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多的“味”论:印度古典美学理论与电影艺术的关系

来源 :电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IY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古典美学家婆罗多(Bharata)的艺术理论中有五个核心概念被广泛讨论,包括审美、审美体验、“情”、认同和“味”,其中以“味”论最为经典.婆罗多之后的新护、跋吒·那耶迦等人对其理论进行了解构与发展,认为观众感知到“味”有三个先决条件,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则有五个层次.印度戏剧中的情节由“关节”连接,由此产生了“五关节论”和戏剧情节的“五阶段论”及“五元素论”.观众对“味”的品尝有三个阶段,但在品尝过程中会有七种阻碍.
其他文献
《我的姐姐》引人关注的首先是一种由“重男轻女”倾向而导致的具有冲突性的家庭伦理叙事.影片意图揭示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但又以一种“通俗剧”的方式在爱恨交织中构建了“我是姐姐”和“我的姐姐”这两个充满主体性裂痕的世界.当情感叙事压倒伦理叙事,你无法指望影片以通俗剧的方式去讨论复杂的命运和伦理问题,给出一个如编导所言的“开放式”结局.作为这种叙事的必然结果,影片结局正意味着对这个世界尚存的一种“平庸之恶”的再度臣服.
反结局、零结局、多结局现象在近年的电影中越来越多.结尾丧失了终止历史的权威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故事毫无征兆地终结了.“垮掉”的结尾不应被视为故事局部的简单变化,而是当前电影叙事转向的某种症候.它表明:一,故事对知识生产的兴趣降低了,叙事本质正从论证话语转向描述话语;二,观众对结构化的时间产生审美疲劳,故事诉求正从认知转向游戏;三,创作者的叙事权威正处于自我贬损的焦虑状态,叙事话语机制的主导者正从述者向观者转移.
期刊
《城市岛屿》和《短巴士》这两部以纽约为背景的独立电影,将片名中的地点表现为原真性个体生活和社群生活的专属空间.它们独立于街道网格之外,不受新自由主义城市文化的规范和压力所影响.但同时影片也将这一状态扩展到整个纽约市,将纽约的直线网格视为允许市民掌握环境的标志性结构.如此一来,这些电影在推动反公共的挑衅性愿景之时,也重申了“消费作为自由”的新自由主义理想,由此将城市呈现为一个可消费的意象,而非一个可供居民选择重塑的空间.
《骆驼祥子》这一文本除了“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这一基本底色之外,还蕴含了超脱时代的恒久性内核,并对当下中学生的三观和学习生活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些关联,刺激学生的接受动机,并深度探究名著的精神内核,引发学生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从而从名著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期刊
对于“好莱坞对世界输出了什么”这一问题,古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白话现代主义”和通俗情节剧提供了三种阐释视角.与“白话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相比,汉森提出的“第一全球白话”政治上更为进步,深刻指出好莱坞输出的产品是对世界的殖民.“种族和国族的情节剧”为伴随海外殖民征服所引发的新型社会秩序种族化现象提供了合理化的解释.好莱坞输出的内容和当地人所接受的输入的内容并不一致,这种“输入—输出悖论”在中国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也得以体现.
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内含着“压缩——爆破”这一重要的动力原理,体现出他对艺术普遍规律性的深刻理解.爱森斯坦对梅兰芳京剧艺术的赞誉以及他试图将京剧表演引入电影体系的理论考量,尤其值得从艺术和美学的深层观念展开思考.中国传统美学的“气韵”说体现在艺术创作的诸多领域,同样具有“凝缩——释放”的内在肌理,在费穆和王家卫等著名导演的作品中均有精彩呈现.由此,足以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对电影形式与风格的重要实践意义.
艺格敷词(ekphrasis)是古希腊时期便存在的古老学术术语,它的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初语词与图像之间的跨媒介关系到如今已成为不同媒介相互转化的话语实践的代名词.电影艺格敷词主要指代使用电影的表现手法对其他艺术媒介进行展现,可分为属性艺格敷词、描述性艺格敷词、解释性艺格敷词和改编性艺格敷词四种.电影艺格敷词专注于不同媒介之间的交互关系,其概念为电影与其他艺术媒介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思考范式.
目的 探讨小针刀松解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肩周炎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松穴组(n=60)和刀松组(n=60),刀松组给予小针刀松解治疗,松穴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穴位注射利多卡因、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肩功能[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法(C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松穴组和刀松组治疗后CM中肩功能(ROM)、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松穴组和刀松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
电影《第十一回》是“先锋戏剧电影化”的典型案例,它试图将诗意与世俗进行融合,却陷入更深的美学分裂.这基于三个原因:其一是乡村与城市的美学差异,用舞台上的“小资趣味”来展现农村往事;其二是大众与精英的融合尝试,用后现代主义狂欢致敬戏剧经典;其三是先锋与媚俗的辩证转化,用已成俗套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形式来表达反叛.尽管“戏剧生活”的公共性正在消逝,但创作者仍需通往社会之真,别让布莱希特沦为一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