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要重视三个环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enery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课堂导入、知识探究和解题教学三个环节,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 高效 教学 环节
  “高效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是我们的教学理想。所谓“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教学,学生以高效率的学习获得了高效益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师生情感融洽。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习。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学习呈现多元化趋势,教学高效愈加迫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教师应当怎样实施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这已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本文的主题就是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环节,促进学生学习,打造高效课堂。
  一、 重视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所以做好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环节设计得好,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非常重视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设置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
  案例1(片段)“有理数的乘方”新课导入
  笔者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作为新课导入:
  古希腊伟大数学家阿基米德与国王下棋的故事,国王输了,国王问阿基米德要什么奖赏?阿基米德对国王说: “我只要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颗麦子,在第二个格子中放进前一个格子的一倍,每一个格子中都是前一个格子中麦子数量的一倍,一直将棋盘每一个格子摆满。”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百分之一。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讲完之后马上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时学生正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愤”的状态,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于是老师开始引入新课,结果这节课课堂效果很好,很成功。
  二、 重视知识探究环节,深化学生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对知识的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个个能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练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应该只是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和归属地,而要把教材中的例题、公式、定理、习题等知识进行加工改造,编成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2(片段)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探究
  在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有这样一道题:“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个问题学生不难证明,但笔者接着安排了下面的数学探究活动来深化学生的思维
  问题1:能否将斜边上的高线改为斜边上的中线和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经过自己亲自动手,发现条件改变后结论是成立的。紧接着,笔者出示第二个探究活动
  问题2:能否把直角三角形改为一般三角形?即“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分组讨论,发现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可能不同,所以高线的位置不同,从而得出命题是假命题的结论。笔者顺势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3: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命题2成立?学生得出下面三个命题:
  命题1:如果两个锐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命题2: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命题3:如果两个钝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分类以后,三个命题肯定正确。对命题3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通过画图发现结论不成立,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此时笔者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出示以下探究活动:
  问题4:把命题3的高线变为中线或角平分线呢?还有类似结论吗?
  学生继续探究后可以发现命题3的高线变为中线或角平分线后,都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
  在上述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学生们经过相互交流合作,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拓展了自己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学习有效率。
  三、 重视解题教学环节,提高解题效益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序言中说:“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他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我们进行解题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解题联想,寻找习题间联系。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陌生题目时,通过联想把问题和曾经解过的或比较熟悉的题目联系上,以便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解题模式,顺利地解出原题。就是所要解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案例3 (片段)轴对称的应用
  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点E为BC边的中点,点P′为对角线BD上一动点,连接P′E、P′C,求P′E P′C的最小值
  学生读完这道题后,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实际上这种具有动态和探究性质的题目,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感到困难的。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学过类似的求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进过大家共同回忆想到了八年级上期轴对称一章中的一个例题:
  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燃气管线最短?
  这个题目学生比较容易解决,笔者接着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知识、方法、背景进行思考。本题的核心模型是在已知直线上确定一点,使它到直线同侧两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小,解题的关键是找到A或B 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然后和另一个点连接,实质是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把BC与AC之和转化成了B′A的长,实现了“折”线转“直”线的转化。笔者引导学生,例题和这道题有什么联系?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发现:如果把图1中的对角线BD视为图2中的燃气管道L,图1中的E、C两点视为图2中的两镇,P′点视为在管道上建的泵站。那么此题可以转化建泵站的问题。几分钟后,他们利用图形中所蕴涵的基本模型图快速获得解题思路:把E点(或C点)关于BD的对称点做出来就解决了。接着笔者提示大家:“ABCD是正方形,A、C两点是关于对角线BD对称的,即A点就是C点关于BD的对称点。”于是笔者在图上连接AE,与BD的交点就是所求P点。随后告诉大家,要求P′E P′C的长,只需用勾股定理在Rt△ABE中求出AE的长就行了。笔者进一步强调,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来代替此问题的背景图形——如等腰梯形、圆、抛物线等,其解法都一样。此时学生十分兴奋,感觉收获很大。
  教师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转化,沟通新旧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解题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化生为熟,加快解题速度,提高解题效益。以上就是利用此策略把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两个问题很巧妙地联系起来了,同时也启发了学生应该怎样去把平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研究归类,找出它们与所遇到的新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以上仅从课堂的几个环节探讨了数学的高效教学,但课堂教学的环节还有很多,我们教学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根据实际合理运用有效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其他文献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小做起,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乐此不疲,兴趣是完成一件事情的原动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建议,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大胆地
期刊
内容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教育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情感教学  数学的教育目标是“以数学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现在
摘要:现在当前的数学课程有着很多不明显的不足之处,因此,很多的手段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局限,因此,很多的手段都存在一定的偏颇,为了能够适应发展的时代模式,对于教育的评价来说往往过于拘泥于成绩,单一方面的评价对于纸笔的检测要求比较高,但是不能够充分反映相关的情况。因此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要进行改进,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要善于归纳,让学生学习的条理清楚,分门别类,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的提高。 
拖钩刨工作机构由不同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可以分为如下几组:基础元件(安装所有零部件的支承板)、可更换元件(垫、盖、转动柄、刨屑厚度限制器和刨煤机在输送机上的支承)
摘要: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准确严密的数学品质,而类比思想在数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学 类比思想 形式类比  高等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高等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和思想解决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尤其是对相关内容进行类比
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培养兴趣,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有人说过: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
期刊
“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深刻体会到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要真正把
期刊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形成和积累的过程性知识”。数学活动经验有三个要素:第一,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第二,是经验的。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第三,是活动的。主要指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探究活动。那么,日常的教学中应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期刊
数学是一门抽象且逻辑性很强的科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再不只是教好数学知识,关键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数学、用数学,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数学工具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初步建立对某一数学知识印象,促进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合
期刊
【摘要】转化在小学数学中运用非常广泛,就数学的学习,就是把书本知识、教师的思考和学生的实践转化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而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把新问题转化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组合、变式和变化等等,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关键词】转化方法 学习 转化思想 渗透  日本著名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