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究中获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q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的学科,数学教学应尽快从过去只重视知识结论的误区中走出,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教学之中。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我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具体谈谈探究性学习是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主体的。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如果说在学科教学中,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载体的话,那么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便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在有问题的情景中学习,学生会激起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做、去想。如何使学生有“题”可“问”呢?我认为教师应首先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使学生想问、愿问、能问,其次教师还要能挖掘教材内涵,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知识)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问题情景,“诱”使学生觉察问题,会问问题。
  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用小数表示1÷2,2÷4,3÷6这三个算式的商,得出都是0.5,那么这三个算式自然可以用“=”连接,继而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商,得出1/2,2/4,3/6,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这三个分数有什么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也有的说:“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数各不相同,大小不会相等。”
  这样的争论,实质上是学生直觉思维的“闪烁”,也是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的学习内容,“三个分数的大小到底相不相等,为什么?”这个问题促使学生自然进入了主动探究的状况。
  二、大胆实践,验证猜想
  当学生对待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后,都会千方百计寻求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会迅速调动知识体系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对问题真相进行大胆探索。这时教师须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以支持他们的独立探索。无论探索成功与否,学生都将在尝试的过程中体验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参与探索的快乐,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们的求知热情和探索信心。
  在小组讨论中,意见的双方都想摆出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我提出:“你用你自己认为最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学习活动。在小组里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启发,于是学生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各自用不同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此基础上受小组其他成员的启发,自觉进行解题策略的比较、筛选,逐步优化了解题策略。在进行交流汇报时,学生的验证方法远远超出了课本,有的运用“三个分数就是三个算式的商,算式相等,所以分数相等”进行了合理的推导;有的运用商不变规律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了一连串合情合理的推理;有的用纸条画阴影部分进行了直观的验证;甚至还有学生从平时吃西瓜分西瓜中得到了启示……
  在给学生灵活支配的时间内,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因为缺乏老师的指导而停止或迟缓,反而更活跃了,这是因为探究性学习给了学生自由探究、自由创造、自由活动、自由表现的机会。学生在努力探究新知、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其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即使是开始认为这三个分数不相等的学生,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推翻了自己的原有假设,自己说服了自己。
  面对这样“始料不及”的结果,我在欣喜之余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定要让每个学生尽可能有自己的观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所见所得。
  三、越过表象,探求规律
  可以说合理猜想,大胆验证是学生直觉思维的体现,但这种直觉经验还必须上升为科学的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越过表象,识别表象后蕴藏的规律,这样才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在得出1/2=2/4=3/6后,学生思维的焦点便集中在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中蕴藏的规律上。学生带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又开始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寻求三个分数大小相等的神奇规律)。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写下来,作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研究“成果”,并展示在大家面前,让大家给予鉴定,在个人努力和集体帮助下,一个完整准确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便跃然于纸上了。
  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憾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要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如果只是一位学生予以总结,其余学生只是模仿性地说说背背,那对于这一性质,学生的掌握情况能是令人满意的吗?现在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意见和结论,即使与标准答案有些出入,那也将在学生自己中得以发现和纠正。
  四、运用规律,学以制用
  在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就要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我并未满足于书上的例题,而是采用了一些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习题形式:(1)请你猜猜“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积累,认为可以把一个分数“变”成分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别的分数。接着便由学生自由出题,如:我想让大家把4/5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相等的分数。(2)针对我校面临改造的情况,让学生出谋划策,给新校门重新定个位置。具体情况是:全校有4/7的学生住在学校左侧,有15/35的学生住在学校右侧。(3)猜猜我所想:让每位学生在纸上写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分数,告诉大家的是与这个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不同的其他分数,让别的同学猜猜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分数。
  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做,在探究性学习中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自编习题不仅能让学生心情愉快、兴趣盎然,而且它是学生技能技巧的运用,是自我评定的一种形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践。
  “主动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方法。“观察·发现 猜想·验证”,这些探求知识的环节不仅能使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不断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创造生活。
其他文献
摘 要: 写景与抒情是中国文学的两大主要内容。情景交融着眼点在于,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皆着我色,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是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本文作者在《我与地坛》的教学活动中,依据叶圣陶先生“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原理,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写景抒情皆着“我”色的艺术魅力,带领学生真切感受作家史铁生的人格魅力。同时总结规律,并在一体化
摘 要: 身处基层教育教学一线的思想品德教师若想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通常要经历一个观察、模仿、反思、创新的过程。首先,要认真观察,虚心学习,仔细研究,为课堂试验做准备;其次,要大胆试验,及时反思,修正失误,弘扬亮点,追求创新。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才能越来越精彩,思想品德教师才能不断获得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观察 模仿 反思 创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人的
摘 要: 本文作者在对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一书阅读,以及结合Huberman提出的教师在教育变革中经历的三阶段假设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如何在教育变革中实现自身变革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只有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师培训,在充分了解教育变革意义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结合长期的教育实践学习教育理论和变革理论,以及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交流与实践,才能完成教师自身的变革,从而更好地担当起教育变革实施者的角色。  
摘 要: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素来被外界认为是反乌托邦文学、反极权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于这部作品里的政治寓意,已经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批评。本文力图从“人性”的角度,对《一九八四》中所表现出的作者对于个人自由和基本权利的观点进行阐述,揭示奥威尔作品带给读者的人性震撼力。  关键词: 《一九八四》 极权主义 人性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是二十世纪
摘 要: 泰勒原理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不同的“经验”,人们对泰勒原理的理解也有不同。这也正体现了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第二章中“学习经验的选择”的原则。而泰勒的“学习经验”的选择对新课程的理论者与实践者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泰勒原理 学习经验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    一、大处着眼——有关“泰勒原理”  泰勒在其所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导言里开宗明义地介
摘 要: 本文从研究论的角度分析并评述了一篇有关词汇学习策略的硕士论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篇硕士论文在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及分析上都做得比较好,但是在被试的选择和问卷的使用上还有待改进。  关键词: 研究方法论 优秀硕士论文 评述    本文首先将对研究的分类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作一简单介绍,然后以一篇由曲阜师范学院的房萍在康淑敏教授的指导下写的题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语法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的硕士论文
好多年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老师分为四种类型:智慧爱心型、爱心勤劳型、勤劳良心型、良心应付型。当时我就在想,我会成为哪一类型的班主任?记得一个优秀班主任在作经验报告时说:班主任不在时,学生能做好,那么,这就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几年来,我日复一日地思考着同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班主任?这种探索如盲人前行,一路走来,磕磕绊绊……  一、以班为“家”  从初一军训开始,我就让学生都认识
摘 要: 本文从“静”、“寂”两方面对日本文学作品的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主要从《阴翳礼赞》和《源氏物语》中分析“静”、“寂”之独特美学观。  关键词: 日本文学作品 《阴翳礼赞》 《源氏物语》 静寂    一、引言  大多日本文学作品给人种“静,寂”之感。这一点和日本传统文化中的さび、侘び一脉相承。さび是日本近世文学的中心理论,也是松尾芭蕉俳句的根本理论,强调天人合一,超越世俗的个人道德情操,类
摘 要: 语言哲学家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大大拓展了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成为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以该理论为框架的话语分析,其思路主要有两个,一是微观语言单位在整体语篇中的作用,考察词语句子怎样体现文章整体脉络;二是将整体理论话语作为分析单位,考察话语与宏观历史文化语境的互动。本文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课本中的语篇为例,阐述了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两个思路的应用,从而体现新世纪公共外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把情感因素提到甚至比认知因素更为重要的地位,依据新理念,我在课堂上力求做到“四活”:“活动”、“快活”、“灵活”、“生活”。    一、“活动”课堂,学生“快活”    据哈佛大学心理学院统计,在科学、社会管理、艺术、运动、商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