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泯灭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素来被外界认为是反乌托邦文学、反极权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于这部作品里的政治寓意,已经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批评。本文力图从“人性”的角度,对《一九八四》中所表现出的作者对于个人自由和基本权利的观点进行阐述,揭示奥威尔作品带给读者的人性震撼力。
  关键词: 《一九八四》 极权主义 人性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世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原本可以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的他,因为个人的追求和信念而一生贫困潦倒,在四十七岁那年英年早逝。奥威尔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留给世界的伟大作品,直到今日还深深地影响和震撼着世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一九八四》。
  
  一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书名,很容易认为这部小说针对的是某个具体的年份或是某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其实奥威尔自己说过,以“一九八四”为书名,并没有任何时间跨度上的针对性,他只不过是将成书的1948年这个年份中的两个数字调换了一下位置而已。小说虚构了发生在对于彼时世界来说还是“未来”的1984年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时代,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分别是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这三个国家都处于极不稳定的交战和停火的状态之中,都处在独裁者的高度极权统治之下。故事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住在大洋国的伦敦,是大洋国唯一的政党,但他不是核心成员——用书中的话说,是“外党”成员之一。温斯顿为大洋国真理部工作,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按照上面发布的最新指示和消息,及时更正已经出版的报刊上的旧消息,这样无论真实的情况与当初报纸上报道的有什么出入,“党”所作出的决策和计划都是英明的,工作的结果都是伟大的和胜利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护“党”和“党”最高领导——“大哥”的崇高地位和永久统治。在这个国家里,无处不张贴着“大哥”的巨幅海报,而每一户人家家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的愚昧无知的无产者除外)都安装有电幕,使得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党”的监控之下,没有任何自由和个人思想,一切都要服从“党”的意志。温斯顿由于童年的记忆仍模模糊糊地存在,经常与“党”所讲述的关于过去几十年的历史发生矛盾,从而逐渐对“党”、对“大哥”产生了怀疑,直至最后走上了“叛党”这条不归路。在这期间,他还和在同一座大楼里的小说司工作的女青年茱莉亚产生爱情并偷偷发生了关系。所有这一切,都被“党”的思想警察所发现和监视着。一直被温斯顿认为是同道中人的奥布莱恩其实是“党”的内党核心成员,通过布设陷阱,他抓住了温斯顿叛党的证据,对其施以精神和肉体上双重的巨大折磨,最终完成了“洗脑”的工作,将温斯顿改造成为“大哥”的忠诚追随者和“党”的忠诚拥护者,也永远抹杀了温斯顿身上的人性,将他变为了行尸走肉。
  
  二
  
  由于小说成书于1948年,其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东西方的冷战又已经拉开了大幕,再加上小说故事本身的内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乔治·奥威尔的这本书甫一面世就迅速被人冠以“政治小说”的名号,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统治下的前苏联的反苏小说。毫无疑问,这部作品所折射出的非常强烈的反极权主义思想是其最中心的内容;但在表达这一主导思想的同时,作者又施以浓墨深切地表达了他对于极权统治泯灭人性的愤慨,以及作者自己对于人性自由的理解。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在其流芳百世的短诗《自由与爱情》中,用极为简明扼要的语言总结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三样东西:生命、爱情和自由。而在《一九八四》所描绘的世界中,这三样无一不受到极权统治的致命摧残。
  (一)
  “生命诚可贵”,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生存都是第一要素。在大洋国里,固然基本的生存是可以维持的,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在小说的开头,温斯顿因为离开所工作的真理部而不能在食堂吃饭,在自家的厨房里,“他清楚厨房里除了一块深色面包之外,什么吃的也没有,而面包是他不得不省下来当明天早饭的”。面对这样的窘境,他只得放弃面包,而是拿出一瓶“胜利牌杜松子酒”,“倒了近一茶匙,强打精神,像吃药一样硬着头皮咽了下去”,以这样的方式,算是解决了午饭。而在单位的食堂里,饮食条件又如何呢?“一盆暗红色的炖菜,一块面包,一小块干酪,一杯无奶的胜利牌咖啡,一小片糖精”,仅此而已。事实上不仅仅是温斯顿一個人如此,而是在整个真理部,整个伦敦以至于在整个大洋国,除了少数“党”的核心成员,人民最基本的果腹条件都是如此恶劣,而温斯顿能吃上这样的食堂配菜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食物尚且如此,生活其他必需品也可想而知。温斯顿在真理部碰到了调查研究司的同志赛麦,这个整日研究新话的专家问温斯顿借一片刀片,温斯顿匆忙地回答自己一片也没有,而实际上,他储藏了两片没用过的刀片。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诸如刀片这样的生活用品一直短缺,在“党”经营的商店里无法供应,“有时是扣子,有时是毛线,有时是鞋带,现在是刀片,你只有偷偷摸摸地到‘自由’市场上去搜寻才能搞到一些”。如果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那么发生这样的状况也无可厚非。非常讽刺的是,当普通群众为了一日三餐和生活用品而苦恼时,大洋国的宣传机器却在一刻不停地向国民报道着国家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无处不在的电幕一次又一次地宣读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与去年相比,食品、衣服、房子、家具、炒锅、燃料、轮船、直升机、书籍、孩子的数量都增加了——除了疾病、犯罪和发疯之外,什么都增加了”。巨大的反差逼迫温斯顿暗中进行着反思,摆在他生活的这座城市里,“建筑破败阴暗,人民面带菜色,食不果腹,穿着破鞋在奔波忙碌,住在十九世纪到处是补丁的房子里,到处弥漫着一种烂白菜味和尿骚味”,整个伦敦简直就是“一个由一百万只垃圾桶组成的城市”。这样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生活状况,便是由“党”和“大哥”所领导和治理下的大洋国的真实写照,在这个国家里,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每个人都对“大哥”无比“热爱”。
  (二)
  比生命价更高的,或许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比美好的爱情。在《一九八四》里,不仅仅是爱情,就连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的亲情,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友情,都被统治者无情地扭曲了。爱与性都是人的本能,在男女之间两者更是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可是在大洋国,除非你是自生自灭的无产者,否则你的本能欲望会永远遭到国家机器的压制,因为性爱创造了一片“党”无法控制到的区域,“党”必须尽可能地加以摧毁;从另一个角度讲,性本能的被压抑能够引发人的种种烦躁不安和歇斯底里的情绪,而这一切又都能够被“党”利用转化成为战争狂热和领袖膜拜。女青年茱莉亚想向温斯顿表达爱意,竟然采用类似特工接头的方法,故意装摔倒,然后在温斯顿扶她起来的时候迅速将一张纸片交到他手上再迅速离开,不留任何痕迹。两人第二次的接触,则是在大街上观看枪毙战俘的人群里,茱莉亚利用喧闹的声音做掩护,草草地说了一声约会的地点和时间就走开了。温斯顿按照说明,第二天先搭汽车后搭火车再步行,不知离开伦敦有多远,走到一片没有人烟、没有眼线也不可能有电幕的地方,这才见到了茱莉亚。两个人在草地上完成了一次交合,可在温斯顿看来,这绝不是简单的两人之间的性爱,而是一种“能搞垮‘党’的事”,是“一次政治行动”。人的本能欲望被上升到如此的高度,恐怕也要归功于“党”和“大哥”的功劳。
  如果说爱情牵扯到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走到一起,还存在较多的未知因素,那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按理说应该是世间最为纯真、最容不得玷污的情感。不幸的是,在大洋国,孩子成为了家庭里极不稳定的因素,成为了随时可能在父母背后捅一刀子的凶手。国家的统治机器超人般地领悟到了“孩子是国家的希望”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利用种种宣传手段,将许多正处于成长期、还不明事理的儿童教育培养成了政府在民间无处不在的耳目。温斯顿的同事和邻居帕森斯,是那种从来不想问为什么就对“党”充满低能的热情的和耿耿忠心的人,在这个愚忠的男人的成长履历里,几乎找不到任何对“党”产生不好影响的事件记录,可以说是好党员、好国民中的楷模。可就是这样的榜样人物,在最后却也被投进了牢房,使得先于他被关进监狱的温斯顿吃惊得几乎忘了自己是谁。可怜的帕森斯因为在睡梦中说了一句“打倒大哥”,被他七岁的女儿从钥匙孔里偷听到并告诉了警察,从而被抓走了。更让人觉得可怜和可悲的是,当提到自己的女儿时,帕森斯的神情里居然还带着些许的骄傲:“一个七岁的小孩儿,够聪明的,是不是?我一点也不怨恨她,反而我为她自豪,无论如何,这都说明我把她教育得不错。”不得不承认,“党”在抓儿童教育方面的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假以时日,这些孩子会成长为对“党”和“大哥”更加忠贞不二的青年,成为“党”屹立不倒的基石;这些孩子也从人生的第一步开始就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人性,到最后,剩下的只有狂热和愚昧。
  连爱情和亲情都被控制着,那么普通的人际关系就更不用说了。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一句错话、一个可疑的神情、一个不自然的动作都会遭到别人的怀疑。前一天还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的同志,第二天就有可能再也见不到了,而周围却不会有任何一个人提出疑问或是表示不解,仿佛这个人从来就没有人认识,也从来没有存在过。大洋国每个月都要枪毙从战场上抓获的战俘,当卡车载着一车又一车面无表情的俘虏经过街头时,狂热的人群中爆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叫声;当刽子手放下绞刑的绳索,或是对着俘虏的脑袋扣动扳机时,观看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无比激动的泪水,每个人都在奋力地鼓掌,仿佛他们看到的不是恐怖的死刑,而是世间某种最美好的景象——或许在他们眼里,敌人的灭亡就是最美好的景象。没有人思考过大洋国正在進行的战争正确与否,没有人思索过他们在看的是一个个生命的消失,而那些生命和他们这些围观行刑的人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躯体,都有自己的家庭;没有人想过自己是否也有同胞被敌人抓住,也被施以和他们所看到的一样惨无人道的刑罚。“人道”和“人权”在这个世界里,就如同天方夜谭般不可能的事情。民众心中的怜悯、同情等人性中最基本的理信情感,早已在“党”的教化和恐吓下灰飞烟灭,他们心里剩下的只有对“党”的盲目的迷信,和对所谓的敌人的有如嗜血啃肉般的无比仇恨。
  (三)
  按照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里表达的著名口号,超越生命和情感的更加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的自由。“自由”是一个广泛的定义,有行动自由,也有思想自由。在大洋国,行动自由是不存在的。处处张贴的“大哥”的巨幅海报,仿佛无处不在的一双双眼睛,无声地提醒你“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而同时具备播放和监视两种功能的电幕,更是大洋国国家机器的制胜法宝。单位办公室里,个人的家中,街头的墙壁上,路边的灯柱下,几乎都安装有电幕。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着,虽然不能肯定自己正在被电幕另一头的警察监控,但电幕所带来的无形的巨大压力,使人无法越雷池一步,只能乖乖地在“党”所划定的圈子里行事。
  没有了行动自由,而思想自由更如同痴人说梦般的不现实。大洋国里最令人发指的、也是全书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怕就要数“党”对人民思想的控制了。大洋国政府信奉“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的真理,其所做的一切也都是控制过去和现在。温斯顿在真理部工作,每天都要按照上面的指示对已发行的旧报刊上登载的新闻、数据等进行修改。举例说,上个月政府宣布下个月每人的巧克力配额要提高到30克,但由于无法完成,便通过真理部进行修改,将报纸上公布的数字改成20克,于是到了下个月该检查目标是否达到的时候,人们会欣喜地发现在“党”的带领下,每人每月20克的巧克力配额果然实现了,人们更加热爱“党”了。如果有人依稀记得当初“党”公布的数字是30克,那么请看报纸吧,上面明明白白写的是20克。以此类推,无论“党”想说什么,都可以对历史进行“修改”:“党”说飞机是革命成功后“党”发明的,没错,书上是这样写的——请注意不要相信你自己模模糊糊的记忆,记忆会错,书是不会错的;“党”说大洋国从未与欧亚国结过盟,是的,大洋国一直和欧亚国处于交战状态,虽然你脑海中还刻着四年前报纸上刊登的“大洋国与欧亚国结盟”的消息字样。总之,凡是可能涉及政治意义或是思想意义的一切作品、文献,只要是不符合“党”当前的观点,都被禁止保留,都会遭到修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洋国的人民对于历史的记忆完全被“党”所控制,他们不会对“党”产生任何怀疑,因为所有的事实都表明,“党”一直领导着大洋国顺利前进着,没有错误,没有失败,只有无数被光环笼罩着的巨大成功。
  既然能够控制过去,那么就没有理由不能控制现在。“大哥”的海报和电幕只能看到你在做什么,不能看到你在想什么,没关系,大洋国有无数的“思想警察”,明的暗的,在时时刻刻跟踪人民的思想。这些人可能是你的邻居,可能是你的同事,可能是交心的朋友,也可能是你至亲的家人。思想上的波动总会反映到现实行动上来,这就为思想警察的工作提供了便利。每周的“两分钟仇恨”集会上,所有人都会对着大屏幕上的人民公敌戈德斯坦因发出世间最毒恶的咒骂,对随后出现的“大哥”头像发出内心深处最诚挚的万岁声。而温斯顿由于心中若有所思,在身边所有人都激动万分时,他的目光有意无意地发生了漂移,与内党核心成员奥布莱恩的眼光相遇了。就是这样的一次四目相视,为温斯顿种下了日后被逮捕被折磨等恶果的种子。由于生活用品供应紧张,温斯顿有时会到无产者所居住的街区去偷偷买一些东西。有那么一家店,店主是一个慈眉善目、有知识分子气质的老头,曾经卖给温斯顿用来记日记的笔记本。当温斯顿再次来到店里时,老头非常客气地和他进行交流,谈到了从前的岁月,还将阁楼租给温斯顿作为和茱莉亚幽会的场所。就是这个被温斯顿认为“可爱”的老头,正是思想警察中的高级警官,最终逮捕了温斯顿。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使得大洋国的民众不得不每天提心吊胆过日子,没有人会去真诚面对哪一个人,甚至是自己的至亲。每个人都把自己和其他人隔离开来,这样正达到了“党”布设思想警察的目的:它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为这无法控制。把所有的感情都交给“党”吧,普通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党”尽忠。
  没有行动自由,没有思想自由。温斯顿被思想警察抓住后,他曾以为自己会被枪毙,可悲的是,他连选择死亡的自由都没有。大洋国不会轻易地杀死一个政治犯,因为肉体的毁灭对“党”来说没有意义,“党”需要的是政治犯们思想上的毁灭和重生,将“思想罪犯”改造成为对“党”忠贞不二的信徒。奥布莱恩将温斯顿的身体接上电极,反复向他灌输“党”的唯一正确性,只要温斯顿有任何的辩解或是还嘴,立刻施以酷刑,但不会将他杀死。身理上的巨大折磨和药物的致幻作用让温斯顿痛不欲生,大脑逐渐失去控制,直到最后完全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奥布莱恩的话听之信之,甚至就连2加2等于多少这样的问题,都完全听信他人的答案。在大脑听从外界摆布的情况下,奥布莱恩利用温斯顿最怕老鼠的弱点,逼迫他在致命时刻因为人的本性而哀求将老鼠撕咬的酷刑施加给茱莉亚,一手断送了温斯顿和茱莉亚的真诚感情。从101号牢房出来后,温斯顿目光呆滞,神情恍惚,自主思考的能力已消失殆尽,在惨白的阳光下,他终于发现自己已经战胜了自己,自己是如此地热爱“大哥”。一个鲜活的灵魂从此在世间不复存在,“大哥”的信徒中又多了一具行尸走肉。
  作为一部寓言性质的小说,《一九八四》中所描写的国家自然并不真正存在,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遭遇也许也并没有发生过——或许在一个黑暗的时期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曾经上演过类似的情景,不过这都不重要。乔治·奥威尔用这样一部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他想象出的极权主义统治的恐怖场景,也让人深切感受到了人性被扼杀的惨状:人最基本的饮食、性爱、亲情受到控制,本应该自由奔跑的思想受到监视,人与人之间不再存在真情,每个人都成为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机器人。如同书中描写的极权主义统治在当今世界可能不会出现,但人性的残缺甚至是泯灭却是人类始终要面对的难题。怎样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保持人的本性,而不被政治、战争、金钱等等因素干扰,或许是作者留给我们最大的思考吧。
  
  参考文献:
  [1]George Orwell.Nineteen Eighty-four[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2]张琳.对《一九八四》中极权主义统治的反思[J].北京:外国文学研究,2007,(2).
  [3]李锋.在路上:一个特立独行的奥威尔[J].上海:译林,2006,(6).
  [4]张中载.十年后再读《一九八四》——评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J].北京:外国文学,1996,(4).
  [5]邴瑄.“人”的消解——解读《一九八四》[J].北京:外国文学,2007,(9).
其他文献
摘 要: 千百年来,对曹操褒者多矣,贬者亦不在少数,很多问题其实已经是盖棺论定了的。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本文作者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谈谈对曹操文学创作与治世思想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 曹操 文风 儒法并用 治世思想    千百年来,对曹操褒者多矣,贬者亦不在少数,很多问题其实已经是盖棺论定了的。我既不是皇帝,又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生活以提炼素材;阅读范本揣摩审题、立意;加强诵读为优化语言结构;在批改中求得沟通与提高。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观察 阅读 诵读 批改    在语文教学中,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作文训练来完成。可以说,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高中阶段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作为一名多年担任班主任的中学教师,我对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比较重视,作了一些探索和有益尝试,也积累了部分经验。最近,我在有关报刊上看到这样一则报导:某县初中二年级男生李某和女生杨某学习成绩较差,加之性格内向,与师长和同学之间缺乏交流。后来两人发生早恋,遭到家长反对后,愤而离家出走。他们在花光钱后被偷盗团伙利用,经过半个月
一、诵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形成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达到的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其中就包括人对言语声音形式的感受、领悟;对言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因此,诗歌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在朗诵格律诗《春晓》时,我引导学生这样处理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眠、觉、闻、来、知”作为平声,稍微延长处理,而“处、落
摘 要: 作文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殊不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本文详细阐述了学生在观察、体验、锤炼生活中获得的写作灵感、迸发的智慧火花、具备的文字底蕴。  关键词: 观察 体验 生活 写作    小学三年级要开篇写作文了,提起作文,总是让老师焦虑,让孩子头疼。让写作由难变为不难甚至让学生感到快乐,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能代表的,也不是一个“希望”就能铺出坦途的。在寻寻觅觅中,蓦然回首,我发现如果
摘 要: 本文对新西兰毛利人教育策略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对《2008—2010毛利人教育策略》从理论背景及其重点强调的四个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新西兰 毛利人 《2008—2010毛利人教育策略》    新西兰是位于南太平洋上的岛屿国家,1917年宣布为独立国家,曾是英国殖民地。新西兰人口呈多元化形态,全国人口约365万,自詹姆斯·库
摘 要: 教务管理系统中的课程库及其管理的科学、规范与否直接影响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本文主要针对教务管理系统中课程数据的规范性及课程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一课多号、课程名称不规范、课程学分不合理、课程归口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教务系统内课程管理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 课程库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高校课程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教
摘 要: 写景与抒情是中国文学的两大主要内容。情景交融着眼点在于,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皆着我色,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是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本文作者在《我与地坛》的教学活动中,依据叶圣陶先生“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原理,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写景抒情皆着“我”色的艺术魅力,带领学生真切感受作家史铁生的人格魅力。同时总结规律,并在一体化
摘 要: 身处基层教育教学一线的思想品德教师若想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通常要经历一个观察、模仿、反思、创新的过程。首先,要认真观察,虚心学习,仔细研究,为课堂试验做准备;其次,要大胆试验,及时反思,修正失误,弘扬亮点,追求创新。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才能越来越精彩,思想品德教师才能不断获得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观察 模仿 反思 创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人的
摘 要: 本文作者在对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一书阅读,以及结合Huberman提出的教师在教育变革中经历的三阶段假设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如何在教育变革中实现自身变革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只有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师培训,在充分了解教育变革意义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结合长期的教育实践学习教育理论和变革理论,以及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交流与实践,才能完成教师自身的变革,从而更好地担当起教育变革实施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