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何为“破窗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他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必须慎重对待并及时修好被打破的“窗户”,否则这扇破窗会传递并导致不良现象无限扩展。我们必须高度警惕那些看起来是很小的“过错”,认真分析其实质,如果对“破窗”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错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种有损班集体利益的行为就会滋生出来,甚至导致某种程度上的无序状态。
二、贵在持之以恒
1. 失败的教训
我班上有位学生叫小张,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失去母爱,是一个顽皮、不爱学习、成绩很差、但品德还算正直的一个孩子。记得他刚进入初一,我每天中午给他开小灶,把当天课上讲的知识重新给他讲一遍,并看着他做作业,出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纠正,由于刚开始的知识较简单,单元测试他还能考及格,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以及他在小学里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我对他逐渐失去信心;更重要的是在他内心深处把自己定位在差生这一行列,不是一块学习的料,到期中考试数学只考了十几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他要求的逐步放低,到初三下半学期,作业基本上就不做了,同时在思想品德方面也朝着不良的方面发展,课上经常影响同学、教师的上课,特别是自习课上,更是影响班级纪律和同学的学习。班上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受他的影响不做作业,有个别学生上学、放学都不带书。这一活生生的案例,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小到对一个学生的教育,大到对一个班级的管理,初期不能疏以管理,放任自流,否则问题会越来越多,班级风气、成绩会每况愈下,即使以后花很大的精力也难以把它纠正过来。
2. 成功的经验
曾见此景:拖把、笤帚躺在地上无人扶;纸屑、果皮无人捡。没有值日生吗?有。可为什么卫生情况如此糟糕呢?刚开始也曾经下过大力气治理过,甚至对部分学生进行惩罚,但效果甚微。静下来仔细分析:可能是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优越,爱吃零食,果壳、包装袋随手乱扔,从小养成了这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不是光靠几次教育或一次惩罚就能起效果的。因此我改变了策略:每天我上课前花半分钟让学生搞好自己座位周围的卫生,平时我走进教室看到纸屑自己亲自把它捡起,放入纸篓。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也亲自参与到班级卫生工作,而不是只嘴上讲而不动手做,变被动为主动,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教室卫生起了很大变化,大多数学生卫生意识增强了,但部分学生还有反复,还须坚持再坚持。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学生改掉了不良卫生习惯,形成了一种自觉行为,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把班级整理得井井有条,地面干干净净。通过这一成功事例,使我体会到要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或转变他的观念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结果。
三、关爱是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宣言曾告诫我们:“教育——这首先是人学。”的确,作为教师,我们目光首先对准的应该是“人”,我们有责任以充满真诚的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每一位学生,以深情的目光对准每位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打开眼界,认清自己,发掘自己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源泉,看到自己的强大优势,并为自身个性的充分展示感到自豪、幸福。
1. 理解、尊重学生, 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作为班主任,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基本原则。
2. 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我做到了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找我一吐为快,让我帮其指点迷津。在现实中,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尽量从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关心学生,与他们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他们就会真正地接受你、信任你。
(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学)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他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必须慎重对待并及时修好被打破的“窗户”,否则这扇破窗会传递并导致不良现象无限扩展。我们必须高度警惕那些看起来是很小的“过错”,认真分析其实质,如果对“破窗”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错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种有损班集体利益的行为就会滋生出来,甚至导致某种程度上的无序状态。
二、贵在持之以恒
1. 失败的教训
我班上有位学生叫小张,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失去母爱,是一个顽皮、不爱学习、成绩很差、但品德还算正直的一个孩子。记得他刚进入初一,我每天中午给他开小灶,把当天课上讲的知识重新给他讲一遍,并看着他做作业,出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纠正,由于刚开始的知识较简单,单元测试他还能考及格,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以及他在小学里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我对他逐渐失去信心;更重要的是在他内心深处把自己定位在差生这一行列,不是一块学习的料,到期中考试数学只考了十几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他要求的逐步放低,到初三下半学期,作业基本上就不做了,同时在思想品德方面也朝着不良的方面发展,课上经常影响同学、教师的上课,特别是自习课上,更是影响班级纪律和同学的学习。班上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受他的影响不做作业,有个别学生上学、放学都不带书。这一活生生的案例,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小到对一个学生的教育,大到对一个班级的管理,初期不能疏以管理,放任自流,否则问题会越来越多,班级风气、成绩会每况愈下,即使以后花很大的精力也难以把它纠正过来。
2. 成功的经验
曾见此景:拖把、笤帚躺在地上无人扶;纸屑、果皮无人捡。没有值日生吗?有。可为什么卫生情况如此糟糕呢?刚开始也曾经下过大力气治理过,甚至对部分学生进行惩罚,但效果甚微。静下来仔细分析:可能是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优越,爱吃零食,果壳、包装袋随手乱扔,从小养成了这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不是光靠几次教育或一次惩罚就能起效果的。因此我改变了策略:每天我上课前花半分钟让学生搞好自己座位周围的卫生,平时我走进教室看到纸屑自己亲自把它捡起,放入纸篓。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也亲自参与到班级卫生工作,而不是只嘴上讲而不动手做,变被动为主动,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教室卫生起了很大变化,大多数学生卫生意识增强了,但部分学生还有反复,还须坚持再坚持。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学生改掉了不良卫生习惯,形成了一种自觉行为,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把班级整理得井井有条,地面干干净净。通过这一成功事例,使我体会到要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或转变他的观念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结果。
三、关爱是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宣言曾告诫我们:“教育——这首先是人学。”的确,作为教师,我们目光首先对准的应该是“人”,我们有责任以充满真诚的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每一位学生,以深情的目光对准每位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打开眼界,认清自己,发掘自己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源泉,看到自己的强大优势,并为自身个性的充分展示感到自豪、幸福。
1. 理解、尊重学生, 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作为班主任,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基本原则。
2. 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我做到了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找我一吐为快,让我帮其指点迷津。在现实中,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尽量从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关心学生,与他们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他们就会真正地接受你、信任你。
(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