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岂可无法无天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f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应当遵循的方向、方针、原则。同时,《决定》提出了“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贯彻实施《决定》,与“积极探索”,是一致的。任何一个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都有待于实践的检验,都必须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充实、修正。实事求是地说,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国有制究竟如何与市场经济接轨,依然是一个有待长期探索的必然王国。《决定》标志着领导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并不意味着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因此,国企改制仍需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本文就当前国企改制问题,谈点看法,作为探索,向学界请教。
  
  一、国家权力机构是否应界入国企改革?
  
  根据宪法,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全体人民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政府代表全民行使所有者的责权。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必须由人大授权才可依法行使出资人职责。
  国企关、停、并、转、改,涉及到所有者权益。此项国有资产处置权应属于人大。人大制定相关法律,作为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履行职责的法律依据,并对其进行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任何人都无权超越宪法和法律处置国有资产,都必须将自己置于人大监督之下。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有的国家做得比我们好。芬兰很重视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它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私人企业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政府处置任何一家国有企业,即使是小企业,都必须经议会审议批准,政府不得越权。令人费解的是,我们成天嚷嚷“明晰产权”,但是近几年大中小国企纷纷改换门庭,从没有哪级政府问问人大的意见,也没有哪一级人大审议过一家国企改制,结果出现企业改制过程中所有者权益缺位的怪事。
  
  二、国有资产管理立法待何时?
  
  国企改革并不是完全取消国有经济。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它有适合现代社会化生产力性质这一面,因此它有生存的理由。但是,它又有不适合生产力现状这一面,即不适应生产力的多层次性以及商品-市场经济不可逾越性。因此,改革国有经济,一要收缩分布范围,实现所有制形式多样化,二要实现社会主义国有制与商品-市场经济接轨。这场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国有资产重新分配,因而,必然引起人们之间利益大改组、大分化,引发种种矛盾和冲突。
  为了保证改革平稳、有序地进行,确保改革沿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推进,仅仅靠中央颁布决定、决议等,是远远不够的。这类文件对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指导人们的行动,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它们不能代替法律。因为,第一,政策、决议,只规定人们行为的方向、原则。在实际执行中,不具有刚性,弹性很大,甚至人们的理解有相当的随意性。第二,政策、决议对规范人们的行为仅具有道义上的约束力,行为者不必为此承担法律责任。相反,法律对当事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它具体规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违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法律对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国企改制必须实行法治。
  自全国人大正式起草《国有资产管理法》,迄今经过了三届人大,至今没有出台。据说本届人大仍未将该法列入议程。由于《国资法》长期缺位,这些年国企改革在许多方面偏离了中央的方针,国企改革存在着无序状态。举例来说:
  ——中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必须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但是,在乡镇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改革中,许多地区在“明晰产权”的旗号下,一风吹,玩弄化公为私的把戏,实行全盘私有化。
  ——说股份制可以试。一声“号令”,各级党政领导争相紧跟,企业纷纷挂上了“股份公司”招牌,一时间掀起了一阵股份热潮席卷南北。但是,这些所谓“股份公司”大多是徒有其名的“翻牌公司”。
  ——开放证券市场,为公司上市开辟一条直接融资渠道。许多公司置市场风险不顾,争相“跑步(部)前(钱)进”,把上市当作圈钱的捷径,不惜欺骗众多小投资者 。
  ——企业经营资不抵债,扭亏无望,依法破产,退出市场,这是市场经济通行的法则。但是,这些年破产成风,许多地方当局和企业玩弄假破产、真逃债。 ——外资并购已成气候,但相关法律缺位。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保护民族经济,各国对准许外资进入的产业领域都制定必要的法律加以监管,这是国际惯例。我们大张旗鼓鼓吹外资并购,但反垄断法、防止不正当交易法等,至今没有制定,各地自行其事。
  ——更有甚者,有些名家将中央的方针路线置于脑后,俨然以权威自居,误导国企改革。他们主张“让国有企业烂下去”,号召“国有企业从所有竞争性领域退出”。他们大肆推销西方企业制度和企业模式,甚至将西方人有疑义的、不成功的经验介绍给公众。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三中全会的《决定》一再强调“依法”改制,《国资法》出台还等待到何时呢?
  
  三、国企改革能否搞运动?
  
  答案是明确的。不仅运动不能搞,变相搞运动也是有害的;不仅全国不能搞运动,单个企业或地区也不能突击改制。因为,首先,国企改革并不是简单地更换名称,换个招牌,而是改革企业制度和企业模式,是变革生产关系。改制涉及到方方面面关系,牵动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必须慎之又慎,依照客观条件的许可办事,既考虑到经济承受力,又要顾及职工的心理承受力。不考虑客观可能性,不积极在条件上下工夫,欲速则不达。其次,由于企业的性质、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改制必须因事因地因时制宜,区别对待。一刀切、一阵风,一个模式到处套,势必走过场,甚至走向反面。再其次,企业改制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国有制与市场经济接轨。这是项史无前例的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照搬照抄外国模式,至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所以,企业改制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切忌搞运动。
  历史的教训是不应当忘记的。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搞过私营工商业改造运动、公社化运动。由于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过早过快地越过新民主主义阶段,用运动方式推行公有化,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90年代,俄罗斯推行“休克疗法”,用行政手段强制突击产权私有化,把国民经济拖入崩溃的深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搞运动的方式招至改革失败的先例。
  近几年,在所有制结构改革中,一些地方和行业盛行变相用运动方式突击企业改制。领导机关或领导人把改制当作政治任务,下达指令,限定时间,规定形式,一步到位,然后作为政绩指标对干部进行考核,决定升迁,根本不考虑由此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如果我们现在不能从中吸取教训,新一轮国企改革可能继续搞运动。那时,我们将付出更大的代价。现在不是已经有人在为出卖大中型企业大造声势吗?!
  
  四、是继续盲目加快改制步伐,还是在调整、整顿中稳步前进?
  
  继续推进企业改革,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接轨,这个目标是不能动摇的。关键在于条件。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我们决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为所欲为。俗话说,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我国是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目标和改革起点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和距离。设想一下,如果在半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市场化、城市化程度很低,即使放开物价管制,开放市场,市场和市场机制也难以对实现优化资源配置起到正面效应。中国进行市场化改革,更应当注重在市场和市场机制籍以发生作用的环境和条件上下工夫,大力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提升经济市场化程度,强化法治。否则,市场和市场机制只能以扭曲的方式发生负面效应。20多年来企业改制中发生的问题,究其原因之一,就是重运行机制转换,轻环境和条件建设,致使企业改革煮了夹生饭,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不可否认9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和调整取得了若干进展,但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政治体制改革不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进展,直接和间接的行政干预,使改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企业的法人权益常常受到侵害,股东的权利得不到尊重,企业改制虽换了招牌,但新瓶装的是旧醋。
  ——工人阶级的主人公地位和权力受到严重挑战。失业和半失业居高不下,再就业率日趋下降。下岗待业,买断工龄,取消公费医疗,终止劳保制度,提租售房,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等,工人阶级承担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和代价,主人公沦为改革的对象,致使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日趋紧张,矛盾尖锐,社会稳定面临威胁。
  ——财政入不敷出,潜伏着严重的危机。社会保障资金存在巨大缺口;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远远低于安全线;行政经费开支过高,供养人员过多;国债加上或有债务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财政自身深陷危机,有何力量支持企业改制。
  ——金融潜伏危机。股市混乱,亟需整顿;银行巨额不良贷款,减了又增,给银行业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远低于安全线,自身抗风险的能力脆弱,自顾不暇,怎能适应其他行业改革的需要。
  ——收入分配无章法,单位各显神通自行创收;税收制度亟待改革,偷税逃税十分严重;贫富分化加剧,贫困人口巨增,社会保障不堪重负。
  ——市场秩序混乱,社会信用陷入深刻危机,假冒伪劣肆虐,黑色灰色市场猖獗,久治不愈,已成顽症。
  ——进出口结构扭曲,外贸依存度过高,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外资企业出口份额过多,外贸效益低下,经济主权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些年改制过程中,暗箱操作,私自授售,一卖了之,行贿受贿,强迫入股,以权谋资,上骗国家,下欺群众等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由于这些行为都打着“改革”的旗号,处理的只占少数。
  当前,改革和发展正处在重要时刻,各种矛盾充分显露、相互交织。改革目标和前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当前形势下,对暴露出的问题,究竟是采取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还是采取治本之策,实行综合治理,我们必须从中作出选择。历史的经验值得汲取。整顿、调整、治理可能是有效的对策。
  
  五、“现代企业制度”应置工人群众于何地?
  
  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先后有两种表述:即“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这两种表述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把产权归属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企业是实现生产和经营的实体,是社会经济的细胞。组成企业的要素有:劳动力、生产资料、管理者,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决于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潜能。所谓“产权”,是指物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它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对企业的经营效益来说,产权是必要的条件,但不是唯一的。除此而外,还有劳动者的地位和权力,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相互关系问题。这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人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能动的、决定性的因素。解放生产力,主要就是把劳动者从束缚他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下解放出来。雇佣劳动代替奴隶劳动,自由择业取代人身依附,就是因为这种制度适应社会化机器工业的需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者在经济上依然依附于资本。所以,马克思把雇佣劳动制称之为雇佣奴隶制。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所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无须资本介入,雇佣劳动被联合起来的自由劳动所代替,这是生产力的彻底解放。改革不是以工人为“革命对象”,把他们由“主人”、由“自由劳动”沦为“雇佣工人”,而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接轨,按照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质构造全民所有制。新企业制度应当给工人以主人翁地位,不能只见物不见人。把“明晰产权”作为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和第一要义,却把主人排斥在外,岂非怪事。改革的成本和代价已经沉重地压在工人群众身上。面对这种局面,人们有理由问:这符合改革的性质和目标吗?即使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如果置工人群众的权益不顾,热中于搞股票期权、管理者收购之类锦上添花的玩意,想把企业效益搞上去,恐怕是枉然。
  
  六、国企改制缘由何在?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宗旨,是要实现其与市场经济接轨,使其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市场性质。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要求,从社会化生产力性质来说,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但从生产力要素的商品性质来说,它则必须改革。如果离开生产力决定作用的规律来谈论国企改革,就可能因理论误导重蹈历史复辙。
  有种说法:“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这一观点颠倒了所有制与产权的主从关系,犯了常识性的错误。马克思早就明确指出:财产权不过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所有制决定产权,而不是相反。离开特定所有制的,永恒的、一成不变的、自在的产权,是不存在的。所谓所有制,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它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的。究竟采取何种结合方式,人们是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的自由的;也不是所谓“交易成本”决定的。在这里决定的因素是生产力状况。奴隶制在现代人的眼中,不仅“交易成本”高昂,而且极其野蛮。然而,这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下却是唯一的抉择。所有制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人与物即财产或要素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过,要了解资本主义所有制,就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描述一遍。把产权与所有制混为一谈,又把所有制从生产关系中孤立开来,产权便成为不可理解的自在之物。
  “产权明晰”,是得到官方首肯的企业改革的首要目标。然而,这一提法在理论上却经不住推敲。首先,“产权明晰”无论内涵或外延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它可以涵盖有史以来任何一种所有制,偏偏与改革的目标无缘。要说产权明晰,莫过于奴隶制和封建主所有制。然而,这种“明晰产权”却排除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国有制的产权归属是明确的。企业改制的目标,是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国有制与市场经济接轨,将市场机制引入国有制,消除权、责、利分离状态。其次,从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发展趋势看,企业的产权关系,一方面权责利的制衡机制趋于强化,另方面产权结构呈现多元化、社会化的态势;所有权与经营权、占有权已经分离,委托代理经营的链条延长。因此,所有权呈现十分明显的淡化趋势。股份制正是适应这种趋势应运而生的。可见,把“产权明晰”定为国企改革的目标,与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再其次,“产权明晰”的观点来自科斯的产权理论。科斯所谓的明晰产权,即是强化私有产权。他认为,只要明晰产权,交易成本即为零,就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消除市场失灵。然而,他的观点并没有被西方市场经济的实践所证实。且不说我国国企改革并不是要全面私有化。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批评科斯产权理论是“产权神话”,“这一神话的危害在于,误导了许多转型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产权问题上,而不去关注更大范围内的一系列问题。”
  
  七、国企改革要不要防范误入全面私有化的歧途?
  
   国企不改革,死路一条;全面私有化,也是死路一条。这已经被俄罗斯改革的实践所证实。从政治凌驾于经济之上、政企合一的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当今国际和国内的背景下 ,推行全面私有化,必然导致资源分配向少数权势阶层集中,必然把改革的代价和成本都转嫁到广大劳动群众头上,必然滋生出一个腐朽的官僚买办垄断资产阶级,必然导致市场经济功能扭曲、形态变异,最终使共同富裕的目标化为泡影。这并非意识形态说教,而是历史发展规律所使然。
  防范全面私有化,决非杞人忧天。
  实行规范化的股份制,国有股必须投入流通,进入股票交易市场。在这种条件下,对于必须由国家控制的企业,如何确保国家的控股权,防止产权丧失,这是个有待解决的难题。不能排除通过股票流通的途径,中外私人资本逐步蚕食国有资本的可能性。
  实行各种名目的以强化激励机制为目的的措施,例如,经营者持大股,股票期权,管理层收购等,即使有完备的法制,严格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不能排除内部人控制,管理者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化公为私。
  打着改革的旗号,用各种手法侵吞国有资产,变相地搞私有化。例如,暗箱操作,廉价拍卖;玩弄破产把戏,既逃废债务,又伺机零收购;强制职工集资入股,转嫁负担和风险,等。
  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各类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行的是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现在,一些竞争性行业中已经产生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外国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国有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要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既不能依靠行政权力的支持,也不能指望保持垄断地位。能否保持持续竞争力,这是关系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控股企业兴亡的重大问题。
  总之,《决议》作出来了,但实事求是地说,国企改革似乎还不能说已经破题。
其他文献
医院作为非盈利性的社会福利事业,其管理目标在于取得或持续改善绩效。知识经济的前提是信息经济,信息具有巨大的潜在利用价值,掌握信息就把握了医院发展脉搏。成本核算作为医院重要的管理信息,对内可用于持续改善绩效,对外可提供宏观调控依据。因此,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要确定医院财务战略为集约型经济管理,即通过成本核算获取有用的管理信息,为编制部门和医院总支出预算奠定基础,通过预算控制实施全员绩效
建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宜居城市已成为当前中国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而究竟各个城市离宜居的目标有多远,需要留给公众来评判。在一项来自干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商
2006年9月8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成立20周年之际,大型电视专题片《汪道涵》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开机仪式。这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为缅怀学会第一、二、三届会长汪道涵同志,彰显汪老
精神文化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并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精神文化是由观念、知识和艺术三种形态构成的。它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变化的,对人们的社会实践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特征。其本质特征体现在村魂、村风、村容之中。  首先,精神文化塑造村魂。每个农村都是一个有机的社会复合体。它包含着以人为主体的、以生产力为物质基础的诸多社会要素。这
一、农村城市化的内涵和发展意义    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对于什么是农村城市化,还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例如,人们可能认为,农村城市化是否要把一个个村庄都陆续的变为城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农村城市化是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构成部分,正确理解它的内涵,才能寻求和建立农村城市化的有效政策理论,从而有力地指导农村城市化进程。这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发展对城市科学理论界提出的重要研究任
一、农民城市化经典模型评价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而城乡迁移又是其本质特征。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过剩是一个普遍现象,其经济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农业剩余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城建档案,这些档案是城市文化沿革、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记录。建国后,我国就开始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目前城建档案工作网络已在全国形成,初具现代化规模,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成为美丽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城市建设档案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对城建档案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
家兔球虫病严重危害兔业生产的发展,使1—3月龄兔生长受阻、消瘦和死亡。40—75日龄兔感染率最高,可达100%。群养兔在饲料中添加各种抗球虫药虽然可以有效控制该病,但易诱发球虫
在医院管理中,医院科研教学属于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有效保障,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重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