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之上。”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
  在“1亿有多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教学中,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理解“1亿有多大”,从而建立数感。但是,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数量获得直观感受。所以,要在学生对大数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充分利用可想象的素材感受1亿这个数究竟有多大。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愿望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老师要抓住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研究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设问,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索愿望,增强探索学习的内驱力。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提出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进而引出要探究的课题。然后结合教材中的范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在猜想1亿有多大的时候,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学生都会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想象。根据学生不同的猜想,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如,1亿粒大米约有多重,用多大的房屋才够装,1亿本练习簿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应该注意的是,在学生猜想的事物中,有些可能超出学生能够实验测量的范围,使猜测出入较大,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拓宽探究的思路。
  
  二、调控教学过程,推动探究步步深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更重要的是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其中猜想和验证又是两个重要的环节。猜想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开端,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应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呵护创新思维的苗头,在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技能,学会学习。
  如何验证猜想结果?建议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方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围绕不同的方案进行研究。如,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1亿粒大米有多重,能装满多大的一间房子;1亿粒玉米或豆子有多重;1亿本书(数学课本)摞起来有多高,如果横放有多长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测量。“1亿”这个数学生是怎么也想象不出它究竟有多大,尽管作了许多猜想但是要直接测量比较是不可能的。鉴于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考虑怎样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如选择容易找到、容易测量的材料先在小范围内测量,然后设法进行比较,这些是可以做到的。
  3.测量。测量前,应准备好所用物品,如适量的纸、大米、玉米(或豆子)、直尺、天平、计算器等。测量时,先指导学生观察,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别数出100张纸,100粒大米、100粒玉米(或豆子),亲自量一量、称一称,量数要尽量准确些,否则,实验的精确度会受到影响,因为基数越大,计算出的误差越大。要求学生边测量、边记录、边思考,做好推算准备。
  4.推算验证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推算。这一步可由学生单独完成或小组合作推算。由100粒大米约重2克,推算出1万粒大米的重量,再推算1亿粒大米的重量约2000千克;由100张纸的高度约1厘米,推算出1万张纸的高度,再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约10000米;由100粒玉米约重30克,推算出1亿粒玉米约重30吨;由10本数学课本高约6厘米,推算出1亿本书厚600千米。
  5.比较感受。2000千克、1万米、30吨、600千米都是些大数,对学生来说,这些大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提供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比较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小,进而体会“1亿有多大”。如,把2000千克大米按每25千克1袋包装,能装成80袋;30吨玉米如果用载重量是10吨的卡车运,需要3车才能运完;600千米可以与两地的距离比较;1000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三、与实际生活联系,拓展探究空间
  
  为使学生真正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探索,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探究的空间。如引导学生思考:1亿秒钟相当于多少小时?1亿分钟相当于多少天?1亿小时相当于多少年?如果汽车以每小时行驶7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行驶,行驶1亿千米要多少时间?全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1天能节约多少元?还可以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或节约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上引导,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
  宣威市务德镇新店小学
  宣威市务德镇中心完小
  ◇责任编辑:李瑞龙◇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79~81页。  教学目标:1?郾通过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2?郾在学习活动中提高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观察、操作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郾通过参加活动,获得对可能性大小和游戏规则公平性认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片段一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个性化阅读呢?  一、自主性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自主性阅读是一种主观的、积极的、能动的阅读行为,也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期刊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课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的道理这一顺序叙述。用事实简洁清楚地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通过对事实的观察和思考,从中获得理性认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
期刊
教材简析:  《称赞》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友好相处,团结合作”。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互鼓励,相互称赞,它们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在日常交往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哪怕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培养学生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搭石》是本册教材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该组课文体现“颂扬人间真情”的主题。《搭石》截取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过搭石等乡村美景图,向读者展示了乡村淳朴的民风和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教学本课拟采用变序教学,引导学生聚焦文章中心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
期刊
《老人与海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专题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课文讲述了“海鸥老人”吴庆恒与海鸥之间的感人故事。十多年中,每逢冬季,老人总是风雨无阻,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边,给海鸥送餐,与海鸥相伴,在他的眼里,海鸥就是他的儿女,他给海鸥在取名字、喂饼干,呵护备至。日久生情,海鸥视老人如亲人,在老人去世后,鸥群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是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而问题情境是在教学中设置一种具有一定吸引性、挑战性,需要学生通过
期刊
报刊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现象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报刊在信息传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报刊因其内容的多媒体化,具有比传统报刊呈现形式更多样、表现力更强等特点,迅速在互联网上发展起来。中小学生在制作电子报刊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好主题  1?郾明确活动主题,把握选题方向。“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和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勇于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公共生活讲道德》。  教材简析:《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一主题包含“别大意”和“注意安全”两项内容。“别大意”重在了解忽视公共安全而造成的安全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体会注意公共安全的重要性;“注意安全”主要是增强学生“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  课堂实录及评析  一、激情导入  师:看到同学们很有秩序地走进课堂,老师非常高兴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选编了台湾散文家琦君的《桂花雨》,这篇课文散发着浓浓的桂花香,也氤氲缠结着挥之不去的思乡情。课文七次提到桂花香,并将“香”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不断升华成浓浓的思乡情。  文章第一次写桂花香——“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说到桂花,自古有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山海经·南山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屈原在《九歌》中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