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教育在农牧民区的特殊性
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是学生的第二种语言,特别在农牧民地区,学生在母语环境中成长,对汉语文完全是另外一种接受能力在理解方面十分困难。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影响着学生,同时相对于汉语文学生而言,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第一个语言是汉语,另外因语言环境与人文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为学习语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而农牧区学生正面临这样的困难,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的语言环境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在教学环境中运用到汉语文,但多数学生仍然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因而语言环境的特殊性对学生学习语文也很不利,而处于内地班的藏族学生有一定的优势,他们采用的是纯汉语教学,此外,还有语言环境促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说普通话,并从习惯到自然的过渡。
另外,教科书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适应第二语言教学的要求,适合藏族地区需要和学生的年龄,在教学的编写方面做到了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等有一定的弹性。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明白教科书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绝非是唯一的资源。语文教学内溶入生活是不变的主题,而“口语交际”是一切人际交流的关键。英著名教育家华特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因而,多克服语言学习中存在的特殊性,从而真正的学好第二种语言。
二、汉语文教育在农牧区的差异性
(一)地域性
藏族地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牧民思想观念保守,物质生活水平十分落后,学生生活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对于文学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尤其是农牧区的学生,还有严重的偏科现象,这样对学习造成不好的效应。此外,由于地方不同,教育方面出现了现象,尤其是城镇与农牧区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距较大,对学习的认识态度不够端正,汉语文的基础水平上呈现出极大的差距,部分学生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都能拿到大多数的分,可是在阅读理解几乎得不到分,笔者认为此类现象是基础差距所造成的。阅读最基本的是词的积累,词量少,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阅读,自然也难理解段中的含义,形成思维的脱节,只能凭空想象,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二)广泛性
语文在藏族地区的适用范围是广泛的,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从未受教育的人都会说普通话,可以说汉语文在藏族地区的普及率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国家推行讲普通话,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汉语也较多,有多数人在交流时往往在藏语中不自觉地穿插着一些汉字,藏区的母语是藏语,而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都不自觉地带上了母语印记,因而在交际上出现了双语现象。此外,在汉语教学中除了拼读生字、词语、范读课文之外,考虑到一个班内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如果采用全汉语教学,部分学生难以掌握,教师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但双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比如,同样作为一名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快地理解一个词的意思,而用藏语来解释,这样在短时间内学生看似明白了,但在实际上并非如此,等到以后教师向学生询问同样的问题时学生懂得的知识藏语的意思,而并不能用以口流利的汉语回答出他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导致进初中学生无法学好汉语版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汉语教学的优越性反而变成了片面性,失去了汉语教学的实际意义。此外,藏汉语言本身的差异甚大,再加上教师本身的语言掌握能力的缺陷,这就容易引起学生的用语不当,语序不对等许多常见的错误。同时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到的多处是藏文,往往有些学生决定用汉语对话,可是在交谈时又觉得拗口,从中常常会夹杂一些藏语,这样无法达到正确的训练目的。还有在对话或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人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1、拼音方面
主要是“p” “f”的发音混淆,如“放弃”(fàng qì)读成(pàngqì)风(fēng)读成(pēng)
“sh” “s”,结束(shu)结束(su)
“an”与 “ang” 不区分,最特殊的是学生把min(民)错读成 “mei” “mian”,在藏族地区,有好多学生都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常把我们(men)读成(mian)其实它们都属于鼻韵母,区分这两个音节比较难,因为其大多受语言环境的影响“tian”读成“tan”
2、声调方面
阳声与上声不分 声调是构成音节的主要部分。它不仅能表示汉字的不同读音,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藏族地区声调教学一个重点,多数学生有混读阳声与上声的习惯。例如:tóngzhì(同志)学生经常错读成tǒngzhì(统治)这样有时也会出现混淆词义的现象。
(三)教师的艰巨性
由此看来作为一名汉语老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农牧区学生在沐浴环境中长大对汉语文完全是另外一种接受能力,在理解方面十分困难。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所积累的知识并不多,甚至有厌学和逃避的心理。教师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教知识、背知识、考知识的传统模式,“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抓住生活的点滴,眼里有生活,心里自然会有教育。同时教师在讲台上游刃有余,充分发挥,并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感受。时刻给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无论是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中充分利用锻炼的时机,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学习,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相信学习语文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自然的快乐。
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是学生的第二种语言,特别在农牧民地区,学生在母语环境中成长,对汉语文完全是另外一种接受能力在理解方面十分困难。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影响着学生,同时相对于汉语文学生而言,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第一个语言是汉语,另外因语言环境与人文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为学习语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而农牧区学生正面临这样的困难,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的语言环境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在教学环境中运用到汉语文,但多数学生仍然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因而语言环境的特殊性对学生学习语文也很不利,而处于内地班的藏族学生有一定的优势,他们采用的是纯汉语教学,此外,还有语言环境促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说普通话,并从习惯到自然的过渡。
另外,教科书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适应第二语言教学的要求,适合藏族地区需要和学生的年龄,在教学的编写方面做到了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等有一定的弹性。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明白教科书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绝非是唯一的资源。语文教学内溶入生活是不变的主题,而“口语交际”是一切人际交流的关键。英著名教育家华特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因而,多克服语言学习中存在的特殊性,从而真正的学好第二种语言。
二、汉语文教育在农牧区的差异性
(一)地域性
藏族地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牧民思想观念保守,物质生活水平十分落后,学生生活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对于文学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尤其是农牧区的学生,还有严重的偏科现象,这样对学习造成不好的效应。此外,由于地方不同,教育方面出现了现象,尤其是城镇与农牧区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距较大,对学习的认识态度不够端正,汉语文的基础水平上呈现出极大的差距,部分学生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都能拿到大多数的分,可是在阅读理解几乎得不到分,笔者认为此类现象是基础差距所造成的。阅读最基本的是词的积累,词量少,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阅读,自然也难理解段中的含义,形成思维的脱节,只能凭空想象,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二)广泛性
语文在藏族地区的适用范围是广泛的,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从未受教育的人都会说普通话,可以说汉语文在藏族地区的普及率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国家推行讲普通话,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汉语也较多,有多数人在交流时往往在藏语中不自觉地穿插着一些汉字,藏区的母语是藏语,而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都不自觉地带上了母语印记,因而在交际上出现了双语现象。此外,在汉语教学中除了拼读生字、词语、范读课文之外,考虑到一个班内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如果采用全汉语教学,部分学生难以掌握,教师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但双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比如,同样作为一名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快地理解一个词的意思,而用藏语来解释,这样在短时间内学生看似明白了,但在实际上并非如此,等到以后教师向学生询问同样的问题时学生懂得的知识藏语的意思,而并不能用以口流利的汉语回答出他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导致进初中学生无法学好汉语版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汉语教学的优越性反而变成了片面性,失去了汉语教学的实际意义。此外,藏汉语言本身的差异甚大,再加上教师本身的语言掌握能力的缺陷,这就容易引起学生的用语不当,语序不对等许多常见的错误。同时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到的多处是藏文,往往有些学生决定用汉语对话,可是在交谈时又觉得拗口,从中常常会夹杂一些藏语,这样无法达到正确的训练目的。还有在对话或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人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1、拼音方面
主要是“p” “f”的发音混淆,如“放弃”(fàng qì)读成(pàngqì)风(fēng)读成(pēng)
“sh” “s”,结束(shu)结束(su)
“an”与 “ang” 不区分,最特殊的是学生把min(民)错读成 “mei” “mian”,在藏族地区,有好多学生都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常把我们(men)读成(mian)其实它们都属于鼻韵母,区分这两个音节比较难,因为其大多受语言环境的影响“tian”读成“tan”
2、声调方面
阳声与上声不分 声调是构成音节的主要部分。它不仅能表示汉字的不同读音,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藏族地区声调教学一个重点,多数学生有混读阳声与上声的习惯。例如:tóngzhì(同志)学生经常错读成tǒngzhì(统治)这样有时也会出现混淆词义的现象。
(三)教师的艰巨性
由此看来作为一名汉语老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农牧区学生在沐浴环境中长大对汉语文完全是另外一种接受能力,在理解方面十分困难。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所积累的知识并不多,甚至有厌学和逃避的心理。教师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教知识、背知识、考知识的传统模式,“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抓住生活的点滴,眼里有生活,心里自然会有教育。同时教师在讲台上游刃有余,充分发挥,并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感受。时刻给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无论是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中充分利用锻炼的时机,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学习,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相信学习语文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自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