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天然万古新 繁华落尽见真醇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夹竹桃》一文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全文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季老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尽管很多学生都见过夹竹桃,但仅是对其外在形态有一定的认识,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把握夹竹桃坚韧的品性,赏析夹竹桃在月下迷离动人的美景,自觉感悟文章中蕴含的人生情怀,这应该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一、品味语言,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
  季老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夹竹桃》一文便是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语言风格。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悟夹竹桃的坚韧品性及月光下的美景。
  片段1:
  师: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2)圈出句中关键词语,简要写下自己读后的体会。
  生:自读自悟,写批注。然后交流划出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谈自己读后的体会。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里的两个“又”字,让我体会到了夹竹桃花开不败的韧性。
  师:平时写花都是说“花开花败”,季老呢?
  生:花败花开。
  师:他为什么这么写呢?
  生:这样正好写出了夹竹桃的生机在延续,具有生生不息的韧性。
  师:非常好!其他同学对于这句话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从文章里一朵花写到一嘟噜花,也感觉到了夹竹桃越开越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就是韧性。
  师:是啊,从花败写到花开,从一朵花写到一嘟噜花,让我们品味到的是夹竹桃生生不息、花开不败的韧性,这就是表达顺序上所呈现出来的效果,看似平淡普通的语言,却蕴藏着无穷韵味,这就是季老的智慧。
  ……
  在上面这一片段中,我紧扣“韧性”这一关键词,通过让学生默读、圈划重点词句、品析语言文字、感情朗读等环节,充分感受夹竹桃韧性的可贵。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关键词句,在对语言文字的涵泳、品味中,既感悟到夹竹桃可贵的品性,又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丰富与美妙,从而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像这样以关键词句为抓手,带领学生潜心会文,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人文美,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同时抓住关键词句,还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使语文教学删繁就简。
  《课程标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教学之后的“幻想”部分时,我让学生在触摸语言文字后,展开想象,调动学生丰富的阅读体验去看、闻、想、读,把课堂变成一个个性的、灵动的、诗意的空间,让学生想象美妙的画面,感受美好的意境,在文章的精美语言中走个来回。
  二、揣摩写法,在对比衬托中感受构思精妙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然而季老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在《漫谈散文》中说:“综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严谨之作,绝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在这篇文章中,季老创作的严谨不仅体现在首尾呼应的结构上,体现在字斟句酌的语言上,还体现在对比衬托的写法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引导学生从语言内容中去关注课文写了什么,更从言语形式上去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
  片段2:
  师:夹竹桃的韧性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我从这里的两个“一直到”,看出了夹竹桃的花期很长,说明有韧性。
  生:我从“无不奉陪”这个词也看出了它的韧性,因为这里的“无不”是个双重否定,就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师:夹竹桃“无不奉陪”谁?从上文中找找看。
  生:(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找出其他十四种花。)
  师:这些花在庭院里开得怎么样?
  生:开得非常热闹。
  师: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引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这种默默无闻的无不奉陪,这种持之以恒,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师:这是写夹竹桃的文章,可季老却用了整整一段来写其他的十四种花,你想过季老为什么要这么浓墨重彩地写其他花吗?
  生:这是对比衬托,用其他十四种花的热闹和花期不长来对比衬托夹竹桃的韧性。
  师:是的,用百花的热烈张扬对比衬托夹竹桃的默默无闻、始终如一,用百花的花开花落来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开不败、生生不息。看似寻常的安排,透露的却是构思的精妙,让人叹服。
  师:所以,季老要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一点韧性……(引读最后一句)宋代沈与求曾说夹竹桃是“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这种默默无闻、生生不息、始终如一,不正是夹竹桃这一花中君子的可贵韧性吗?
  ……
  在教学夹竹桃的“韧性”品性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言语的形式,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带着他们勾连学习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在对比揣摩中让学生了解了对比衬托手法的精妙,明白了季老是用百花的热烈张扬对比衬托夹竹桃的默默无闻、始终如一,用百花的花开花落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开不败、生生不息。
  《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应“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我始终认为,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言语表达形式,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留意文章或重要片段的谋篇布局和层次结构,精巧生动的句式运用,别有韵味的叙述描写,从而真正达到积累、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感悟情怀,在字里行间细品独特情感
  《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堂应注重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从而让学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的目的,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而在这篇文章中,季老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的对象,正寄寓了他的追求和趣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自觉感悟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感受季老对夹竹桃的独特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醇。”季老的散文洗尽铅华,回归本真,其实,我们的语文课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删繁就简,回归本位,为学生的语言发展、精神发展、一生发展打下底子,这才是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其魅力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育灵魂、塑造人格、优化情感,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兴趣的产生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而生动的情境又能增加学生内心的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因此,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
新课标突出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走上走上自主学习之路,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
随着小学数学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已经逐渐引起老师的重视,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中师生互动是为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太大,学生害怕;问题过小,学生烦恼。问得巧妙,课堂有效;问得有窍,课堂高效。作为教师,必须在细品文本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练就课堂的有效提
现在的美术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导入、新授、学生作业、评价、课堂小结"等环节,这些环节前后关联,相互呼应,都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评价"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一首《神奇的九寨》把我们带入了如诗如画的九寨沟,勾起了我们对它的向往之情。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九寨沟》一文就带我们领略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   当我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再读这篇文章时,我觉得这篇文章与其他写景类的文章的不同点在于:1、这篇文章的语言相当优美,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这对于四年级学生对写景类文章写作时的词语积累及构段方式的指导是很重要的。2、这篇文章在描写时能抓住特点,选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四单元第三课时《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学目标:在科学概念方面: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
摘要:通过对PJ165架桥机液压系统的技术改良,很好的解决了架桥机爬坡能力弱的问题,极大地提高架桥机组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PJ165架桥机;液压系统;技术改良;提高效率  1.概述  随着国内铁路建设的步伐加快,施工任务不断增多,要求施工机械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我单位现有的PJ165架桥机显然无法满足目前施工进度需求, 在以往铁路工程线上所反映出的问题表明架桥机1号车和2号车液压走行系统存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