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活动中让语言“舞”起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向幼儿授业解惑,而孩子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在有的幼儿园老a师的语言存在一些问题,没能很好地引导孩子,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主要问题
  1.无谓唠叨
  如在教学“美丽的热带鱼”时,在绘画之前教师先交代了绘画要求,并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停地走动,反复地强调:“你们想想一想要画什么样的热带鱼?”“比如说可以画弧线花纹,可以画三角形的热带鱼,等等。”“画好了还要涂上美丽的颜色,每一格里要涂不一样的。”……
  在案例中,老师很想把自己的想法都告诉给孩子,甚至想帮着学生画。在幼儿作画的时候,老师可以点拨也应该点拨,但关键是老师的点拨要让孩子有“柳暗花明”的顿悟,走出思维的盲区。点拨要适时、适度,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点拨,都应以协商、激励的口吻进行,不能“如影相随”,更不能喋喋不休。
  2.明知故问
  如教学小班语言活动《小兔子找太阳》时,师:“小朋友,我们刚才看的那些图好看吗?”“好看!”师又说:“那些图合起来就是一个好听的故事叫“小兔子找太阳”,你们想听吗?”“想!”师接着问:“那你们准备好了吗?坐端正了吗?我要讲了哦!”“准备好了!”
  好热闹的场面,乍一看师幼互动很密切,孩子们很开心。可是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师问幼答”是活动中少不了的形式,但是不能无疑而问,更不能明知故问。对于幼儿而言,教师的设问语言应对于他们理解活动的要求和内容,有效参与活动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案例中一些“好看吗?想听吗?准备好了吗?”的问题对教学没有实质的意义,让幼儿回答这样的问题易造成幼儿思维的简单化,不能使幼儿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平淡无味
  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从头到尾都是用一种语音、语调,不要说幼儿不爱听,就连成人都会觉得索然无味,那么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运用有效的语言,增强教学效果的。
  二、解决办法
  1.在听觉上吸引孩子
  幼儿是活动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老师语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都能很好地吸引幼儿,让幼儿围着你转。因此,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是能否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说话,怎样把握音量感染幼儿显得十分重要。在很多时候,精彩的效果就产生在教师的一句话语背后。
  如小班语言活动“小兔子乖乖”,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学兔妈妈讲话的时候用圆润、细腻的声音,学小兔子讲话的时候用细细的、嗲嗲的声音,学大灰狼说话的时候用粗粗的声音,学大灰狼唱歌的时候用很难听、近似于嚎叫的声音,此时小朋友则跟着老师的语音变化,情绪、表情也跟着一起起伏,听故事的气氛非常好。
  2.在视觉上感染孩子
  有效的语言不仅要声音抑扬顿挫,而且要运用肢体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就如小班语言活动“小兔子乖乖”。当讲到小兔子的时候,我就把双手放在头顶,模仿小兔子的样子,小朋友们见了也不自觉地模仿起来;当大灰狼出现时,我就做出张牙舞爪的样子,见了一个个都身体往后退,显得非常害怕。
  在教学活动上运用适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集中注意力,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些复杂难懂的知识可用简单的动作解释得明明白白,难以言传的内容可通过形象的动作直接表现出来,很多时候能起到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的作用。
  3.在兴趣上激发孩子
  如大班命题意愿画“海底世界”:(1)阳阳很快就把“海底世界”这幅画完成了,没事可干,就东说说、西弄弄。老师发现了,过去一看,阳阳画的是几条很简洁且涂色又不均匀的鱼。于是老师说:“阳阳,再给鱼画上好看的花纹吧。”可是,阳阳像没听见似的不再作画。(2)玲玲只画了一些小鱼,因较均匀地分布着,主体不突出。老师看见了:“玲玲,把鱼妈妈也画上吧。”玲玲想了想,看了看画面(没空间可画大鱼),不知所措。直至活动结束,阳阳和玲玲的画仍然还是原来的模样。
  在(1)中,假如老师这样指点:“阳阳,你(阳阳身穿毛衣)衣服上的图案可真好看呀,让鱼儿也穿上漂亮的衣服,它一定会游得更开心。”利用具体的凭借物,易唤起幼儿再度创造的欲望,避免幼儿因找不到或想不起参照物而不知如何深化创作。同时,也可渗透审美教育。
  在(2)中,假如老师这样引导:“玲玲,小鱼如果看见鱼妈妈来了,它们会怎么做呢?(向鱼妈妈游过去,在鱼妈妈身边亲亲鱼妈妈……)那你就让鱼妈妈游到小鱼身边来吧。”并用手示意玲玲可在小鱼中间叠画一条大鱼,再引导幼儿怎样把鱼妈妈和小鱼区分开(或用粗黑线,或用颜色)。由此,画面自然就丰富了,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初略感知运用重叠带来的美感。这样把个性心理感受与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的指导,可使外在的教育深刻地影响到幼儿内在世界的形成。
  可见,有效的语言,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使教育与幼儿的兴趣点保持一致,将学习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在自然真实上放飞孩子
  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即等会儿老师带你们干什么,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就如活动中班儿歌“我为中国而骄傲”的最后,师:“小朋友除了儿歌说到的奥运会项目,你们还知道哪些比赛项目呢?”幼:“跑步,举重,跨栏,排球……”师:“那我们回去之后一起把你们想到的编进儿歌。”
  可是回去之后有没有兑现呢?我们不知道。总之,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活动的并非少见,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或许就是无意识地随口而出,而实际上,这样的结束毫无意义,还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老师说话不算数的印象。成功的教学结束语,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可以拓宽、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其实,每个活动结束并非一定要用什么花哨的语言,但是,一定要注意自然真实。
  此外,教师语言也要有一定的规范性、总结性,如:小朋友有的说红色,有的说绿色,有的说蓝色,……这时老师就可以说彩色,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
  总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注意好语调、肢体语言,关注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平等交流,活动的效果就会更好,孩子们就会学到更多。
其他文献
1.中央电视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文献片《伟大的历程》,遵循历史脉络,浓缩时代精神,讴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道路上所取得的丰功伟业。该片制作精良,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课程标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它不仅通过教学目标、具体内容标准与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和设计等形式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而且明确告诉教师,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必须通过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获得感受。无论是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还是发展能力,都离不开探究行为和探索精神。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应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质量、基础较差,学习态度、兴趣相对不高,而《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学习。所以,如何将学生引入门,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理论性较强的学习,掌握住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如下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党内监督问题越来越引起全党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对近几年克服党内不正之风的总结和反思。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目前党内的不正之风主要就是以权谋私和官僚主义
摘 要:目前,我国制造业对既掌握数控技术又熟练数控编程、加工操作的中等职业毕业生需求越来越大,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水平总是存在着滞后。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限制了实验、实训设备及数控应用软件的投入与更新,为了满足社会对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满足毕业生的需要,作者所在学校对现有的实训教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 数控技术 应用专业 实训 四个阶段    目前,我国制造业对既掌握数控技术又熟
为了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圆大学梦,作者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借助家长和老师的外力,再加上同学朋友的推动力,使之形成合力,使班级的特需生工作有了极大的进展和成效.
期刊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脚步,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的队伍正在不断地壮大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
期刊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倡导美术是具有人文性质的艺术课程。它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与审美情趣,使学生对美术终身都感兴趣,把美术修养作为学生终身必备的素养去培养。教师要迅速转变观念,力求从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美术和其他多学科的交叉、与社会、生活的交融,使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成为学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