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喜剧》中的语言特色探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人物、讲述情节,离不开语言的合理运用。语言是小说的“支架”,小说的艺术归根到底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读者在看一部小说时,重要的是读懂其中的语言艺术。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语言这一主题,对《人间喜剧》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人间喜剧》反映的是当时法国的环境以及社会面貌,主要分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三大主题。巴尔扎克独特的语言艺术是成就这本巨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人间喜剧》中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于1799年出生在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父亲是法国农民家庭出身,母亲是资产阶级家庭出身,因此,巴尔扎克的家庭条件较为良好。
  巴尔扎克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其创作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本著作包含90余篇具有关联性的小说,体裁多样,有小说、散文、随笔等,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人间喜剧》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其特有的语言艺术也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书中出现了2 000多个人物,涵盖各个阶层。巴尔扎克在对人物进行塑造时,着重突出人物性格中的某一个侧面,让其成为人物命运的主导力量,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栩栩如生。
  二、《人间喜剧》的语言特色
  (一)人物外貌描写
  在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时,巴尔扎克会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进行刻画,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自然、真实,也让读者对人物的特征以及性格等有一定的了解。
  以《高老头》为例,在描写主人公高老头时,巴尔扎克介绍了高老头的居住环境——住在二楼一间最好的房间,每年交1 200法郎的膳宿费;又描写了高老头的外貌——他衣着讲究,每天还请理发师来给他梳头发,连鼻烟匣都是金的。通过这样的描述,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高老头是一个较为富有且生活比较精致的人物。
  巴尔扎克通过十分直观、简单的语言对高老头的理发师、鼻烟匣进行了深入刻画,通过侧面描写,读者就可以对高老头的性格特点有初步的了解,高老头的人物形象也瞬间跃然纸上。
  巴尔扎克描绘《交际花盛衰记》中的人物艾丝苔:她是个年轻美貌、心地善良的姑娘,救人之急难之中,一个情人挨饿,她就故意多剩下一些饭菜;一个情人偷了钱,她就借钱给他,让他把钱归还原主;她还装成是另一个情人的妻子,和一个权贵同居,为情人谋取钱财。艾丝苔的善良行为与后来遭到情人的背叛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巴尔扎克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阴暗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采用直观的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还是通过反讽的手法展现人物形象,巴尔扎克总是会结合具体的情境以及中心思想而选择合适的语言描写人物的特性,使得每一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二)人物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是小说的核心。许多小说都通过大量的对话或者人物独白展现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因此,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作家要仔细斟酌,以保证人物的生动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真实。
  巴尔扎克在其著作中巧妙地运用了语言,写出了精彩且传神的人物对话。以《交际花盛衰记》为例,文中描述了巴黎交际场的状况。交际场中的人物鱼龙混杂,巴尔扎克在描述这种环境时,不但运用了交际场上的典雅语言,而且大量使用了巴黎底层人民的粗俗词语。此外,巴尔扎克对纽沁根蹩脚的法语发音这一部分的描写进行了多次引述,这部分描写看起来烦琐、拗口,但是却把纽沁根的丑恶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在《夏倍上校》中,夏倍上校归来时说:“当初我被埋在死人底下,如今我被埋在活人底下,埋在各种文书各种事实底下,埋在整个社会底下,他们都要我重新鉆地下去。”这句独白直观易懂,巴尔扎克通过这句直观易懂的独白有力地批判了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在运用语言时较好地结合了时代特点以及人物特征,使得文章更具有真实性,让读者在阅读时并不会有虚幻之感。
  (三)修辞手法等技巧
  《人间喜剧》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巴黎社会,巴尔扎克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生动刻画了巴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不同阶层的生活状况。
  在《幻灭》中,巴尔扎克塑造了两个外省青年的形象。一个是野心勃勃、贪图虚荣的青年人吕西安,他妄想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才华进入上流社会,但最终却身败名裂,只能狼狈不堪地回到故乡。另一个青年是兢兢业业、心地淳朴,埋头于科学发明创造的实业家大卫,他最终因敌不过阴险狡猾的资产阶级野心家,而被迫放弃了发明专利,最后隐居乡间。巴尔扎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人物,他们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打败,这一过程也折射出在当时的社会,生活都是受金钱支配的,青年对于未来的憧憬随时可能破灭。巴尔扎克通过运用大量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巴黎社会的腐朽。
  (四)人物心理描写
  巴尔扎克在突出人物个性特征时,尤其善于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被某种欲望控制着,达到病态的、疯狂的、不可遏制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们将自己囚禁于这种状态中,死而无悔。例如,高老头对女儿偏执的爱、葛朗台的爱钱、贝姨的妒忌、邦斯的古董癖、于勒的好色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拥有震撼人心
  的力量。
  在老一代被金钱打倒、新一代被金钱腐蚀的代表作《高老头》中,巴尔扎克充分运用语言的艺术,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物心理进行了描写。主人公高老头住在价格低廉的公寓中,由于公寓中的大部分人收入都比较低微,因此,他们对高老头精致的生活十分嫉妒、鄙夷,这从侧面体现了当时金钱社会人性的阴暗面。巴尔扎克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塑造人物拉斯蒂涅时,巴尔扎克又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塑造出一个正直有理想的人物。随着拉斯蒂涅受巴黎物欲生活的影响而逐渐堕落,巴尔扎克运用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生动地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变化。
  巴尔扎克对待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会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刻画,从而使每一个人物都生动、形象。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最能反映人物形象,因此,运用合适的语言刻画角色内心活动,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物的特点。
  三、结语
  巴尔扎克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人间喜剧》作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传世巨作,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不朽的精神财富,也成为研究那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文学作品。巴尔扎克用直观、简练的语言,塑造出真实而鲜明的人物和社会环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李园(1981-),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1976年后的一段时间里,文学形式仍然沿袭着上一阶段的形式,但是文学写作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虽然在艺术上仍然比较粗糙,没有脱离上一阶段文学形式的影响,但是已经提示着新文学的出现,一般认为新时期文学的真正开端是从1979年开始的。作家们在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上并没有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彼时外国文学思潮涌进更使得国内的作家们感到焦虑,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
期刊
张景岩,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78级本科毕业,一直在团中央系统工作,退休前任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兼总编辑。2010年获中国出版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  岳父去世了。  我们生活在一起已经有15年。我同自己生身父母相处的时间也不过这么长。我15岁离开家,读书、工作,一直在外面。  15年的时间,会让你习惯一种生活。岳父在我的生活中存在着,不远不近,不是十分必须,也不是可有可无。每天回家,一声简单的招
期刊
南唐宫廷聚集了一群技艺高超、各有所長的杰出画家,其中,周文矩以描绘宫廷女性生活而出名,其代表作是《重屏会棋图》,巧妙地将男性与女性的空间关系通过特殊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本文以《重屏会棋图》为例,重点分析其中的空间关系。  一、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重屏会棋图》描绘的是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对弈的情景,画面中有5个男性,其中有1个童子在旁边侍候。全图的中心人物是戴黑色高帽的长髯士人,这与其他人截然不同
期刊
杨海泉,男,生于1961年,山东齐河人,本科,高级讲师。现为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基础部教师。1983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编著出版发行过美育专著,在核心期刊、国家级和省级杂志以及院校学报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主持的课题被省厅立项并完成;多次获得地厅级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研究方向为思政课程教学、应用文写作、班主任工作和水利工程管理等,在音乐欣赏与音乐教育方面也有一定探究。“2013年甘肃省中职
期刊
林灿支教  林灿就读于北方一座小城市的师范院校。2009年春节刚过,正在读大三的林灿就已经早早地来到学校,此时,学校还未正式开学,但是林灿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习支教活动,这次提前返校,也是为这件事情做准备。  这些年,北方城市人口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且出生率不高,因此当地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小学,学生数量特别少。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地学校师资力量也很薄弱,这种现象在当地很普遍。为了解决当地中小学师资
期刊
理查德·耶茨被认为是美国“焦慮时代”的代言人,其小说《复活节游行》讲述了格兰姆斯家中萨拉和爱米莉两姐妹各自悲惨的人生。细读小说不难看出,耶茨在小说中花了大量笔墨对“物”进行了细致描写。因此,本文以《复活节游行》中的“物”为研究对象,解析“物”对于人的存在意义和自身的文化内涵,探究造成萨拉和爱米莉悲惨命运的深层原因,进而剖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病态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类的生存困境。  一、身体  在
期刊
本文简要阐述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过程,并以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为例分析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由盛到衰的发展历程,从而凝练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主张“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论”、以“真”为标准、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与本能的特点,探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  一、日本自然主义的产生  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法国文学家左拉在《实验小说论》中提出:人的心理、行动决定于个人体质和社会
期刊
《羊脂球》是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代表作,小说在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采用了鲜明的对比反衬手法,反映不同阶级人性的善恶。莫泊桑选择将地位低贱的妓女作为正面形象与上流社会精英贵族进行对比,这颠覆了一般的社会伦理和秩序,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义和思想性。在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抗争中,作者表达了对上流社会的批判与讽刺,揭露贵族和资产者的道德沦丧和虚伪。小说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描写,揭露在危难面前人性的对
期刊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主人公奥利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10岁小男孩,他在济贫院里遭受虐待,在社会上被恶人欺骗控制,但也遇到了愿意收养他、善待他的好心人。虽然奥利弗的经历坎坷,但仍然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他与恶人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  作者狄更斯在童年也有着相似的经历,9岁时父亲因欠钱入狱,11岁在工厂当学徒,历尽了艰苦磨难。正因为如此,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对孤儿这一社会底
期刊
阿尔贝·加缪的《鼠疫》描写了平凡人物勇于对抗荒诞现实的故事,不仅用客观的笔调叙述了鼠疫给市民带来的病痛、死亡,还借鼠疫隐喻了人类生活中的灾难,试图从不同人物在灾难面前的思想交锋和行动选择中,找出摆脱人类生存困境的良方。  《鼠疫》细腻地描绘了鼠疫发生时,奥兰城中的人间百态,是人类同疫病作斗争的一个缩影。小说中,奥兰城发生了鼠疫,这让人手足无措。不同阶层、身份的人,竭尽所能,最终击退了鼠疫,彰显了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