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古典梵语戏剧《沙恭达罗》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迦梨陀娑是印度著名的诗人、戏剧家,生活于公元4、5世纪的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当时正值印度梵语文学发展至顶峰,迦梨陀娑所写的《沙恭达罗》是最具代表性的梵语戏剧作品。国内对《沙恭达罗》的研究集中在美学研究、人物形象研究和叙事艺术研究三方面,国外研究以美学研究和比较研究为主。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虽然美学研究的成果比较多,但都拘泥于对作品某一美学特征的研究,缺乏全面深入的视野。本文以戏剧《沙恭达罗》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探讨作品的美学特征。首先对作品美的类型、美的表达和审美效应三方面美学特征进行细致解读,并进一步探讨了印度古典梵语戏剧学、印度宗教观和印度民族性格对《沙恭达罗》美学特征所形成的影响,这在学术界具有开拓性意义;此外,本文对《沙恭达罗》的戏剧美学类型和印度古典梵语戏剧美学特征也进行了思考,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本文分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归纳整理出戏剧《沙恭达罗》包含的三种美的类型,即自然美、女性美、和谐美。其中自然美以净修林为代表,突出以生命为美和以神圣为美的特征;沙恭达罗是女性美的代表,她的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既有清丽脱俗的外表,又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和谐美包括自然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梵与我的和谐。这些美的类型构成美本身。第二章对作品中诗性美的创作进行探讨,分别从情节设计、抒情风格、内心刻画和诗性修辞手法分析作品诗性的表达方式。正是创作方法上的诗性美特征使戏剧《沙恭达罗》具有独特的美感。第三章分析戏剧《沙恭达罗》的审美效应。首先探讨《沙恭达罗》的戏剧美学类型,结合西方戏剧理论分析作品包含的悲剧性元素和喜剧性元素,提出《沙恭达罗》是一部融合悲剧元素的喜剧。在对戏剧美学类型形成定论的基础上,结合印度戏剧理论,分析《沙恭达罗》产生的以悲悯味和艳情味为主的审美效应。第四章考察戏剧《沙恭达罗》美学特征的形成原因。印度古典梵语戏剧学本身发端较早,以《舞论》为代表的戏剧理论著作影响了印度梵语戏剧的实践发展;印度宗教观中苦难意识与乐观精神同在,使《沙恭达罗》具有悲喜融合的戏剧美学特征;而印度民族性格总是趋向宽容与和解,因此《沙恭达罗》追求和谐美的理想。结语部分对戏剧《沙恭达罗》的美学特征进行总结,并将戏剧《沙恭达罗》与史诗插话《沙恭达罗传》进行比较。本文认为,《沙恭达罗》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计两方面都更具美感;此外由这部戏剧引发思考,发现印度古典梵语戏剧大都以宫廷爱情为题材、悲喜融合为特征,在戏剧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了《舞论》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对逻辑分析仪的触发功能和应用方法进行了介绍。针对应用逻辑分析仪触发功能捕获复杂信号的难点,对内触发功能提出了一种渐进式的高级触发序列设计方法;对外部触发的触发
概述了融盐铝电解中若干物理化学问题,这些是50多年来作者一直思索着的问题*其中涉及电极湿润性,金属在融盐中的溶解,制取铝基母合金,工业铝电解槽的能量平衡,以及低温铝电解
教育源于生活经验,然而当今的教育离纯粹的、真实的、鲜活的经验却越来越远。教育经验成为"目中无学生"的经验、外部强加的经验、意义缺失的经验,这种经验充斥在当下各级各类
在尼采看来,现代社会的人们普遍坚信“善人”的价值比“恶人”的价值更高,认为道德是毋庸置疑的,从没有想过要去质疑道德。尼采作为一个“不合时宜者”,反对人们的这种普遍看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我们应当考虑增加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工作绩效。在这种情况下,探讨企业员工领导风格、工作伦理内在的联系及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的燕辽成矿带中已发现了多处钼(铜)矿床(点),兴隆县太平村钼矿位于燕辽成矿带中部,矿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多期岩浆热液活动特征,具有较好的找矿
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手段十分有限,仅仅局限于欣赏音乐作品、介绍作品亮点、讲述创作背景等寥寥几种方法。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
位列“千年十大思想家”之一的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巨人。尼采洋溢着浓浓生命关怀气息的哲学思想,极富批判精神的人格气质,对于激发人的昂扬斗志和创造
目的探讨两种仪器的方法检测血糖。方法对81例患者标本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血糖仪法进行平行对照测定分析有无显著差异。结果两种方法测定的血糖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血糖仪
本文结合本人十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农村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农村中学生的写作现状(见识少,阅读量小,无积累习惯等),从在观察中挖掘素材,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在生活中寻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