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探究的几个策略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mtd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时,适宜的问题引领,适切的过程指导,适时的评价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深度学习。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核心问题,自主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中。
  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活动组成的。如何以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下面笔者以A、B两个教学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A教学
  1.教师让学生回顾三年级学习的磁铁知识。
  2.教师介绍材料,并阐述电磁铁的定义。
  3.用微课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分小组制作。
  4.测试电磁铁的性质。用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帽分别靠近指南针的南极和北极,判断电磁铁钉尖、钉帽的南北极。
  5.猜测:可能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的南北极?
  6.全班交流小结: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B教学
  1.教师出示一个装置,通电后吸起大头针,断电后大头针掉落,反复测试。
  2.请学生推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学生联想到磁铁,就请学生介绍磁铁的性质。)
  3.给每组学生提供该装置,以及磁铁、铁制物品、指南针等。
  4.提供维恩图式和表格式的空白记录表,供学生选择。
  5.学生开展20分钟的自主探究,对该装置和磁铁进行对比实验。
  6.汇报探究后的发现,说明该装置和磁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建构电磁铁的概念。
  A教学是比较常见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表面看很热闹,“这个装置是电磁铁,改变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个结论也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只是按照事先制定的分工“做事”,自主学习的空间非常少,学生可以不动脑筋,按照教师的规定流程一步步做下来,没有进入真正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应该在开放的、自主的探究中,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发展科学素养。
  B教学从质疑开始,充分挖掘学生的前概念,让他们比较教师呈现的装置与磁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设计了两种可供选择的记录单,量化的评价方式开放且指向明确,无声地引导着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在探索中引发认知冲突,在交流研讨中建构电磁铁的概念。这样教学,理顺了学生探究的脉络,给他们的探究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研究的方案,进行自主设计和调整。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探究的兴趣得到激发,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提高,逐步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给予时间和空间,重视搜集证据
  一位教师在执教《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岩石中的一块岩石,描述它的特征并张贴出来,再让其他小组从一组岩石中把它辨认出来。在描述和辨认岩石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自我修正岩石特征,明确哪些特征是重要的,哪些特征是不重要的,从而发现辨别和分类的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环节,学生依据观察记录,汇报自己在科学探究中的发现。因为探究和思考的时间充分,学生的发现与表达有序、有理、有据,思维富有逻辑性,获取的信息也更完善。
  还有一位教师对《认识矿物》一课的教学进行了重组。首先,他让学生欣赏矿物的照片,把学生带入矿物的世界,在观察研究矿物的过程中,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精心准备了观察研究指导单、观察工具、矿物资料卡等,给学生20分钟的自主探究时间。当学生研究不知名的矿物时,教师指导他们利用观察工具收集矿物的特征等信息,制作矿物特征卡,再比对矿物资料卡,推测这块矿物的名称。学生的探究过程井然有序,获得了多元发展。
  对于月相变化的规律,如果只是课堂教学,学生难以获得深刻、全面的认识。嘉兴市南湖区的科学教研员阮翔老师对此进行了多次研究,力图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全新的体验。他提前一个月和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开始观察月相,与以往不同的是,阮老师组织全体学生每天观察白天的月相。由于天气原因,半个月只看到了3天月相,学生在3天的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在天空的位置等。
  月亮的位置在变化的同时,月相也在变化,两个现象同时产生。到底是月相变化了位置才变化,还是位置变化了引起月相的变化?位移和月相变化的关系成为学生研讨的焦点。学生在前期的观测活动中,带着有月亮方位角的观测记录板进行观察记录,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课堂上,学生有自己的思考,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主要组织学生解读观察记录,引导他们充分表达,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他们的记录,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反应是否符合预期、教学手段是否恰当,思考后续观察需要怎样的调整。这节课表面看是40分鐘,实际上是一节长达一个半月的中长期观察课,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触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
  强化表达交流,适时提问助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因为紧张的心理导致表达不清。有些学生比较胆小,不敢表达。很多时候,教师给出的答案不容置疑,导致学生懒于思考,依赖心理导致他们不愿表达。更多的时候,教师一直关注自己的教学进度,只管自己怎么教,不在乎学生怎么学,学生缺少表达的训练。
  教师提出准确表达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教材是经过众多专家反复推敲编制的,语言精练、规范、准确。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每一课都有关键词,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关键词句的含义,引导他们厘清内在逻辑关系,结合探究活动来解释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对科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段的学生,教师要提供一定的范式,对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促使他们掌握针对不同类型问题的科学的、规范的表达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用“如果……那么……”这样的推断句式表达自己的假设。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记录单有条理地表达。
  让学生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是提高他们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表达与交流,同时对学生表达的观点不要急于分析、点评,要让他们充分地表达和思考。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卡壳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用提问的方式助推学生交流表达。例如,你认为哪些需要解释?是什么令你感到很惊奇?哪些地方是你疑惑的?学生在试图解释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如果思维出现卡壳,可以问他们:你认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对于现象发生的原因,你有什么见解?在这里,哪些已有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佐藤学说,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倾听能让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生表达与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倾听,不仅要倾听答案,还要敏锐地分析学生回答背后的思考,这样能够掌握更多学生的信息。学生往往不善于倾听,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成为善于倾听的榜样,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七星中心小学(314000)
其他文献
摘 要:主要以低年级小学语文写话教学方法分析与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小学低年级语文写话教学的现状,从利用课文语句抄写、利用丰富教学活动、利用课内外时间这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其目的在于加强低年级小学语文写话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诸多小学语文教师开始注重写话教学,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记忆发育的最佳时
2017年版课程标准指出,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
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创造性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摆在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目标是:改革“‘统包统’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近期目标是:“国家任务计
动手感知让儿童积累了操作的表象,加深认知的体验;动脑思考使科学学习不断深化,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促进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深化科学情感的体验。“做思共生”试图通过手与脑的结合、做与思的对接与转化,把实践性的直接经验与反思性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达到“做思共生”的理想境界。  以做促思——激发兴趣,诱发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他们来说只有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过去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今天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的主要矛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到昆明和大家一起研讨一年级的科学课《用手来测量》。2017年6月29日和9月5日,我在全国和深圳市新教材培训会上也执教了本课。三次执教中,我对本课认识到了
介绍了参数化绘图技术。此绘图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市政道路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平面设计图中常见信息的标注问题。参数化绘图可以提高设计质量,提高绘图效率,降低设
随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提出,社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所以教师应该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就如何提高学生的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自主性较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学生缺乏地理学科素养等,这些都不利于地理学科的持续性发展,需要教师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