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的人文关怀与现实意义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4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主人公奥利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10岁小男孩,他在济贫院里遭受虐待,在社会上被恶人欺骗控制,但也遇到了愿意收养他、善待他的好心人。虽然奥利弗的经历坎坷,但仍然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他与恶人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
  作者狄更斯在童年也有着相似的经历,9岁时父亲因欠钱入狱,11岁在工厂当学徒,历尽了艰苦磨难。正因为如此,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对孤儿这一社会底层群体投入了极大的人文关怀,并赋予主人公奥利弗善良、勇敢的美好品质。本文着重分析《雾都孤儿》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并思考《雾都孤儿》在当下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一、狄更斯及《雾都孤儿》概述
  英国作家狄更斯对孤儿群体的关注与作家自身经历有很大关系。狄更斯家境清贫,父亲因欠债而入狱。为了生存,10岁的狄更斯不得不出去讨生活,表演卖艺、当学徒、做苦工,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童年时的狄更斯历经了辛酸苦楚,也尝遍了人情冷暖,但他凭着自身的勤奋、努力自学成才,成为一名卓越的作家。年少时的苦难记忆在狄更斯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不幸人群的悲悯与同情。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投射了自己年少时的经历,写出了孤苦儿童面临的生存困境,并在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二、对孤儿生存处境的悲悯与同情
  《雾都孤儿》中,孤儿群体的生存困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物质层面的饥饿。在济贫院,奥利弗等孤儿被安排做苦工,而他们劳累一天,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因长期营养不良,这群孤儿看起来身形瘦弱,随时可能昏倒。饥饿使得孤儿的生命受到威胁,这种情况下,奥利弗向济贫院管事提出了一个所有孤儿都不敢提的要求:请再多些粥,然而这个卑微的请求未能实现。奥利弗在殡仪馆当学徒期间只能吃狗粮,在去往伦敦的路上甚至一度饿晕过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奥利弗等孤儿则一直挣扎在饥饿的边缘,这让他们生存面临危机。
  二是情感层面缺乏爱与关怀。奥利弗从小寄人篱下,从未被人真心善待。在济贫院时,所有管事都把奥利弗等孤儿当成廉价劳动力,只希望他们多干活、少吃饭,没有丝毫怜悯。遇到扒手“机灵鬼”后,奥利弗本以为遇到了好心人,却不料进入了贼窝,费金等人只把他当作摇钱树,给他的衣服、食物也并非出自真心关怀。直到遇见绅士布朗罗与罗斯小姐,奥利弗才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情。布朗罗和罗斯小姐对奥利弗的照顾是出于怜悯和同情,是不带任何私利的关怀。而大多数孤儿则没有这么幸运,缺少爱与关怀是他们人生的底色。
  三是精神层面的压迫。奥利弗在进入贼窝后,遇到了“机灵鬼”等一群与他年纪相仿、身世相似的少年,他们没有亲人,从小就在费金手下学偷盗技术,靠偷窃谋生。在严酷的生存环境和费金的控制下,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忘记善良本性,成为人人喊打的扒手。在费金团伙中,南希是一个善良勇敢的姑娘,虽然曾帮费金等人做过偷盗之事,但当得知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要独吞遗产,并意图销毁能证明奥利弗身份的证据时,善良勇敢的南希冒着生命危险告密。她也想做个好人,可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是无法选择的,残酷的生存环境影响着穷苦少年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善良正直的本性发生改变。
  对饱受苦难的孤苦儿童,狄更斯充满了同情。在小说中,奥利弗历尽艰难终于结束了孤苦无依的日子,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美好的结局是作者对孤苦儿童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不论是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披露,还是对美好结局的设定,《雾都孤儿》都包含着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三、正直、善良、勇敢的人性光辉
  对于底层孤苦儿童来说,生存已经非常艰难,在艰难中还能保持善良本性就显得极为可贵。《雾都孤儿》中,尽管有费金、赛克斯、蒙克斯等恶人,但也有奥利弗、南希、布朗罗与罗斯小姐等正直善良的人,在他们身上,读者可以看到正直、善良、勇敢的人性光辉。
  奥利弗在费金、赛克斯等人意图入室盗窃时坚守正直的品格,不与盗贼同流合污,并在危急時刻通知房主,自己却身受枪伤。南希十分同情奥利弗的遭遇,为阻止蒙克斯恶行,勇敢地向布朗罗告密,却被费金同伙赛克斯残忍杀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布朗罗作为一名有地位的绅士,对穷苦的奥利弗不仅没有歧视与偏见,反而心疼、怜悯这个孩子,他以善良真诚之心对待奥利弗,为救奥利弗出贼窝而东奔西走。这些人物身上具有的正直、善良、勇敢的人性光辉为灰暗的社会点亮了一盏灯,也赋予了小说《雾都孤儿》宣扬真善美的精神内核。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雾都孤儿》不仅描写了底层社会众生相,揭露了孤儿群体悲惨的生存现状和苦难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让读者看到了底层社会民众的真善美,这种美好的品质给人们带来了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因为相信人性的真善美,未来才有希望,社会才能有美好的前景。
  小说中,狄更斯将人性光辉彰显得淋漓尽致,这是狄更斯对善良、美好人性的信仰,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希冀。《雾都孤儿》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人们对崇高品德的信仰不会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变。小说中善良、正直、勇敢的美好品格引起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读者的共鸣,其精神内核对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雾都孤儿》的现实意义
  《雾都孤儿》是19世纪的文学作品,虽然与如今的时代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对儿童成长过程的关注
  《雾都孤儿》关注孤苦儿童的成长历程。当今社会,留守儿童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农村青年大多外出务工,他们的孩子则留在农村,由老人抚养。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感情世界是有缺失的。正如小说中的奥利弗渴望得到关怀与爱,留守儿童也有着同样的渴望,即使父母一年回家一次,也能让孩子兴奋好久。
  父母的爱关系到孩子人格的塑造,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只注重给孩子提供物质,认为挣钱寄回家就是对孩子好,但却忽视了陪伴的重要性,忽略了孩子对感情的需求,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参与,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
  (二)对儿童价值观的塑造
  《雾都孤儿》中,奥利弗虽然生活艰苦,但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布朗罗、罗斯小姐等人的善意对待,这对他形成正直、善良、勇敢的高尚品格有着极大的影响。反观现实,一些青少年受网络低俗内容的影响,呈现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很多人都把网红当作自己的理想职业,因为挣钱快。这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价值观的塑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维度,应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有利于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五、结语
  主人公奥利弗的童年是悲惨的,但他又是幸运的。他在成长中饱受饥饿威胁、缺少亲人关爱、良善品质也为贼窝所不容。对比南希的悲惨结局,奥利弗又是幸运的,如果说南希代表了大多数孤儿难以改变的命运,那么奥利弗的幸运则体现了狄更斯的人文关怀,他的幸运是作者的一种社会理想,对后世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唐山学院)
  作者简介:李卫民(1971-),男,河北迁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
其他文献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大瑰宝,被后人反复研究并学习。中国文学强调言外之意,即重视意境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红楼梦》因作者曹雪芹深厚的文学功底成为一部意境之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后人反复咀嚼。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文学元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文学作品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作品是否有意境以及意境营造的水平高低来评判。 
期刊
在中国文学中,替身往往用于探讨不同价值观之间的选择与比较、思想的演变或角色的成长轨迹,甚至用以强调命运的必然性。在这类文学作品中,替身所代表的主题并不以二元对立为必然,有时甚至可能是彼此互补的存在。而这样的表现方式,亦使得作品本身往往产生出比喻抽象观念、映照现实的寓言效果。《金粉世家》中,官宦少爷金燕西与留洋归国的封建大家族贵公子柳春江构成了潜在的替身关系,互相作为彼此境遇之暗示与补全,不仅人物形
期刊
1976年后的一段时间里,文学形式仍然沿袭着上一阶段的形式,但是文学写作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虽然在艺术上仍然比较粗糙,没有脱离上一阶段文学形式的影响,但是已经提示着新文学的出现,一般认为新时期文学的真正开端是从1979年开始的。作家们在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上并没有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彼时外国文学思潮涌进更使得国内的作家们感到焦虑,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
期刊
张景岩,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78级本科毕业,一直在团中央系统工作,退休前任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兼总编辑。2010年获中国出版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  岳父去世了。  我们生活在一起已经有15年。我同自己生身父母相处的时间也不过这么长。我15岁离开家,读书、工作,一直在外面。  15年的时间,会让你习惯一种生活。岳父在我的生活中存在着,不远不近,不是十分必须,也不是可有可无。每天回家,一声简单的招
期刊
南唐宫廷聚集了一群技艺高超、各有所長的杰出画家,其中,周文矩以描绘宫廷女性生活而出名,其代表作是《重屏会棋图》,巧妙地将男性与女性的空间关系通过特殊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本文以《重屏会棋图》为例,重点分析其中的空间关系。  一、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重屏会棋图》描绘的是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对弈的情景,画面中有5个男性,其中有1个童子在旁边侍候。全图的中心人物是戴黑色高帽的长髯士人,这与其他人截然不同
期刊
杨海泉,男,生于1961年,山东齐河人,本科,高级讲师。现为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基础部教师。1983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编著出版发行过美育专著,在核心期刊、国家级和省级杂志以及院校学报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主持的课题被省厅立项并完成;多次获得地厅级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研究方向为思政课程教学、应用文写作、班主任工作和水利工程管理等,在音乐欣赏与音乐教育方面也有一定探究。“2013年甘肃省中职
期刊
林灿支教  林灿就读于北方一座小城市的师范院校。2009年春节刚过,正在读大三的林灿就已经早早地来到学校,此时,学校还未正式开学,但是林灿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习支教活动,这次提前返校,也是为这件事情做准备。  这些年,北方城市人口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且出生率不高,因此当地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小学,学生数量特别少。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地学校师资力量也很薄弱,这种现象在当地很普遍。为了解决当地中小学师资
期刊
理查德·耶茨被认为是美国“焦慮时代”的代言人,其小说《复活节游行》讲述了格兰姆斯家中萨拉和爱米莉两姐妹各自悲惨的人生。细读小说不难看出,耶茨在小说中花了大量笔墨对“物”进行了细致描写。因此,本文以《复活节游行》中的“物”为研究对象,解析“物”对于人的存在意义和自身的文化内涵,探究造成萨拉和爱米莉悲惨命运的深层原因,进而剖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病态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类的生存困境。  一、身体  在
期刊
本文简要阐述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过程,并以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为例分析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由盛到衰的发展历程,从而凝练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主张“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论”、以“真”为标准、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与本能的特点,探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  一、日本自然主义的产生  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法国文学家左拉在《实验小说论》中提出:人的心理、行动决定于个人体质和社会
期刊
《羊脂球》是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代表作,小说在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采用了鲜明的对比反衬手法,反映不同阶级人性的善恶。莫泊桑选择将地位低贱的妓女作为正面形象与上流社会精英贵族进行对比,这颠覆了一般的社会伦理和秩序,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义和思想性。在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抗争中,作者表达了对上流社会的批判与讽刺,揭露贵族和资产者的道德沦丧和虚伪。小说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描写,揭露在危难面前人性的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