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m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贝·加缪的《鼠疫》描写了平凡人物勇于对抗荒诞现实的故事,不仅用客观的笔调叙述了鼠疫给市民带来的病痛、死亡,还借鼠疫隐喻了人类生活中的灾难,试图从不同人物在灾难面前的思想交锋和行动选择中,找出摆脱人类生存困境的良方。
  《鼠疫》细腻地描绘了鼠疫发生时,奥兰城中的人间百态,是人类同疫病作斗争的一个缩影。小说中,奥兰城发生了鼠疫,这让人手足无措。不同阶层、身份的人,竭尽所能,最终击退了鼠疫,彰显了平凡力量与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向这个时代传达的讯号值得深思。
  一、零聚焦与内聚焦结合叙事
  (一)零聚焦叙事
  《鼠疫》的写法很有特色,一开始用第三人称,描写主人公里厄医生带领一群普通民众抵抗突如其来的鼠疫的故事,直至小说结尾才揭开谜底,这个叙述者正是里厄医生本人。最后,加缪以第一人称收尾,让读者恍然大悟,所有以局外人视角叙述的事情其实是主人公真实的经历。
  其实,作者在小说中给了读者提示。例如,小说的第一章告诉读者,故事的叙述者是这场鼠疫的见证人,在搜集许多资料可以证明这是事实之后,一句简单的“到时候读者就会对他有所了解”戛然而止,读者只有继续读下去,才能揭开谜底。接着,在第二章出现一个叫让·塔鲁的人,这个人在鼠疫开始的前几周就来到了这个城市,而且他有一个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记录身边发生的各种细小的事情,“他总是致力于记述这段历史的轶闻琐事”。例如,第三部分《塔鲁的日记中》写道:“初看起来,人们可能以为塔鲁是一个着眼于琐碎细节的人。在这全城的大动乱中,他总是致力于记述这段历史的轶闻琐事。人们无疑地要为他的这种成见感到惋惜,对他的铁石心肠表示怀疑。”作者了解一切,理所当然地描述出读者对塔鲁的笔记应该有的感受,对塔鲁的笔记进行公开的评论和解释,使得读者无须思考,便可了解到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自己的感受,使得读者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最后,作者在《值得赞赏的总是很多》的开头部分,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这篇叙事到此行将结束。现在正是里厄医生承认自己是这本书的作者的时候了。”此时的作者终于承认,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也就是里厄医生是这本书的作者,因为他掌握了充分的材料,他是整个事情的见证者之一,而且,他还得到了死去的让·塔鲁先生的笔记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获得他所不能知道的事情。作者如同全能的上帝,安排一切事情的发生发展,控制所有人的思想,完全不给读者任何想象的空间。
  《鼠疫》采用零聚焦叙事,作者如上帝一般全知全能,对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能够完整地叙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客观、冷静、不带感情色彩的叙事风格奠定了小说的基调。
  (二)内聚焦叙事
  内聚焦叙事是指从特定的某个人物的角度叙事,此时作者视角和作品中人物的视角相同。大部分的内聚焦叙事都出现在人物的内心独白里。加缪在《鼠疫》中采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来分析主人公里厄医生的内心世界。例如,小说的第五部分《它叫鼠疫》中就运用了内聚焦叙事的手法,这一部分几乎完全是里厄医生的内心独白。当第一次提及“鼠疫”这个词的时候,医生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以至于开始自欺欺人,不断寻找各种理由来告诉自己这不是鼠疫:“只有几个病例还不能称作是瘟疫,做些预防工作就可以了。”里厄作为医生坚守一线,治病救人,是这场鼠疫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医生这一身份使他对这场瘟疫的看法更客观、科学、精准。
  二、《鼠疫》的深刻内涵
  《鼠疫》中最令人难忘的部分是当鼠疫被击退,揭示叙述者为里厄医生时,他感受到了欢乐之中的危险,了解到欢乐的人群并不知晓的事实:“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历时几十年,它能在房间、地窖、皮箱、手帕和废纸堆中耐心地潜伏守候,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是再来上一次教训,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它们的葬身之地。”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人类终究不能战胜它,只能跟自然妥协,寻求共生。“别人说:‘这是鼠疫啊!我们是经历了鼠疫的人哪!’他们差点儿就会要求授予勋章了。可是鼠疫终究是怎么一回事呢?也不过就是生活罢了”,小说中的一位老人这样说。
  生活是未知的,人们无法得知下一秒会经历什么。在危难关头,人们哪怕不得已,哪怕要将个人的伤痛置之度外,也要作出选择,要尽自己所能去做些什么,以此来面对循环往复的生活。
  “鼠疫”暗指当时的灾难,也是人类曾经经历、现在正在面对的,甚至未来也无法避免的各种灾难的象征和缩影。普里什文曾经说过:“没有虚构的真实,好比没有燃料的飞机。真实不会动弹,而一旦加了油,就飞了起来,越过我们星球的子午线和南北极。没有虚构就没有任何真实。恰恰相反,虚构能拯救真实,只是为了真实才需要虚构。”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鼠疫”永远存在,重要的是人们该如何面对它。只有认真思考,人们才能发现这部文学作品的魅力。
  三、里厄医生的英雄体现
  《鼠疫》中的英雄真实、鲜活、平凡、质朴,他们并非传统式的悲情英雄,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自我,迎难而上,告诉世人平凡也可以迸发巨大的力量。
  小说中的里厄医生配得上英雄这一称号。身为奥兰城中的医生,他抗击鼠疫的初衷是做好本职工作。“我不知道等着我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一切结束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就目前而言,有病人,必须治疗这些病人”,这使他成为整篇小说中当之无愧的英雄。“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人们为它而舍弃自己之所爱,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抛弃了我之所爱”,这句话是灾难之下每个小人物的心声,在集体利益面前,自己的情感得失只能被忽略。
  里厄医生承担起控制整个城市疫情的工作。“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因为,没有人,是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免受其害。我也知道,必须自我检点,毫不懈怠,否则,稍不留神,就可能往别人脸上呼气,把鼠疫传给人家”,这是里厄医生的独白,他每天工作20个小时,寻找对策,挽救病患。面对病人亲属无助的请求和呼喊,他所能做的只是命令大家隔离,于是,他看到了仇恨的面容,听到了“没有心肝”的埋怨,但他依然选择继续医治。里厄医生有着高强度的工作:口罩在脸颊上勒出深深的红痕,手指被浸得泛白,双腿早已僵硬麻木,黑白颠倒的工作,没有坐下来喘息的时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却依旧热爱生活。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里厄医生用实际行动为绝望的城市点燃了希望
  的火种。
  四、《鼠疫》的现实价值
  如今的世界仍然有不平等、战争、饥饿、疾病等各种痛苦,就像奥兰城的鼠疫一样,困难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每天都在经历。加缪说:“習惯绝望比绝望本身更令人灰心丧气。”生活中有一个更引人注目的词语——希望,生活中有无数心存希望、充满真情的人。加缪把想告诉人们的早已藏进书中:“如果说世上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永远向往而且有时还能得到,那就是人间的真情。”真情不会被灾难击退,相反,真情可以战胜一切。《鼠疫》这本小说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探索,虽然它带给人的震撼并不强烈,但其蕴含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王乐(1999-),女,蒙古族,河北承德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在中国文学中,替身往往用于探讨不同价值观之间的选择与比较、思想的演变或角色的成长轨迹,甚至用以强调命运的必然性。在这类文学作品中,替身所代表的主题并不以二元对立为必然,有时甚至可能是彼此互补的存在。而这样的表现方式,亦使得作品本身往往产生出比喻抽象观念、映照现实的寓言效果。《金粉世家》中,官宦少爷金燕西与留洋归国的封建大家族贵公子柳春江构成了潜在的替身关系,互相作为彼此境遇之暗示与补全,不仅人物形
期刊
1976年后的一段时间里,文学形式仍然沿袭着上一阶段的形式,但是文学写作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虽然在艺术上仍然比较粗糙,没有脱离上一阶段文学形式的影响,但是已经提示着新文学的出现,一般认为新时期文学的真正开端是从1979年开始的。作家们在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上并没有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彼时外国文学思潮涌进更使得国内的作家们感到焦虑,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
期刊
张景岩,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78级本科毕业,一直在团中央系统工作,退休前任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兼总编辑。2010年获中国出版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  岳父去世了。  我们生活在一起已经有15年。我同自己生身父母相处的时间也不过这么长。我15岁离开家,读书、工作,一直在外面。  15年的时间,会让你习惯一种生活。岳父在我的生活中存在着,不远不近,不是十分必须,也不是可有可无。每天回家,一声简单的招
期刊
南唐宫廷聚集了一群技艺高超、各有所長的杰出画家,其中,周文矩以描绘宫廷女性生活而出名,其代表作是《重屏会棋图》,巧妙地将男性与女性的空间关系通过特殊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本文以《重屏会棋图》为例,重点分析其中的空间关系。  一、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重屏会棋图》描绘的是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对弈的情景,画面中有5个男性,其中有1个童子在旁边侍候。全图的中心人物是戴黑色高帽的长髯士人,这与其他人截然不同
期刊
杨海泉,男,生于1961年,山东齐河人,本科,高级讲师。现为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基础部教师。1983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编著出版发行过美育专著,在核心期刊、国家级和省级杂志以及院校学报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主持的课题被省厅立项并完成;多次获得地厅级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研究方向为思政课程教学、应用文写作、班主任工作和水利工程管理等,在音乐欣赏与音乐教育方面也有一定探究。“2013年甘肃省中职
期刊
林灿支教  林灿就读于北方一座小城市的师范院校。2009年春节刚过,正在读大三的林灿就已经早早地来到学校,此时,学校还未正式开学,但是林灿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习支教活动,这次提前返校,也是为这件事情做准备。  这些年,北方城市人口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且出生率不高,因此当地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小学,学生数量特别少。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地学校师资力量也很薄弱,这种现象在当地很普遍。为了解决当地中小学师资
期刊
理查德·耶茨被认为是美国“焦慮时代”的代言人,其小说《复活节游行》讲述了格兰姆斯家中萨拉和爱米莉两姐妹各自悲惨的人生。细读小说不难看出,耶茨在小说中花了大量笔墨对“物”进行了细致描写。因此,本文以《复活节游行》中的“物”为研究对象,解析“物”对于人的存在意义和自身的文化内涵,探究造成萨拉和爱米莉悲惨命运的深层原因,进而剖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病态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类的生存困境。  一、身体  在
期刊
本文简要阐述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过程,并以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为例分析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由盛到衰的发展历程,从而凝练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主张“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论”、以“真”为标准、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与本能的特点,探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  一、日本自然主义的产生  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法国文学家左拉在《实验小说论》中提出:人的心理、行动决定于个人体质和社会
期刊
《羊脂球》是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代表作,小说在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采用了鲜明的对比反衬手法,反映不同阶级人性的善恶。莫泊桑选择将地位低贱的妓女作为正面形象与上流社会精英贵族进行对比,这颠覆了一般的社会伦理和秩序,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义和思想性。在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抗争中,作者表达了对上流社会的批判与讽刺,揭露贵族和资产者的道德沦丧和虚伪。小说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描写,揭露在危难面前人性的对
期刊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主人公奥利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10岁小男孩,他在济贫院里遭受虐待,在社会上被恶人欺骗控制,但也遇到了愿意收养他、善待他的好心人。虽然奥利弗的经历坎坷,但仍然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他与恶人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  作者狄更斯在童年也有着相似的经历,9岁时父亲因欠钱入狱,11岁在工厂当学徒,历尽了艰苦磨难。正因为如此,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对孤儿这一社会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