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技术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tytytytytytytyty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往往更侧重于借助以亲历为主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因此,许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利弊影响的认识截然不同。有的认为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品质的形成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有的认为信息技术会让学生形成过度依赖,从而束缚学生探究思维,限制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只能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更有一部分教师因教育目标不明确而出现“为信息而学、为技术而教”的错误思想,甚至出现为应付上级检查而被动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形式主义现象。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信息技术在科学教育中如何应用,比较普遍的情形就是让学习者在网上搜索某个问题的答案,其他有价值的探索很少。”
  那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真的难有大的作为吗?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通过实践与研究,我们发现:若能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在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扮演多种角色,发挥独特功能,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助推器。
  一、多功能的新型实验仪
  说起实验,人们就会想到实验室里的各种传统实验仪器。其实,很多传统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实验效果并不明显。让小学生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声、图、文并茂和模数转换技术等独特功能,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时反而会取得传统实验仪器无法达到的实验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就是一种多功能的新型实验仪。
  例如,在探究蚯蚓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普通观察条件下,只聚焦于形状、颜色、大小等基本的易见特征,而对身体上的环带和体节等细节的结构特征视而不见。但是,当教师建议学生把蚯蚓置于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下,利用调焦放大功能,通过大屏幕呈现出来以后,学生立即惊讶于一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并很快发现了蚯蚓的环带和体节,甚至有学生提出改变投影仪的光线,以便确定蚯蚓的活动是否会受光线的影响。这时,再次让学生在普通条件下观察蚯蚓,果然发现了刚才忽视的环带和体节等其它特征,细心观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超现实的虚拟演示器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鼓励亲自动手,亲身经历。但是,某些如涉及自然现象等的探究活动,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因此从表象来推测,就会具有多种可能性;某些探究内容,本身具有多种实验方案,学生对每一种方案都要试一下是不切实际的;还有一些实验,要么复杂,要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要求严格的操作规范。因此,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之前,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对可能的方案进行反复的构想、推敲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预定的探究目的。
  通常,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时,往往要求学生用口头或书面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进行描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固然方便,易于实施,但是,也容易出现不直观、不具体、不生动等局限性,为表达、理解与交流带来很多麻烦。如果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自己的方案,这些问题很可能就会迎刃而解,尽管这需要教师事先精心准备便于学生互动操作的课件。例如,电路连接的实验材料比较多,有多种可能的连接实验方案,不同的连接方法,还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那么到底哪一种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这时,学生的交流仅用口头或书面文字和画图的方法,往往不能充分表达。而教师如果事先用Authorware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让学生通过点动鼠标在投影仪上演示电路连接方法,就会使学生的表达变得充分而直观,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探讨与交流。再如,日、地、月之间的位置与关系,火山及地震的类型与现象等,都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及多种软件的帮助来实现形象化的虚拟演示。
  三、远距离的互动交流机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两部分。相对而言,课外探究比课内探究更具有自主的空间,更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但课外探究遇到的实际问题要比课内多得多,在遇到困难时又不能像课内一样及时与他人交流,获得教师和同学面对面的帮助。因此,很多学生的课外探究往往会半途而废或者不能取得实效。
  实际上,现在有很多网络聊天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探究时实现远程互动交流。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聊天平台上咨询相关问题,获得帮助,也可以把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发布出来,与大家共享经验教训。
  例如,在开放式科技活动“水火箭”中,我们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一个能射得远的水火箭。当任务宣布时,除了有个别同学在新闻中听说过以外,大多数学生连水火箭的名称都不知道。此时,教师没有直接进行教学演示,而是帮助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自主获取有用信息进行设计和制作,如果再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通过QQ平台进行实时或留言交流。一周以后,不少小组就把初步制作的模型带到了学校,课堂集中交流之后,又各自在家里进行了改进,还通过QQ平台不断分享制作经验和心得体会,使作品不断完善。当学校组织“水火箭”比赛时,不仅所有小组的作品像模像样,而且有不少学生能够说出模型的发射原理和合理的设计制作意图。
其他文献
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诗歌是很多民族最初的母语文学形式。诗歌短小、精炼,智慧且空灵,用惊人的想像力推动人类的双脚踏上精神的幽径。而童诗也因拥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像、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成了最适合孩子语言学习的文字。因此。我们要常常带领孩子接触诗、欣赏诗、创造诗。    接触诗文,美化语言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
生活是写作源源不断的活水,初学写作,要把生活体验作为写作的材料,它是写话向作文过度的必经之路。  1 体验动态生活,学会有选择地写同样的故事  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我逐步地将生活中的故事引入了写话教学。但有生活,并不等于会写出好文章,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得去体验。可是要让二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中直接进行观察、写话似乎行不通,看到听到的东西在头脑中一闪即逝,不留痕迹,更别说能抓住特征,在脑中刻下印迹,进而描
传统的课堂似乎是教师的专属舞台,教师在舞台上自编自导自演一幕幕并不精彩的戏,而学生只是跑龙套的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一席之地,而且拥有了主体的地位。虽然教师失去了一部分舞台,却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和展示的舞台。这种教育形式的极大改进,令人欢欣鼓舞。  但笔者认为,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可以让全体学生成为课
早就听说阳光工资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要兑现。虽然姗姗来迟,但终究还是来了。本该欢呼雀跃才对,可我心头却还是像压着一块铅块似的。一是目前我们县对阳光工资的发放还在研究,尚未定出个具体方案,具体能增加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二是根据我的了解,其他县兑现了,但还是比本地区的公务员少了几百块。而且市、县、城市与农村有很大的差别,越边远、越偏僻,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增加的数
识字教学要树立“大语文、大课堂”意识,积极挖掘有效的识字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在时间、空间上拓宽学生识字渠道,让识字教学走向多元,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识字环境中认识汉字,运用汉字。然而,对照新课标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改进教学策略上狠下工夫。  反思一: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着力点偏移,往往花过多的时间提过多的问题去理解、感悟简简单单的课文内容,
在新课改中,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风生水起,但效果却得失参半。小学阶段,更多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构建的过程,从而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需要以方法为指导,让学生在质疑中找到知识、通过探究来经历知识的构建,最后解决问题。  一、讲究提问技巧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靠问题来衔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有效问题来引导学生生出疑问,在疑问中激发
阅读《朱永新教育文集·享受与幸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时,我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朱永新先生一定会在这本书里帮助我们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设定享受教育与享受幸福的起点?如何抵达那享受与幸福的终点?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曾以《享受教育》为题作为“教育在线文库”出版过单行本。现在收录在文集之中,且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影响与意义自然又非寻常可比。  享受与幸福在这里是一种具有精神高度的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人们愈加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问题。为此,教师行动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那么,教师的行动研究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是值得我们教师首先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行动研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始。  从读懂教材开始。读懂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只有读懂教材,
案例    笔者曾担任过初二(1)班的班主任,班上有个学生叫王某,男,父母忙于做生意,无暇管教。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上学常常迟到,上课时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萎靡不振,几乎看不到他举手,从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小组活动时游离在讨论之外,作业偷工减料或干脆不做。对任何班级事务漠不关心,认为班级、同学、老师都与他无关。课外经常故意大声喧哗以引起学生注意,还频繁出入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属于课上无精打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因势利导,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并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地理课堂就会呈现一片盎然生机。    1.情境导入,开启思维,切入主题    创设情境进行导入,给人带来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它不仅可以避免呆板,更重要的是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兴趣、开启思维、切入主题。  以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导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