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之谜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fg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的冬天。今年特冷,据说几十年一遇。就在这当口,历史大名人曹操为这个冬天“点了一把火”。
  2009年12月27日,河南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曹操墓找到了。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了华人世界。接下来,新发现曹操墓与“七十二疑冢”一样,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真伪之争。
  2010年1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了一次公共考古论坛,在之前认定曹操墓是真的背景下,“改口”并谨慎说,这只是初步认定,且没有“盖棺定论”。
  “曹操墓”,为何难以盖棺定论?因为曹操墓的谜团太多。
  
  曹操墓,中国帝王陵墓两大不解谜团之一
  
  曹操,是三国时期风云人物,差不多家喻户晓,其底细,一般中国读者都比较清楚。虽然《三国志》上称他为“魏武帝”,实际上曹操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二儿子曹丕当了皇帝后,才让死后的曹操当了回皇帝,追谥为“武帝”。曹操生前真正的最高封号是“魏王”,下葬前谥为“武王”。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
  曹操是卒年正月在洛阳病死的,次月即下葬于“高陵”。从下葬这天起,曹操墓的传说,便开始在民间散布开了。特别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著小说《三国演义》风行之后,曹操墓之谜与元朝皇帝的葬地之谜,并列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两大最难解谜团,吊足了大家探索真相的胃口。
  曹操墓谜多多,谜中有谜。
  葬法之谜,葬地之谜、葬品之谜、反盗之谜等诸多有趣现象,集合成了一个大谜团。新发现的“曹操墓”,不仅未能把这些谜团一一解开,反而给人们增添了新的疑惑。这大概也是“曹操墓”成为目前新闻热点的原因之一。其实,即使没有真假之争,发现“曹操墓”也会有一番热议。
   墓址之谜
  西门豹祠西原上说
  曹操死后到底葬在哪儿?民间众说纷纭,甚至许多学者也加入了猜想行列。
  据《三国志》,曹操死后,儿子曹丕将其遗体运回了封地“邺”,安葬于“高陵”。曹操在病死前两年,曾明确表示,“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高陵又因在西原上,被称为“西陵”。这记载很明确,曹操把自己的寿陵陵址选在当时邺城西门豹祠西边的一个贫瘠的高地上。目前河南安阳新发现的东汉末大墓墓主被认为是曹操的依据之一,就是此记载。
  但现在的问题是,西门豹祠早已不存。而高陵到底离西门豹祠有多远,《三国志》上并没有明说。
  一直到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上才出现了具体数据。相州“邺县”条中记载:魏武帝西陵在县西30里,同书还记载,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但这里的问题是,此时距曹操下葬时间已有几百年了,期间朝代频繁更迭,所载数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现在发现的东汉末大墓,距邺城14.5千米,考古专家认为,此距离与史载曹操墓位置十分接近、相符。实际上这里又有问题,古代的“里”与现代的“里”,在长度上可能是不一样的;古代邺城与现代邺城,位置是否有过移动,也是个问题。
  河北磁县说
  在这种情况下,河北和安徽有关专家,对新发现的曹操墓址表示质疑。这种质疑有很深的历史背景。
  先说曹操墓地,可能在河北。
  在安阳未发现“曹操墓”时,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曹操可能葬在今河北境内的临漳、磁县境内。民间所谓的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最早就出自这块土地上。“漳河水,冲三台,冲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红棺材”的说法,至今还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在磁县县城磁州镇的南部及西南部一带,遍布着大大小小土丘130多处。有“天子冢”、“皇姑坟”等。这里,与现在发现的“曹操墓”所在地安阳西高穴村一样,都是古代邺地。
  过去,发现曹操墓的传说很多,特别是在清代。最离奇的传说是在漳河底发现了曹操墓。当时文人的笔记、小说中多有记载,如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褚学稼的《坚瓠集·续集》中,都提到漳河底发现曹操墓的事情。
  在现代文物普查中,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片区域进行了深入勘查,最后发现,这里都是北朝墓葬。1989年,国务院遂将这一片墓群区易名为“磁县北朝墓群”,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日报》还曾为此发表长文,称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之谜”已解。但是,以刘心长为代表的河北学者,一直没有放弃对曹操墓的考证和探寻。在河南发布找到曹操墓后,河北随即有了反应,认为这一发现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实物来证实。其中有一个观点是,曹操墓很可能仍藏在磁县北朝墓群的下面。
  “亳州说”
  在曹操葬地中,毫州,也具有相当竞争力。这次河南宣布发现曹操墓后,毫州也出现不同声音就是这意思。
  《三国志·魏书》称,曹操“沛国谯人也”。谯,古地名,大约在今安徽省毫州市一带,此处有“谯陵”。这里是曹氏祖茔地,在今毫州老城魏武大道西侧,至今仍可见到范围达十几里的曹氏宗族墓群。
  东汉末年,已被委任为东郡太守的曹操,看不惯权臣专朝称病回家,“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过着很潇洒的“无官一身轻”生活。曹操在城外造的读书学习的地方,时称“精舍”。这一段时期的归隐生活,应该坚定了曹操叶落归根的想法。
  曹操于公元220年三月份,病逝于洛阳任上。据说,曹操生前表示死后葬于邺城,是一个障眼法,实际上尸体被悄悄运回了谯,秘葬于家族墓地中,邺城的曹操墓是虚冢。
  这一说法也是有一定依据的。曹操病逝那一年初秋,曹丕曾回老家的出生地,“亲祠谯陵”。从民俗学角度来看,曹操当年并未称帝,叶落归根也是中国古人的传统选择,死后归葬于家族墓地,也是合乎封建礼制的。
  那么,如果曹操墓在毫州,具体会葬在什么地方?年过八旬的毫州学者李灿认为,可能就是今毫州市区薛阁塔下面的观音山墓。
  笔者认为,曹操墓在河南、河北、安徽境内发现,都是有可能的,即使现在河南安阳新发现的曹操墓,最后被认定是真的,是曹操的真身墓,也不排除将来其他地方会再有曹操墓发现。古人有建衣冠冢的风俗,如曹操的儿子曹植墓,虽然学术界认为1951年在山东东阿县境内发现的曹植墓是真的,但在安徽、河南境内也有“曹植墓”,便是曹植的衣冠冢。
  
  葬法之谜
  
  一个曹操,葬地却有这么多的说法,为什么?这与曹操的葬法有一定的关系。
  民间传说,曹操下葬时实行的是秘葬制。下葬那天,邺城所有城门洞开,从里面抬出一具具棺材,向四面八方出殡。
  为何又会有这种传说?这与曹操的“民间性格”有关。 在老百姓看来,曹操是很狡诈的人物,是白脸奸臣。由于他生前盗过不少墓,因而他在选择自己的葬地时,也用足了心思,搞了明一套暗一套,即所谓的“疑冢”。
  明的,就是《三国志》中记载的“西门豹祠西原上”:暗的,则史无记载,邺城人相信葬在邺城附近。毫州人则相信,秘葬回了谯。
  秘葬,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反盗墓手段之一,通俗说来,就是今天农村为了躲避火葬而搞的“偷埋”;“疑冢”,也叫虚冢,即假坟。
  西汉初年的南越王越佗,是比较早施行秘葬的一位。这位活了一百多岁的一方君王,传说死后出殡时便是多门出棺。而且他的墓是造在山中,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墓址。
  能证明曹操是“秘葬”的,还有一个根据,就是《三国志》中记载的,曹操有遗令。要求他的丧事一切从简,“不树不封”。
  “不树不封”,就是秘葬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国远古时期,“不树不封”葬法,是时人普遍的选择。而“墓”字的出现,也是因为“不树不封”,不树不封就棺椁埋下后,地面没有任何痕迹,即“没”,“墓”、“没”相通。
  曹操传说中的秘葬制,影响了后代。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葬俗来看,秘葬是民间和官方较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之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众多君主墓。至今都找不到,特别是两晋帝王陵的“集体失踪”,都与“不树不封”有关。
  但是,根据《全唐文》中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凯旋而回,途经邺城附近时谒高陵的记载,“秘葬说”、“七十二疑冢”则是不成立的。
  除了疑冢和秘葬,古人有多种反盗墓手段,如设机关、放毒气、流沙积石、灭口等。但这次发现的“曹操墓”却不见机关。虽然墓是“甲”字型的,比较大,但里面很简单,甚至连当时流行的壁画也没有,更别提反盗墓机关了。
  也许,曹操下葬时根本就未考虑反盗墓,他生前提倡薄葬,似乎也不怕人盗墓。
  
  薄葬之谜
  
  从史料记载来看,曹操不只实行“秘葬”,还实行了“薄葬”。
  曹操所处的朝代是个乱世,社会生产力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国家财政和社会财富都不是很富足的。死后减少随葬品,这也是时人一种客观选择。
  更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严重的盗墓现象刺激了曹操和时人的神经,厚葬带来的危险太大了。盗墓的主要目的,就是盗掘随葬的有价值的财物,即所谓“寻宝”。如果墓内没有宝物随葬,自然没有人想去盗墓。曹操声称“薄葬”,从反盗墓角度来说,也是防止自己的墓被盗墓贼光顾——我墓中什么也没有啊,你们别来挖!
  据《三国志·魏书·陈琳传》注引,曹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盗墓贼,为了筹集军需,他甚至在军中成立了“盗墓办公室”,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专业盗墓军人,把盗墓寻宝当成一种特殊的作战任务来做。在盗掘梁孝王刘武墓时,曹操亲临现场,指挥取宝。在这种情况下,看到厚葬危害的曹操,提倡薄葬并不令人意外。
  曹操生前曾两次提出过“薄葬”。
  第一次是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下令曰:‘其与袁氏同恶者,与之更始。’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第二次是在其去世前两年,即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再一次表明薄葬的愿望。
  曹操要求,自己的墓内不得随葬金银之物,随葬的物品都是“瓦器”,甚至连穿的“送老衣”,也都是平时穿的衣服。
  现在河南安阳境内发现的“曹操墓”,不只有金器,还有珠宝。如果此最后被确认是曹操墓的话,那他的薄葬意愿在死后还是打了折扣的。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与西汉的王侯们相比,“曹操墓”中值钱的东西并不多。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薄葬”,并作为认证曹操墓的理由之一,这是不妥的。因为此墓早已被盗了,剩下的还能找出一些东西来,谁知被盗走的又是多少?
  质疑曹操墓的一方,也以墓中有值钱的随葬品进行反驳,曹操墓中是不应该有一点“含金量”的。河南考古专家认为,那“金器”是曹操衣服腐烂后留下的,这更增加了非曹操墓的可能性,曹操难道是穿金戴银下葬的?
  根据古代的风俗,曹操墓中应该随葬代表他身份的金印玉玺一类东西,因为曹操有禁令,也只得作罢,最后解下系印的带子,随葬墓中,象征一点。在曹丕称帝后追封曹操为皇帝时,也未敢打开墓室,将“帝印”葬进去,而是在墓道外面挖了一个“石室”埋藏。
  有的质疑者甚至认为,曹操的墓中不应该有一点随葬器,如果照这样理解,曹操不只是薄葬,还是“裸葬”。
  
  人殉之谜
  
  殉葬制度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丧葬恶俗,有动物随葬和活人随葬两种。用人随葬的叫“人殉”。这些殉葬的人一般是主人生前宠爱的妻妾、离不开的侍人等“身边人”。
  曹操死后有人殉吗?
  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殉葬制度早在西汉初年,已被官方废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对人殉习俗就很反感,严厉禁止,刘邦死后便没人殉。但在西汉,殉葬现象并没有根除。到了三国时期,这种惨无人道的人殉,仍是阴魂不散。连当时比较先进、定都建业(今南京)的吴国也是这样,大将陈武死后,皇帝孙权便下令,将陈武的爱妾全部殉葬。
  曹操死后是否有人殉,史上不见记载。但如果安阳这座“曹操墓”最后盖棺定论是真的话,后室中发现的两具女性遗骨,则极有可能是殉葬。
  据目前公开的资料,曹操墓中发现一男二女三具遗骨,其中男的仅剩下一块头盖骨,约60岁,被认为是曹操;女骨中,年龄大的约有40多岁,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权威刘庆柱推测是卞皇后;年轻的约20多岁,身份不明。
  “卑不动尊”,是古代丧俗规制。以皇帝为例,如果皇帝死在前,后死的皇后、宠妃,是不能再打开墓道,葬到一起的。如果皇后先死,皇帝则可以打开墓道,与皇后合葬一处。武则天是在唐高宗李治去世22年后才死的,她临死前请求与李治合葬,便遭到了大臣的强烈反对,理由就是“卑不动尊”,但继位中宗李显还是满足了武则天的愿望,这是另外一回事情。
  再者,在两汉时,皇家流行同茔不同穴的风俗。就是皇帝皇后各自营建墓穴,也就是说,皇帝皇后不是葬在同一墓室中。
  曹操当时不是皇帝,可能不受这些规矩的限制,但也应该是有讲究的。他的尸身边不可能随便躺其他女人的。而怎么那么巧,墓室中会有两个年龄相差20岁的女人?先后葬入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不大。如果是同时葬入,怎么死得又那么巧?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殉葬。
  会不会是为曹操殉葬的王后、王妃?据媒体报道,“曹操墓”中的女性遗骨有中毒的迹象,如果此说属实的话,这与人殉的猜测又接近了一些。
  其实,曹操死后是否人殉,还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找找影子。在《聊斋志异》中,打鱼的人在漳河底发现曹操墓后,钻进去一看,发现里面有很多殉葬美女,栩栩如生。《聊斋志异》中所记,便来源于民间文化。
  从史料中看,曹操对自己死后如何安置和处理自己的后宫,是有考虑的,却没有要求殉葬。他在“遗令”中称,“吾婢妄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从“遗令”中看,即使是没有本事的女人,曹操也无让她殉葬之意,而是嘱其学会针线活,做鞋子卖,自食其力。而在较早时候,曹操甚至表示,自己死后让妻妾改嫁他人。
  现在,如果最后认定曹操墓是真的话,考古界必须给墓中发现的两位女性身份,作出合理的解释。考古权威推测年长女骨为卞皇后,明显是内行人说了外行话,卞皇后是70岁去世的,40岁的女骨定是她人。
其他文献
本文整理和介绍了与博多等地出土情况相似、但至今不太为人关注的日本其他地区发现的墨书陶瓷的情况,进而对进口陶瓷中墨书铭文的意义作了考察,发现这些地区出土的墨书陶瓷在
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物体通过凸透镜能成实像或虚像,成像情况(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凸透镜焦距的大小有关.现在我们想通过作图的方法来探究:当凸透镜的焦距一定时,成像情况跟物距的关系.  我们把主光轴上分三个区域:2f之外,2f和f之间,焦点之内.把物体分别竖直放在这三个区域内,通过作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 物距u>2f时,物体AB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成像情况  从发光点
质量考核制度作为一种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其实质是通过确定奖惩方式来控制员工的行为和结果并最终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控制手段。 As a kind of internal
中国古代从两汉时期起的对外贸易主要有三大通道: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北方及海上的两条丝绸之路,由于其知名度很高故学术界既熟且详,而对于南方
继北京市2007年首次引入经济增加值(EVA)对国企高管考核之后,山东省也开始尝试对省管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引入EVA。3月12日出台的《山东省省管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在《祝福》中,鲁迅先生为了塑造祥林嫂这一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被剥削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曾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了集中描写,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描寫都对其衣着有所交代,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是有一年的冬初,鲁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就带她进来了,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头上扎着白头绳”,这是因为丈夫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并可将其看作是高增值性的资本。毫无疑问,21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国家或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或手段。然而我过目前的人
先秦时代的山东地区,亦称海岱地区,从史前至东周时期文化发展的序列上,可以分为海岱文化和齐鲁文化,两者之间则是中原文化占优势而山东地方文化暗淡的过渡时期。海岱文化和齐
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其中幼儿在韵律活动中创造力的体现和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综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幼儿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