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5568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在哲学的性质、对象、功能等问题的讨论中,有一派观点认为“哲学的对象是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以下引文来注明者,均见此文)。在这里,我们姑称这种观点为“本体论”哲学吧。本文主要想就这种哲学观点的失误做一点简要的分析。
其他文献
<正> 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新组合,预算外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大幅度提高,预算外投资在整个国家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相对比重正日趋递增态势。如何有效地控制预算外投资规模、合理地引导预算外投资流向,全方位地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步伐,已成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大主题。为此目的,本文拟就预算外投资失控的主要表现、形成根源以及综合治理三个方面作些浅陋的分析。
<正> 今年年初,中央提出了“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方针,宏观政策基调是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事实上并没有往这条路上走,上半年经济过热,l至9月份全国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7.5%,而能源生产只增长4.4%,大部分原材料生产呈相对下降趋势,经济结构严重倾斜。货币投放量增长18%,物价指数上涨16%,通货膨胀速度加快。与此同时,出现了“长痛不如短痛”、“勇闯价格改革关” 的呼声,接着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风潮,于是9月份中央做出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压缩过热经济深化改革的决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五日,陕西省社联、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及省政治学会(筹)共同发起召开“政治体制改革学术座谈会”。西安地区三十多名理论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应从何入手等三个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正>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十年,在经济生活活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和经济结构的失衡现象也日趋明显,积累至现在,演化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比例失调。怎样把握不同经济体制下宏观平衡的机制,争取我国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平衡,成为经济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粗浅思考。 一、两类不同性质的宏观平衡
<正> 灵感是一个亘古大谜。如果能解开它,那么,“地球村”里的人类,将不复是今日的文化动物了。然而,这一步的迈出将空前艰难。 四派对立和来自自然科学的信息 粗略观之,从古及今,除了“上帝观”而外,尚并存着四种关于灵感机制的代表理论。 一,是弗洛伊德和莱恩一派的潜意识论。经过改造后的这种理论,目下在我国很有影响。
<正> 关于认识对象,我国哲学界过去一般都把它规定为“客观世界”或“外部世界”。近几年来,一些同志认为,“从现实的认识过程来说,只有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领域,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成为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对象的那部分外部世界,才是现实的客体”(《认识论辞典》,第36页)。这种观点
<正> 我有幸读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何炼成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深受启发。现在我以欣喜的心情将这本专著推给学术界,特别是推荐给企业界和一切从事经济管理、经济学教学及有志于研究经济管理的同志们。 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国数千年来经济管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就其研究对象和包含的内容来说,它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历史科学。但是,长期以来,它的丰富内容隐没在浩翰的中国古籍文献中,混杂在哲学、政治、军事、文学等论著之中,以致被人们所忽视。真正开始
<正>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置身于世界交往的密切联系之外,而应该在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资金和人力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国际经济交往,实行博采天下之众长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加速本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加入到整个国际经济大循环体系中去,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这样,国际市场上的每一重大变化,既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会有可能给我们带来较大的风险。如何在世经界济形势的变化中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一方面要求我们按照对外开放的要
<正> 价值评价是不是一种认识?如果是一种认识,它与事实认识或科学认识的关系怎样?自本世纪初以来,这个问题始终是西方哲学探讨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又颇多争议的问题,而争议的症结和焦点又集中在评价判断或价值判断的性质问题上。价值判断是不是认识判断?它有没有(真假)意义?如果价值判断是有意义的认识判断,那么它的根据是什
<正> 思维的创造性是当前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思维的创造性是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管理学、科学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共同课题。每一学科因其研究的对象不同,所选择的视角或参考系也不同。哲学认识论对思维创造性的研究,既要立足于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