是因为它们卖得最好,而是因为前者让我从商业的“根本”去思考,而后者则让我从微博使用的实践中转回到理论去理解网络技术在商业模
期刊
《领导力的真理》  作者:[美]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阅读理由:两位著者基于30年的研究和在领导力测评中得到的100多万份问卷数据,总结出了10个领导力的真理,这10个领导力真理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在任何时代背景和环境下都适用的领导力理念,是领导力的核心所在。领导者掌握了这10条领导力真理,就可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在瞬息万变和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