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危机的自我救赎——《前赤壁赋》评析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前赤壁赋》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座高峰。但在《前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尽管教师可以理性地分析此文的诸多艺术特色.如: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情感经历乐——悲——乐的转变;语言优美、流转如珠,等等。这些要素固然是《前赤壁赋》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恐怕也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的必备要素。《前赤壁赋》的个性在哪里.
其他文献
【正】 上世纪敦煌变文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俗文学史在唐、宋之间的断裂。现代学者多从文学发展的表层形式方面去构筑敦煌变文与后代俗文学的桥梁,然而在这场长达几个世纪的宗
一、教学实验的主要目的  1.在第一课时的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对比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2.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说说作者塑造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本课件设计的中心构想:这篇小说安排在初中阶段学习,是一篇较长的课文,按照以往教学的经验,在一节课内很难在听说读写方面全都得到训练,而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华文明、民族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滋生的时候,一批有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作家转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跨越千年的民族文化之根,“文化寻根
“颂(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读懂一个人的诗文,尤其是古人的诗文,不了解作者的生平为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不行的,要“知其人”,更要“论其世”。读李白的诗篇,要真正能做到“赏心”,引起与诗人的感情交流,欣赏到诗人的“性灵之光”,而不探究渗透于诗人血液之中的仙道思想,是不行的。而在这方面,由于历史上受到反宗教、反传统思潮的束缚,很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一样。有时作文开头开得不好,思路被阻塞了,无法顺利地写下去;有时开错了头,就会犯下“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错误。那么文章的开头如何写精彩呢?方法有三:一是引用开篇法,二是修辞开篇法,三是开门见山法。  引用开篇法:是一种很常见的文章开头法。可引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议论文,则常引用名人名言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中心;若是记叙文、散文,则可以引用歌词、诗句,以引发下文,便
前人对读书的总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习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阅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感的最佳方法之一。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我所理解的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过程。诵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文学语言的思想内蕴,使学生获得知识,得到文学美的享受。我认为语文教学的设计应该回到语文教学的主体——学习语言上来,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到第三个年头了,笔者就选修模块的时间安排、选修课与必修课教材内容的衔接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我校把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学习安排在高一至高二第一学期前段完成,接着就是选修课程的学习。根据选修课程模块性质、学习目标,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和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把“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两个实用类、应用性系列与必修同步开设,并把内容化整为零,与必修课程相关内
孟子长于论辩,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这样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孟子是继孔子之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城镇居民对营养保健的需求及态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教育与干预指导。方法:抽样调查攀枝花市44个祉区的常住居民413户,有效问卷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