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6305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八个部分探讨了这个问题:即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巧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因材施教,不妨让游戏和动画进入课堂;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探索求知,强调重点;信息反馈,检查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09-01
  
  教育部提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我国如果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就会拉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指出: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在中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为此,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甘教委的信息技术课课本基本上是以应用为主,其中有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笔者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2、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3、巧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的指导目标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计算机包括:键盘、鼠标、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常见部分。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4、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1)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2)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5、因材施教,不妨让游戏和动画进入课堂
  因材施教,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低年级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高年级主要是信息搜索、加工、处理的能力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windows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要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网络游戏的牺牲品。
  6、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笔者大胆采用了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
  7、探索求知,强调重点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突出教学的重点。在探索式学习中,主要的不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学习者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飞跃。
  8、信息反馈,检查质量
  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理论题、有框架的作业设计模式来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或根据学生回答和作业设计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性、教师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当然,作为一个长期的课题,只要不断总结,还会找出更多、更适用的方法,这样才能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起到一定地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报道了对高斯型及指数型变耦合系数三波导耦合器的一些重要的全光开关特性进行的研究。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方法对指数型和高斯型两类变耦合系数三波导耦合器进行了数值计算。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04-01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为学生个体的能动性,教师的教育只能通过学生的能动反应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行为是否有效。教师的育人行为还得因不同的个体而有所能动的改变、采用不同的方法,甚至是持之以恒、日以继夜而难有起色。但不管如何,我们始终不能因转化后进生的困难而弃之不理。因为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允许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03-01     内高班是对全国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简称,是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在沿海发达城市举办的“教育援疆”项目。目的是借用内地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与教育资源优势,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扶持的力度,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地区的协调发展。牟平一中2005年开始举办新疆班,接受的学生全部是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
摘 要:信息技术教学要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各种能力,首先要明确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其次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信息技术教学具备较强的发展性;第四信息技术融合了多方面知识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08-01     新课程改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10-01     在磁场和电磁感应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要判断通电导线或线圈所受安培力的方向或在安培力作用下的运动方向,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电流元分析法    把整段电流分成很多小段直线电流。其中每一小段就是一个电流元。先用左手定则判断出每小段电流元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再判断整段电流所受安培力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05-01     后进生是指那些不守纪律,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习惯差,另一种是学习成绩差。后进生的心理负荷是超重的,他们的表现比较异常:忽而感情沉郁,寡言少语,百问不答;忽而一触即怒,寻衅闹事,暴跳如雷;忽而远离集体,孤独寂寞,百无聊赖;忽而打打闹闹,破罐破摔,佯装开心。对这些学生该怎
摘 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地理课程之中,辅助教学,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07-01     一、概述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康县两所高中的初步调查表明,学校配有多媒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06-01     自2008年我担任班主任至今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此期间,我参加了班主任资格考试,对新的岗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了一个回顾。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的空间组织,属于社会群体范畴;对班级体的管理也就是对人的管理,在现代企业里,以人为本搞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在班级体建设
在创客教育下对小学高年级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可以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创新优势,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索能力,使其逐步提升综合学习能力,进而有效提
摘 要:本文借鉴学习舒尔茨(SCHULZ)教授对数学教育中的发现式学习、问题解决以及开放式问题的独特研究。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具体阐述合理有效的开放性数学教学。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 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 合理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59-02     作者借鉴学习舒尔茨(SCHULZ)教授对数学教育中的发现式学习、问题解决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