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情深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y200611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肖复兴写的《荔枝》,是怀念母亲的名篇。作者依序写了买荔 枝——回到家中不敢掏出荔枝——吃荔枝——积淀心中的深幽情感;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细细品读,有如下体会。
  1.动作描写传神。作为植物的荔枝,它要遵循自然规律——一年一红,可母亲却吃不到了。而在“吃荔枝”这一部分中,作者更是通过准确的动作描写,把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传神地表现出来,也把自己的思念深蕴其中。因为是第一次,母亲对这种名贵的,甚至是代表身份的南国水果恭敬得有些不忍吃。“抚摩”前面加了“不停地”;“划破”前面加了“用小拇指甲盖”;“剥开”前面加了“小心翼翼”。这些修饰语说明荔枝在母亲眼里简直就是“圣物”,她不是拿荔枝,而是用手托着,“像是托着一个刚啄破蛋壳的小鸡”。我们吃荔枝像这位老太太吗?不像,因为今天荔枝便宜,随处可买,荔枝早已不再如往日珍贵,再也不会”一骑红尘妃子笑”。而当年,70岁的老人就是以这样的动作来吃荔枝,岁月流逝,作家老了,但母亲的一举一动仍历历在目,思母之情跃然纸上。
  2.心理描写入情。在心理描写上,作家匠心独运。譬如买荔枝的细节。买还是不买呢?作者反复写自己的犹豫和矛盾心理,这是为什么呢?关键是经济问题,就像一个只有千元收入的工薪族,要面对万元价位的摩托车,买是奢侈,不买又有强烈的“欲望”冲动。作者在一番脚挪不动步,思量再三后,买的念头占了上风。但还必须寻找理由来支撑:自己活到28岁还不知道荔枝的滋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没尝过荔枝,“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终于咬咬牙买了一斤。儿子的孝心让人感动。任何事情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心理,“28岁的时候”是一个关键的切入角度。那时交通工具远没有今天这样便捷,南国的水果运到北方不是以天计,而是以周计,运费高,水果价格高,物以稀为贵,市场卖价还要高上去,而作者的工资才42元,一高一低,心理不矛盾才怪。将心比心,让学生换位回到过去,来到荔枝摊前,可能也会生出作者这样的想法来。如果再开发一下现实生活资源,调查现在荔枝的市场价,调查人们的经济收入,两相比较,对作者的心理描写就会理解得更深刻。
  “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水灵灵的荔枝”这部分的心理描写也很动人。但这部分的心理描写与前部分不同,作者认为母亲能最后吃到荔枝是天意安排,是善良忠厚的报偿,这是作为儿子孝心的流露,更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峰回路转,出乎预料——“其实,我错了。”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省给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孙吃了。母亲对儿子,对孙子的情和爱,儿子对母亲的思和念,和盘托出。在心理情感的起伏曲折中,母亲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的眼前。
  3.对话凸显个性。
  儿子:妈,我今天给你买了好东西。
  母亲:(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
  儿子:这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
  母亲: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
  母子对话共四句,精练而传神。面对荔枝,母亲先是批评儿子:“你财主了怎么着?”接着说明原因:“这么贵的东西,你……”知母莫如子,在儿子的心里,早就知道母亲会说什么,省却不说的就是这个特定场景里的一句话——“这么贵的东西……”这不但是肖复兴的母亲,也是全中国母亲节俭过日子的形象。
  当母亲询问儿子“荔枝是怎么长的”时,儿子可以松口气了,母亲接纳了荔枝,也接纳了他的一片孝心。从爱吃荔枝到不吃荔枝,再到吃荔枝,就是在这一组对话中,母子“矛盾”得到了解决,母子之间的深情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因为有情,所以感人;因为爱,所以情深。荔枝依旧,年年殷红,可母亲却再也吃不到了,一腔深情只有化作绵绵不绝的思念——思念到永远!
  作者单位
  云南省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选编了台湾散文家琦君的《桂花雨》,这篇课文散发着浓浓的桂花香,也氤氲缠结着挥之不去的思乡情。课文七次提到桂花香,并将“香”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不断升华成浓浓的思乡情。  文章第一次写桂花香——“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说到桂花,自古有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山海经·南山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屈原在《九歌》中有“
期刊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之上。”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  在“1亿有多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教学中,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理解“1亿有多大”,从而建立数感。但是,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数量获得直观感受。所以,要在学生对大数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经历猜想、实验、推
期刊
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九色鹿》一文,讲述了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救了落水的调达,调达却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为了得到重金,竟然出卖了九色鹿,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调达最终受到了国王的严惩,九色鹿又过上了安宁平静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当诚实守信、知恩图报、见利思义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能预见到课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当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没有想到的预设时,教师必须沉着冷静,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中的生成,促使课堂精彩纷呈。笔者就数学课堂中出现“不经意”、“不注意”、“不如意”和“不满意”时应如何调控教学,展现教学风采,谈谈自己的看法
期刊
“解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也有这个内容。同一个内容,但编者的意图和思路不一样,解方程的方法也不一样。“老教材”是运用加减、乘除的关系作为解方程的依据,而新教材为了与中学数学接轨,则运用等式性质教学解方程。  新教材出现的方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ax=b和x±a=b(教材第58~61页例1~例
期刊
执教:刘丽珍? 评析:何家良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片段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时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回忆一下,谈谈你对这两位“老朋友”有哪些认识?  生1:米和厘米都表示物体的长度。  生2:1米比较长,约有这么长(边说边比画);1厘米很短,只有这么长。  生3:我知道1米=100厘米。  生4:要知道物体的长度,
期刊
一堂口语交际课——介绍家乡景物。课始,老师首先让孩子们说说家乡有什么景物能介绍,孩子们踊跃回答。第二步是分成四人小组相互介绍,交流也相当热烈。第三步是四人小组中推选一名同伴到讲台前介绍。  前两个环节进展都很顺利,但是当孩子们听说要到讲台前介绍时,一只只小手都缩回去了,本来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面对这样的场面,老师只能“点将”了。点到第八小组,大家一致推选出来的是一男孩,可他就是不肯上来,同学们
期刊
目前,小学英语教师普遍采用课堂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改变了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课堂活动时片面追求形式,教学实效不佳。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四个“结合”,使课堂活动服务于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课堂活动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课堂活动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脱离了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就是无的放矢
期刊
一阵鸟语,还有那满屋温暖的阳光,使我从睡梦中醒来,心情连同空气都是快乐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是快乐的。学生们把我当成姐姐一般,一直亲切地叫我“老师姐姐”,我也总会被他们的一些小举动所感动。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对老师这样好?”他们说:“因为你爱我们,所以我们爱你。”一名教师能够获得这样的学生之爱,是很幸福的,同时也说明,自己付出的爱没有白费。  教师,是神圣的事业。如果没有一颗爱心,如何担当得起
期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平常的生活和教学活动中要率先规范自己的言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适时适度地运用表扬鼓励和批评激励的策略,感化教育和扶持引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学习。    一、表扬策略    表扬是一门艺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加速器”。表扬对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肯定正确、否定错误,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育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