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与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来,我从执教低年级的数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到如下教学思路:以“直”为主,以“动”为首,以“趣”引路,以“感”促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以“直”为主
  这里所谓的“直”,即直观。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要注意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进行直观教学是符合其认识规律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以直观教学为主,强调借助能帮助学生理解的实际背景,在直观的、形象场景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辅助思考之用。例如,教学1到10各数的知识,都是通过看图,数出图中不同数量的物体或者数具体实物,从中抽象出相关的知识。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也是先呈现实物,然后抽象出立体图形,再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同样,在教学“认识钟表”前,我在教室里挂一只钟,反复告诉学生上、下课大约几时,以加强对钟面及长短针的了解。教学时,取下这只钟作教具,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作息时刻表出示的不同时间,问他们:“这是几时几分?这时你在干什么?”这样借助直观手段,有助于学生增加感性知识,既懂得数和形的概念,也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以“动”为首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要使他们理解、消化抽象的知识,仅凭教师的表述,是不容易达到教学要求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在教师指导下,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对准备好的学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摸一摸、摆一摆、数一数、做一做等多种多样的操作,在活动中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是第一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让学生捆、解小棒的方法来研究例题13-9的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全体学生动手用学具操作,让他们通过形象操作进行探究性学习,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其中四种常规方法。个别学生还发现第五、第六种方法,从而实现算法多样化,丰富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想象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层面,在不同层次上,给学生思维以挑战,而挑战的成功又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思考的兴趣。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计算方法,突破难点,双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萌芽,使学生容易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以“趣”引路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渗透“趣味性”努力创设求知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愿望。例如,在教学“认识钟”时,我借用钟面的演示,借助一个很传统的小故事:“钟表上的三根指针呀,是团结友爱的三兄弟,老大叫时针,长得又矮又胖,跑也跑不到,它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要1个小时;老二叫分针,长得很帅,高高的个子,不胖也不瘦,走起路来不快也不慢,走一小格是1分钟;老三叫秒针,细高个、急性子,走起路来了一阵风,走一圈是1分钟,嘀答一下是1秒钟。这样进行教学,学生爱学,学得会,学得快,学得牢。如果课堂教学中,不借助形象生动的故事,以生活化的例子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容易使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倦怠,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由此,我设计一些小游戏来进行教学,象“拿苹果”、“找刻度”、“我是小司机”、“比比谁的小手大“等例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爱学、乐学,在朗朗的笑声中,充分感受生活中数学的魅力,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品尝学习的趣味。
  四、以“感“促动
  众所周知,低年级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在具体教学中,我灵活地将书本知识内容转化为一种探究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建立数感。例如,教学“9加几”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摆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而说的过程则是一个把自己探究的情况与大家交流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凑十法”的优越性,为以后迁移到后面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打下一定的基础。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的培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起始阶段的数学学习不可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充分地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有助于他们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可以创设“用10元钱可以买小货架上的哪些东西?”这样一个购物活动情境。在准备阶段,充分准备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带10元钱到商店购物的情形。然后,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购物经过,以及要注意些什么。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直接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通过低年级课堂教学实践,我从中逐渐感悟到:只有结合教材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教法的灵活性,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与学生的课堂教学沟通,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初中化学课程是学生的入门课程,学生由开始时学习热情高涨到后来兴趣减弱,直至普遍对化学的学习感到困难与吃力。原因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他们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文章主要分析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几点方法。    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使学生获得多么高的分数,而是要
色彩是人对光波的视觉反应。视觉反应的色彩光波来自于发光体和反光体两种形式,显示器屏幕上的荧光成像点(像素)是发光体的典型例子,印刷品的颜色是反光体的典型例子。在应用技术上对色彩模式,为发光(体)形式定义出RGB模式,为反光(体)形式定义出CMYK模式。 本文
近年来,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困扰基础教育的顽症,引发不少恶性事故。针对这些问题,“减负”已成为校园内外、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社会热门话题。“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努力构建‘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的育人新模式”,已成为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减负”,做到“减负”、“保质”两不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则是我们教改的侧
摘要:在语文活动课中,儿童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主动获取者。儿童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活动课的设计要在儿童主动参与上下功夫,激发儿童的主动学习的兴趣,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视儿童为自由者和探索者,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儿童享受学习的欢乐。  关键词:主动 动机 态度 可能性     语文活动课程是为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写作的活水源头在哪里?它就在生活中,在书本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就能让作文充满真与情,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就能使作文词句畅达,妙语连珠。     一、从生活中找“米”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仅由老师“讲”,学生就始终处于“听”的被动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完全取代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消失。而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探索发现、讨论启发、质疑释疑这三个环节。既可以体现把小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又可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兴趣,探索发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其知识及智能水平,将教学内容合
1 软件的介绍    千篇一律的布局,无甚创意的制作,使人感到有些厌倦、疲乏和灰心?想去做一些改变,可是又对那些令人头疼的DHTML和JavaScript语言一窍不通,怎么办?硕思网页魔法菜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无需了解DHTML和JavaScr-ipt,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动态菜单和导航条,让创作灵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江泽民说:“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也一致认为:应该把道德教育置于突出地位,否则,21世纪人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可怕的道德环境,而道德的沦丧又会加剧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恶化。在我国现阶段,加强恩德教育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但在作为道德教育与品格养成主阵地的学校,却普遍存在着德育低效的状况。    中学德
大家知道,密码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应用越来越广泛。密码知识不仅广泛应用于军事、商业、通讯等行业,而且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日趋频繁。基于数论理论作成的密码其基本形式是“代换”与“置换”,基本方法是建立明码与密码之间的对应关系。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相继出现了有关以密码为载体的数学问题,这类问题融阅读理解、推理论证、分析计算于一体。对于这类问题的求解关键是正确理解明码与密码之间的对应关系。现
[摘要]思维起始于问题,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他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应注重“神入”的学习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牢牢抓住一个“新”字;问题是历史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  [关键词]问题情境;未知事物;“神入”学习法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学科。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