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思维的妙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c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模糊思维是写作者由主观去感知客观存在时的一种若显若隐的认识状态,常用模糊性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模棱的表达,不仅会增添语言艺术表现力,增强表达效果,还能在文章中凸显人物精神风采,委婉含蓄地表现所要说的问题或不便直说的情感。
  【关键词】模糊思维 艺术表现 表达效果 艺术空白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这首诗一度被人们奉承,自有其美妙的意境,然而这美妙是前四句先为读者留下了“寺”到底在何处的悬念,引起探寻幽微的情趣,后四句则进一层去解开这谜团,造成一种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一种空灵幽僻的恬淡宁静随之而生。其中的几个意象“寺”“峰”“径”“钟”“泉石”“冷松”等给人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模糊形象,正是这种不确定才造成了读者的模糊想象空间。假如先写后面的四句,再接开头的四句,此诗则不会产生如此的含蓄之感,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会大打折扣。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美妙的艺术效果呢?
  笔者以为,这是写作中的一种模糊思维引起的。人的思维在观照客观物象时,总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模糊到清晰,再从清晰到模糊。开始是些零乱的、不具体的,处于若隐若显的状态;这种模糊状态就是写作者由主观去感知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这零乱的、不具体的,处于若隐若显中的东西,为了使其能紧扣写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或中心,因而就得在这种模糊状态中去明确其形象。这种模糊转化,就是将这里边不确切的思维引起读者的遐想而渐趋明朗,得到更直接的认识,从而达到审美。上面王维诗里正是这种模糊思维给了我们诸多的艺术空间。“诗无达诂”之言正是如此。写作是为了表达思想,抒发性灵,首先是在人的思维建构中开始的,是一种模糊的思维。就像歌德所说:“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家能意识到他在干什么,但他不知道会干出什么。就像一个女人,她知道自己怀了孕,但不知道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正常还是畸形。”有时写作者会用一些模糊性的词语来表达,来给读者带来这种由模糊而生的审美。写作只不过是把内在的思维外化为文字罢,外“形”不过是内“神”的载体。况且在文章的诸多阅读中,主题的朦胧多义比比皆是,作者的眼光再深邃,也只是一家之说。
  这种模糊思维又有什么样的审美效果呢?
  我们先来看看鲁迅《祝福》中“我”对祥林嫂的“究竟有无魂灵”的问题上的三次模糊回答:“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这三个模糊性的词语,就是本文所说的模糊思维的表现。从文本中我们知道,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致命的冲击。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词,而在祥林嫂由此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加重了苦恼。第三句是“我”的含混之辞,却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巨大的惊惧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虽然“我”的动机意图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可是十分有力地推动了情节,也引发了她的死。这模糊性的词语充分地描述了“魂灵”的不确定性,也正是这模糊的概念,让文章意蕴更加深广。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表示模糊思维的词语能更精妙地反映写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和其本质意义。
  再看看朱自清先生之《荷塘月色》,里面有这么一句: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里边的“好像”,就是这种模糊性表述的一个注脚,这个不确切的词语,非常形象具体地把作者力求在四顾茫然、彷徨和苦闷中寻求一种超然的情绪展现了出来,正好与前文“夜晚更加寂寞”相呼应,充分表达了自然环境与人物心理高度的契合。这种模糊、模棱两可的表达,恰恰会增添语言艺术功力,淋漓尽致地表达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表达效果。
  那么在写作时如何运用这种模糊思维呢?
  我们知道,思维虽存在着抽象(逻辑)、形象(直感)、灵感(顿悟)三种情形式,可写作思维作为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有其始初的模糊性,正是这模糊的状态留给人巨大的艺术空白。这空白在诸多时候是可以由写作者设置的。比如:
  其一、刻划人物形象时,可以运用思维上的模糊来增强形象的质感,凸显人物精神风采。如鲁迅对祥林嫂肖像的三次刻划,从年龄、服饰、脸、眼睛四个方面来着墨,但都十分模糊。年龄的不确定与脸的朦胧感尚且不说,单看眼睛,就让人心里受到震撼。从初到鲁镇的“顺着眼”,到再次到鲁镇“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到最后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以至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的细致描述中,让人猜想这个中的变化是怎么样的惨烈、是怎么样的凄凉与惊惧。这留下的模糊空白使我们窥探到了人物内心的巨大不幸。再从整个人物来看,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具体可感的质感形象,祥林嫂究竟有多高多矮多胖多瘦等外在的“形”亦无知,但这模糊性的效果,却使各人心中自有了一个不可磨灭的祥林嫂形象。
  其二、在表达写作者思维感情中的一些内隐成份时,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地用准确的词语写在纸上,可有些情感又不得不表露时,运用这模糊思维,正好可弥补,且能巧妙地达到不落斧凿之痕。如上文提到的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四顾茫然、彷徨和苦闷中寻求一种超然,独步于月色下的荷塘,用这一个模糊的“好像”,既有照应又恰如其分地扣住了景与情之和谐统一。再如上文提到的鲁迅的《祝福》中“我”的模糊性回答,不仅剖析了“我”之怯懦又表达了对祥林嫂的同情。
  其三、在再现客观事物的情态,尤其不能准确地加以描述或定位时,运用一些模糊性词语,尽可能地描述所要表现的对象。孙犁的《荷花淀》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多处运用了这种模糊性思维,“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这里的“不知道”所形成的模糊概念,更充实地描绘了所要表现的芦苇的丰富,有遍地成山的大象无形之感。
  由此可见,当写作者要扩大容量,浓缩情节,展示人物内“神”,表情达意含蕴委婉等等都可以设置和运用这种方法。在我们的作文中亦可以加以运用,让学生充分运用这种模糊思维。
  ★作者单位:贵州省凯里市天柱县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1 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近几年电工专用设备的发展进程中归纳起来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低水平重复生产,生产集中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如硅钢片纵剪生产线全国
期刊
“减负增效”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教师永恒追求的“数学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主题需要与时俱进,从思想到方法,从创新到技巧等,全新地诠释师生共同的“数学梦”.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那么,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是什么呢?我认为就在于弄明白中学语文课堂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效益。在我看来,效益首先不能与分数划上等号。分数是“应试”时代衡量课堂效益的硬性指标、唯一标准,但它的弊端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了。但是由于评价机制的改革速度远没有课堂教学改革来得快,所以分数在不少地方仍然是评价课堂效益的重要标准。如此一来,效益就很可能与分数划上
语文也是人文,是以语文育智教育为主,渗透德育、美育功能,以培育人为目的的学科。由于语文教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不能一味地机械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还要关注人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提高成绩,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练习,并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陷入了题海之中,但最终的学习效果却不明显。学生对此非常迷惑,这时语文教师会教导学生:语文学习重在平时,非一日之功;重在基础,不能一
<正>我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是革命老区。全县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山地占70%,矿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是国内少有的资源大县。全县可利用的矿产资源有26种,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特别是矿产资源中的非金属矿产,以量大质优享誉全国。如,石灰
摘要: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难攻的堡垒。汉语拼音形状抽象,读音易混淆,学生一时很难适应,从而导致了许多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学生对拼音学习缺乏兴趣,一见拼音就头痛。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激发兴趣入手,合理安排学习内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发动家长进行配合辅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喜欢汉语拼音,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拼音。  关键词:特殊孩子 汉语拼音 兴趣 内容 手段  让智力障碍
分数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个难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弄清实际数量与分率的含义  这类题目在叙述一个数学情境的过程中,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叙述数据的,如30千米,0.5千克等等,这都是实际数量;而1/5 、20%等则是分率。前者比较具体,容易接受,而后者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从表面上区分,实际数量带有单位,而分率则没有。从内涵上区
摘要:本文从学习的热情出发,谈到英语学习的资源、对多媒体的利用以及教学反思等,在教学经验方面一申管见,祈望对同仁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学英语 热情 资源 多媒体 反思  曾几何时,英语热遍及大江南北,乃至英语水平的高低成为众多学子英语综合素质的圭臬:学好英语,升学有望,就业顺通。然而英语教学艺术性强,难度大,多年以来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我于冥冥长夜苦思深想,深研于课本之内,探究于课堂之外,对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