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的视角设计语文活动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ctro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活动课中,儿童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主动获取者。儿童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活动课的设计要在儿童主动参与上下功夫,激发儿童的主动学习的兴趣,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视儿童为自由者和探索者,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儿童享受学习的欢乐。
   关键词:主动 动机 态度 可能性
  
   语文活动课程是为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整体化,适应素质教育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是由儿童自愿参加的以儿童活动为主的教育活动。它以已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为载体,以培养儿童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扩大知识领域,加强实践运用,发展创造才能;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愉悦身心,增进健康为活动目标。更突出儿童的自主性、自愿性和活动的灵活性。针对儿童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巧妙生动地开展语文活动课,使儿童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可见儿童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观应根植于儿童观,而只有真正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儿童的立场。在语文活动课中,儿童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主动获取者。儿童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活动课要在儿童主动参与上下功夫。目前,我国的教学理论虽然也承认儿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这种承认是有限的,基本上否认儿童有直接经验和直接认识世界的任务,认为儿童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笔者从儿童的视角,谈谈小学语文活动课设计思路是: 1.从儿童的问题开始,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儿童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活动课以儿童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儿童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活动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儿童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儿童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2.强化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主动学习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也是世界的发现者。”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儿童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儿童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1)活动前自我安排、自找资料、自我准备;(2)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自我探索;(3)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3.鼓励儿童互动交流,塑造可能性。 皮亚杰说“儿童认识的发展源于动作”,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语文活动课应强调群体间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儿童逐渐养成容易接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以及谦虚、自信的有机结合。最终让儿童的可能性(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变成现实。在设计时具体体现在:(1)师生共同设计、共同探讨语文活动内容;(2)儿童在语文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自我决定活动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3)活动结束后儿童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定。
   总之, 语文活动课程应以儿童的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视儿童为自由者和探索者,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儿童能够真正享受学习的欢乐。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在经济发达地区已悄然到来。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见的模式。历史课教学也不例外,采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主要阐述了多媒体历史课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多媒体教学 历史课教学    一、引言    历史教学如何推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发展空间,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历史教师
【摘 要】片段教学是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主要以虚境情境为主。利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片段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录的展示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氧气的含量 流程图 教学实录 教学反思  笔者有幸参加2011年3月福建省教育厅委托福建师大组织的“福建省化学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其中有一项活动是指导2011届福建师大本科生片段教学,听完感触很深,之后笔者对这方
寄快件丢失了有赔付,快件损坏了却不赔付?四川省成都市民李丽(化名)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家人通过某快递公司寄来6罐奶粉,收货后她发现一罐奶粉的包装破损。可在跟快递公司协商时,她却被告知快件“保丢不保损”是行业规矩。因此,她没有得到任何赔偿。对此,快递行业人士表示,在没有投保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快件遇到損坏,由于责任划分困难、赔偿尚无统一标准等原因,消费者很难得到相应赔偿。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呢?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
摘要:师生交往问题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如能顺利解决必将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以下几招我觉得是很有效的:1.以情动人2.以心育人3.以智服人4.以巧助人5.以谐化人6.以理喻人   关键词:师生交往 情感 技巧 方法    作为班主任,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复杂多变的,而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的。有的老师信奉严师高徒的说法,而有的老师却感慨好心没好报。怎样化解师生交往中的问题,这也是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質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摘要】在初中数学中,方程与函数是很重要的内容,对各类方程和简单函数都作较为系统的学习研究。  【关键词】方程 函数 教学 应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初中化学课程是学生的入门课程,学生由开始时学习热情高涨到后来兴趣减弱,直至普遍对化学的学习感到困难与吃力。原因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对他们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文章主要分析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几点方法。    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使学生获得多么高的分数,而是要
色彩是人对光波的视觉反应。视觉反应的色彩光波来自于发光体和反光体两种形式,显示器屏幕上的荧光成像点(像素)是发光体的典型例子,印刷品的颜色是反光体的典型例子。在应用技术上对色彩模式,为发光(体)形式定义出RGB模式,为反光(体)形式定义出CMYK模式。 本文
近年来,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困扰基础教育的顽症,引发不少恶性事故。针对这些问题,“减负”已成为校园内外、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社会热门话题。“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努力构建‘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的育人新模式”,已成为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减负”,做到“减负”、“保质”两不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则是我们教改的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