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穿透一片时光,幸福悄然而至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l9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拥有时光感的课堂会让人感到清澈高远,给人以力量,让课堂生命体从有限走向无限。教师追求教学立意大音希声、致宏远,用“工夫”“功夫”去构建教学情境、尽精进,在课堂互动实现时光融合、创造生命。这正是值得追求的教师幸福之路。
  课堂教学;时光感;教师职业幸福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G41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08-00-03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幸福很大部分源自于课堂教学。导演、编辑写电影剧本,拍电影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似乎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导演所做的所有努力、所选择的所有技法都是为了用有限的银幕时光换取观众的时光,那么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不就是为了在有限的40分钟里换取学生的时光吗?《无问西东》导演李芳芳的希冀是能拍出时光感,影片的热映印证了她的追求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课堂拥有时光感,是我们走向教育幸福路途上的必然选择。课堂成为学生找到真理的钥匙,也是打开一片时光的钥匙,这样的课堂能让师生沉浸在纯粹的精神世界中,去创造各自独特的生命。
  时光感是怎样的呢?李芳芳导演是这样形容的:“你一脚踏进水里,有各种各样的触感。你甚至希望自己跳进去,中流击水,浪花飞溅。”可见,有时光感的电影有意境、有底蕴,史诗感与美好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到清澈高远,给人以力量。努力去营造有时光感的课堂,是希望寻找教育幸福的教师可尝试的路径,笔者正是在这样的尝试中品味到了那一份职业幸福感。
  一、课堂立意:大音希声,致宏远
  一部电影要有自己的意象和主题,一节课要有自己的教学立意,这是导演们在創作剧本之前,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课堂若能穿过一片时光,学生进入课堂就如入“空山新雨后”之境,入境的每个人都能触摸到生命。《礼记》有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教学立意是课堂的灵魂,教师应该把教学立在那些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上,即“致宏远”。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局限于习得知识,而是将知识进入自己的认知本体,渗透在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在与知识相遇过程中对自己脚下的土地、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自己国家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充满了温情与敬意,对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热爱,尽管我们的国家还是如此不完美。正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要为这个国家付出自己的真心和真性,承担自己的责任。新课标所凝练的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就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组织教学,正是课堂富有时光感的题中之义,教学才能更具发展性、更具力量。
  教师若要为课堂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深邃意义,需要积淀,唯有积淀方能找到那份精神相通。其实,我们的每节课都是一次“命题作文”,课标、课题、教材内容是创作的依据和素材,但教师要从中找到对于学生的意义。时光是流动的,课标、课题、教材、知识、学生都从过往中走来,拥有自己的特定的产生背景。处于当下时光的我们,如何去评价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树立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我们才可能知道这个事件这个现象只有在更大的坐标中,明确了它的纵横坐标后才能进行科学的评判。当教师结合课题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中以比较广阔的眼光重读原典时,或许我们会有别样的心得,或许就能形成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才能气魄开阔、眼光远大地把学生包括自己带出历史的迷宫。同样,教师也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学的、哲学的、神话的,各种各样的,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着厚重感和史诗感,同时也让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
  今天的中国处于变革的时代,在实践创新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会让每个人的生活不断产生新的困扰,但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一旦学生通过课堂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文化的眼光看待世界,能从流动的时光中学会思考生命的意义,找到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正确方向,那么,生命体就能从有限走向无限。
  二、课堂情境:“工夫”“功夫”尽精进
  电影制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程,观众或许被电影的“时光”打动,这个结果由无数的“工夫”和“功夫” 来支撑。课堂由一个个教学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放置着教师精心设计的“礼物”,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共同赋予了课堂的时光感,学生打开礼物就可能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也需要教师实实在在的“工夫”和“功夫”。
  (一)情境中的细节:感动中直抵心灵深处
  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情境类似于电影中的故事和人物,是一个个片段,这些片段只有交织关联浑然一体,整体推进的节奏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才能产生时光感。如何选取那些情境的故事和人物,首先是能打动教师本人的。只有先打动了教师,教师深刻地领悟其中妙不可言之处,才能想方设法地用发自内心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情境故事和人物才有可能感动学生,给予学生力量。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心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根本部分,真正的教育必须走进学生心灵。我们始终相信人性中的美好能触动每个人的心弦,尤其是情境中关于故事和人物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从教学实践来看,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好感往往蕴含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样的素材总是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坐上“复兴号”列车的图片感动了笔者,我就在课堂结束部分运用了它。这样的一张图片直观地感染着学生,我国的制度确实具有了提升人们获得感的作用,凸显了本课的主题,产生了情感升华的效果;学习《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时,纪录片《辉煌中国》有段视频涉及“中国式撤侨”,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人,有一种幸运叫我是中国人,有一种安全感叫我是中国人。”课堂上很多学生眼中饱含泪水。在这样的感动中传递了人性的真心,学生能真诚地认同我们的国家用制度、物质真实地保障着人民的权利。   (二)情境的意向:吸引学生超越时空的限制
  每节课的时空是有限的,教学所选择的情境是有限的,情境中的故事和人物是有限的。但如果学生因为课堂上呈现的故事,因为故事中的人物而心生敬意,从而去收集更多关于人物的故事,这样课堂就有了时光的意义。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我选用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整个‘天’就是一个音阶,一个数”,数是永恒和不朽的,世界万物的存在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数。学生学过勾股定理,却不知道毕达哥拉斯还是伟大的哲学家,由此激发了部分学生的兴趣,有学生在课前演讲中向大家详細地介绍了这一学派的思想,科学地评价了他们提出的观点。
  这次经历给了笔者很大的触动,教师在选择典型情境时,需要花“工夫”也要依靠“功夫”。教师在长期实践经验积累下,依托教材,敏锐地捕捉和定位学生心灵深处的触发点,选取那些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需求的情境,才能让学生透过斑驳的光影折射课堂时空,让学生超越时空去延展生命的空间。
  三、课堂互动:时光融合,创造生命
  课堂学习是师生、生生互动的生命场,教师作为设计者需要陪同学生共同演绎生命,在时光中穿梭。课堂上我们无不希望学生展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提升生命的意义。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心中有爱,要让自己深度投入。时光融合需要师生之间的创造性对话,通过对话打开精神空间,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用交谈来激发他们学会思考和学习。
  (一)联结生活经验,打开通道
  创造性对话需要联结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时光通道。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是学生深度理解学习内容,建构深度学习的重要材料和支撑,也是学生在教学中产生意义感、自我感和效能感的要求。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时,我选用了霍金的案例,起因于一次课前学生手边的《时间简史》,书上还有学生写的一句话“物理是一种信仰”,这位同学还在跟其他学生侃侃而谈霍金书中的观点。学生群体中知道霍金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对霍金了解很深的就寥寥无几了。作为当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霍金的贡献和价值需要每个人深入了解和学习,对霍金最好的致敬也是了解和学习。通过联结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思维的触角从生活关注联结到了教材知识,通过挖掘教材知识背后的意义,教材知识就转变为应用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了对世界和事物的意义、对自我生命的意义。
  (二)问题激活生命,深度投入
  个体生命力量的释放需要依靠问题和挑战来激发。基于问题情境的对话式教学是触发学生精神成长和自我意义建构的重要方式,我们应基于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思维的触发点,设计出精妙、精当的问题;依托教材,分别从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挑战处设疑,让学生“沉浸学习”,深刻参与和投入学习过程。
  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知识点时,我们认真挖掘了知识背后的思想、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了如下处理: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生200周年的日子。一些人宣称,百余年前的马克思指导不了当下中国的现实工作。马克思没见过飞机高铁,没上过互联网,也没用过微博、微信。时代不同了,用百年前的理论解答今天的问题,无异于“刻舟求剑”。马克思主义现在真的已经“out”了?
  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的问题思考中,学生不自觉地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思考,坚持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进行阐述,更有学生从共同的目标与个性化的方法进行解释。当学生为自己深入思考获得的几丝思想微光而自豪时,幸福着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
  (三)评价维持学习,反思生命
  创造性对话需要对话式评价。评价如果是真诚和具体的,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情感会由此发展起来,学生就能保持学习动机、自信和有效地学习。
  课堂讨论霍金案例时,学生触及对生与死的叩问,笔者以“思想”的名义,评价学生不仅调用了教材的观点,更以个性化的方式解读了联系观,读出了知识背后的意义,师生对生与死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一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具体贴切地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课堂让学生拥有了获得感,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
  拥有时光感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它传递了美好,给予师生力量。师生在流动的时光中穿越,产生了时光的交汇,双方都能享受参与其中的那份至高的精神幸福。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最近,班上经常发生一些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小矛盾。据此,作为班主任兼心理辅导老师,我专门上了一堂“换把椅子坐坐”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中,学生很投入,并能设身处地地解决一些情境问题。但心理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只有潜移默化、慢慢熏陶,方能心领神会。所以在这堂课后,我的辅导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着“换位思考”的教育之旅。  一、展心理历程,缩心理距离  在一些习以为常的细节中,如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
摘 要: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家委会协作,分校级、年级和班级开展亲子活动,构建明晰、丰盈的亲子活动网络,丰富了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和形式。由此引导家长形成自主育儿、与孩子共成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作用。  关 键 词: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委员会;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22-03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它既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在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及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价值的品德课堂中,学习问题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一个好的学习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言语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过程,进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地设计品德课堂中的学习问题,实现“巧问”,避免“愚问”呢?结合笔者已有的教学实践,
阳光,是自然对万物最珍贵的馈赠。无论冰寒的两极,还是晦暗的心性,有了阳光的照耀都将改变模样。对人类来说,阳光不仅是物质的珍产,更是精神的风标。我们需要阳光,我们呼唤阳光。  多年来,有这么一群德育人,在“灰色”的教育症候里找寻阳光之路,把光明的色彩带到校园,让灰暗的心变得明媚,使无望的眼神重放光芒。他们是阳光德育的缔造者和追寻者,是给教育带去另一种光明的播火者和先驱者。  我们检省他们的探索足迹,
摘 要 城中村小学由于生源和环境的特殊性,在书香校园建设中要内外结合,建立“悦读”阵地;家校携手,建立“读写”社团;读写结合,开设“快乐”课堂;形式多样,开展“特色”活动等,让学生在书香的润养中快乐成长。  关 键 词 城中村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2  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在班级管理中,我总是希望孩子们感到快乐,受到尊重,有热爱学习的勇气和激情,我希望我能赋予他们某些生活和学习的力量,因此,我总是鼓励他们,甚至于把鼓励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我要为你鼓掌,掌声带来自信  班里一个叫小诺的孩子,口齿不清。小朋友们对于他的发言总是或皱眉表示不解,或瞪眼显示惊讶,有些调皮鬼甚至学着他的语调说话。和小诺的妈妈交流后得知,他是先天器官发育不良。妈妈对儿子的这个“缺陷”很是担心,
《银顶针的夏天》是美国作家伊丽莎白·恩赖特女士的作品,于1939年获得第18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这是一部“有魅力”的儿童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有魔力”的小说。故事开始于加妮特九岁时的那个炎热夏天。这天傍晚,加妮特和哥哥杰伊在潮湿的沙洲玩“探险游戏”时,拾到了一枚闪闪发亮的银顶针,加妮特觉得它一定是“会有魔力”的银顶针。当天晚上,“大雨哗哗地倾盆而降”,解救了被炎热、干旱所折磨的天地万物。
摘 要:“家校论坛”合作机制能有效提高城中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效果。开展“家校论坛”应体现以下原则:代表的广泛性原则、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方法的指导性原则;围绕“实话实说:自我反思”“聚焦热点:拓展视野”“教育故事:心灵交流”“专家点拨:权威解读”四个环节展开实施,为真正实现家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城中村;家校论坛;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
摘 要 微课是构建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借助微课帮助学生在课前展开自主学习,获取基本的显性知识;使合作探究、解疑释惑成为课堂学习的重点环节,从而实现课堂的“翻转”,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后,则借助微课进行训练检测和评价反馈,保障翻转课堂质量。  关 键 词 微课;翻转课堂;高中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5-0
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趋势塑造教育:正面影响:提升学生幸福感》报告指出,拥有良好情绪的儿童成长为幸福、自信、健康的成年人的可能性更高,这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提升其幸福感,OECD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如压力、欺凌、焦虑和抑郁。二是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志愿活动,与校外朋友进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