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为认识对象的实践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hl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关于认识对象,我国哲学界过去一般都把它规定为“客观世界”或“外部世界”。近几年来,一些同志认为,“从现实的认识过程来说,只有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领域,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成为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对象的那部分外部世界,才是现实的客体”(《认识论辞典》,第36页)。这种观点
其他文献
<正> 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发展方向,一个是克劳修斯所说的,自然界的发展是从有序到无序,从复杂到简单的发展。另一个则是进化论所指出的,生物的演化是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自然界中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发展方向之间是否存在着本质的一致性?回答是肯定的。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要素、系统和运动形式都遵循着趋向平衡规律。这一规律无论是在微观世界、宏观世界、还是宇观世界,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
<正> 一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可以有不同的组合状态,各种不同的组合 状态所引起的经济后果是极不相同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国民经济运行正常,经济发展稳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国民经济运行不稳,经济增长波动。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通常又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在这种状态下,轻则出现经济萎缩,重则出现经济危机;一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这种状态下,轻则出现物资供应紧张,重则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与否,是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可观测变量,关系国民经济运行稳定与否,
<正>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十年行进已步入严峻的转折关头。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以及种种复杂现象的出现,既反映了前期物价改革孤军深入,己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改革的综合配套性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同时,也突出地表明了企业改革严重滞后,没有深化企业改革的坚实依托,物价和工资改革将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笔者以为,是否可以区分为近期和中期两个部分。
<正> 一、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特征与智力决策活动 所谓“决策”,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目标决策”,亦即选择和确定所要达到的具体活动的目标;二是“方案决策”,亦即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而选择和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一般说来,不同的实践活动对于决策活动的要求,其复杂程度
<正> 对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价格改革是实现市场取向改革的关键,不经过价格改革这惊险的一跃,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就难以形成。但是价格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风险很大,以至1987年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绕开价格改革推进企业改革,或者即使不能绕开也要推迟价格改革的理论和主张,一些人更是对价格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的著名论断产生动摇,提出对价格改革的地位需要再认识。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改革证明:改革的实践越深入,价格改革越是不能绕开,也无法推迟,价格改革的重要性和关键地位
<正> 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新组合,预算外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大幅度提高,预算外投资在整个国家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相对比重正日趋递增态势。如何有效地控制预算外投资规模、合理地引导预算外投资流向,全方位地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步伐,已成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大主题。为此目的,本文拟就预算外投资失控的主要表现、形成根源以及综合治理三个方面作些浅陋的分析。
<正> 今年年初,中央提出了“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方针,宏观政策基调是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事实上并没有往这条路上走,上半年经济过热,l至9月份全国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7.5%,而能源生产只增长4.4%,大部分原材料生产呈相对下降趋势,经济结构严重倾斜。货币投放量增长18%,物价指数上涨16%,通货膨胀速度加快。与此同时,出现了“长痛不如短痛”、“勇闯价格改革关” 的呼声,接着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风潮,于是9月份中央做出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压缩过热经济深化改革的决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五日,陕西省社联、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及省政治学会(筹)共同发起召开“政治体制改革学术座谈会”。西安地区三十多名理论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应从何入手等三个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正>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十年,在经济生活活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和经济结构的失衡现象也日趋明显,积累至现在,演化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比例失调。怎样把握不同经济体制下宏观平衡的机制,争取我国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平衡,成为经济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粗浅思考。 一、两类不同性质的宏观平衡
<正> 灵感是一个亘古大谜。如果能解开它,那么,“地球村”里的人类,将不复是今日的文化动物了。然而,这一步的迈出将空前艰难。 四派对立和来自自然科学的信息 粗略观之,从古及今,除了“上帝观”而外,尚并存着四种关于灵感机制的代表理论。 一,是弗洛伊德和莱恩一派的潜意识论。经过改造后的这种理论,目下在我国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