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管理:能实施才有价值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setsha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当前零售商实施品类管理有两大误区:
  一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实施品类管理。因为对手在做?因为概念时髦?因为有人建议?
  二是不知道该怎么实施品类管理。现实问题如此之多,品类管理又如此复杂,从哪里入手?想抓住一点切入,但又不知组织上如何保证。
  本文将提供与此相应的某种解决之道。
  诚然,要管理到品类甚至单品,的确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但正像星巴克总裁舒尔茨所说的——“将心注入”,才能真正塑造零售商在经济链条中的增值作用和根本价值。
  
  上篇——品类管理的重心何在?
  
  传统方法渐行渐远
  零售企业中,采购部和门店(营运部)主管商品销售,它们各自担负很多责任。但长期运转以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1.忘了“以顾客为中心”,忽略零售商的核心价值。
  零售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商品附加服务”,通过独特的、基于商品的附加服务形成品牌形象。
  比如:如何针对食用油这个商品提供附加服务呢?
  食用油是习惯性购买商品,消费者使用习惯不会轻易改变。如果一家超市开在广州旧城区的社区附近,那里的传统广州人素来有食用花生油的习惯,所以花生油比其他如大豆油、玉米油等重要。但新城区的情况则不同:年轻的家庭更追求健康,低胆固醇的油类会比较受欢迎。
  另外,旧城区的家庭成员比较多,厨房备有小瓶,习惯自己动手分装,多购买大包装(5升以上):但年轻家庭怕麻烦,会选择小包装(1.8升),因为不用倒腾到小容器里。
  所以,老城区的超市会先按成分(花生、大豆等)陈列食用油,然后把大包装花生油放到最方便拿取的地方,而非按普通的陈列法则,把大包装放底层。
  这种为顾客着想的陈列形象和商品组合,不但体现零售企业的专业性,最关键还在于建立了零售品牌形象。
  但一般情况下,门店只是执行者,对商品特性理解不深,如果由门店控制陈列,会因为各门店领导者的个人认识和观点不同,最后导致位置摆放和空间分配与顾客需求相差很远。忙于谈判进场费的采购部门也有类似情况。
  2.品类的发展缺乏规划和策略。
  采购员考虑问题时更多的是从单晶出发,而不是从整个晶类的发展出发,更忘记在品类层面上与对手竞争。门店一旦陷入杂乱无章的日常工作,哪有时间考虑品类的发展?
  于是,企业上下就是想着如何拿到更好的单品价格和促销方案,如何在几个单品上跟对手拼个你死我活。虽然供应商会责怪商家乱价,但他们的晶牌知名度却得到提升,也算值得。
  其实零售商不想成为供应商品牌的推广基地。但没有品类发展策略,制订计划就带有很大盲目性,花很多力气也抓不住消费者需求。
  比如,饮料是价格低廉的食品,而不同饮料的差异性又很大(茶饮料、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消费者很大程度上带有尝新的购物心理。只要零售商在品类策略上能满足这种需求,就能在长期经营中赢得顾客。 上期做茶饮料促销,本期促销就该转到其他类型的饮料,至少同类但同质性不高的。在试验中也发现,变化的商品物有所值,品类竞争能力就会加强——顾客潜意识里觉得该店饮料多,价格还便宜。
  
  品类管理要解决什么问题?
  
  新的商品管理模式——品类管理——更能符合零售企业发展的要求。这是一种以发展品类(而非某个商品的品牌)竞争力为目标的管理方法,主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内部:品类优化
  平衡和协调品类内部的各种关系:
  1.商品种类和数量。
  销售哪些商品?它们在店铺中扮演什么角色?各采购多少合适?这些问题每天都要面对,在商品管理中最为重要。
  2.商品种类与空间。
  每个商品(供应商)都希望取得更多的排面,更好的展示位置。很多新品都可能有很好的销售潜力,但门店空间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所有的期望。
  3.价格与销售。
  价格包含商品本身价值和商品附加服务价值两个部分。相同商品在不同门店里的价格可能不同。这与进货价有关,也与附加服务定价有关。
  例如在家乐福,顾客可能兴奋于某个低价单品,而主动接受其他高价货,即使明知后者价格稍高。这个高价位,就是家乐福定出的附加服务价格。其他零售企业也一样想做到这一点。
  4.促销与销售。
  评估促销效果,除了看短期效益,也要看它对品类销售的影响。
  例如低价促销短时间可促进销售,但长时间使用又影响品类发展。像食用油这个分类,价格敏感度非常高,价格促销自然有效。但定位不清晰的促销,会使这个品类的促销影响越来越小。
  5.服务与零售品牌。
  零售企业的品牌形象是可以变化店铺提供了更准确或独特的服务,就能建立某种新品牌形象。品类管理可以对此作出不少贡献。
  
  外部:品类竞争
  凭借一个品类的综合表现赶超对赢得当地的一个细分消费者市场。
  1.品类组合。
  除非做自有产品,零售企业很少能掌握商品的生产和开发。但组合商品的品种、价格、促销,就能体现附加服务的独特性,争取到目标顾客群。
  2.品类策略。
  某一次的品类组合取得优势,并不代表长期竞争力。因此,要把每个品类作为一个可控制的服务单元,定期评估晶类的定位和竞争力,由此制定店铺发展的方向和营销策略、典型的有:提高客流量策略、提高交易量策略、产生策略、产生现金流量策略、快乐制造策略、形象强化策略。
  
  推行时的常见问题
  
  一些零售企业也尝试与供应商合作,开展品类管理项目,或在内部尝试实施。但很多时候,要么做完一次项目后就打入冷宫,要么项目中途就放弃或草草收场。
  1.急于求成,初始目标太大,项目过于复杂。
  零售商总想一次解决所有问题和矛盾,结果并不好。
  要知道,由原来的模式转变为品类管理模式需要一个过程。门店品类众多,要把所有的品类都纳人品类管理范畴,是一个很大的工程,绝非几个月就能实现。
  零售企业自己没有品类管理的底子,指望与供应商合作一把就实现品类管理,可谓天方夜谭。要知道,与供应商合作品类管理是高阶项目,只能在部分门店的部分品类上,当实验开展。
  另外,品类管理不是一个一次性的项目,它是评估分析—计划—实施—回顾的循环过程。初始阶段搞得过于复杂,分散精力,就很难不断循环进行下去。
  执行过品类管理的人都知道:评估分析阶段特别容易使项目复杂化。大家急于求成,会一下子考虑过多的因素。实际上,一开始评估品类,考虑利润、销售量、陈列位置、空间面积这几项主要因素就够了。
  当然,对特定品类,可以增加特别 因素,如:洗洁精会考虑包装规格因素,文具会考虑包装吸引力因素。这些因素的数据或资料比较容易取得,能使品类管理项目顺利地推行下去。
  2.实施中缺乏步骤性。
  品类管理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如采购部、陈列部、门店乃至市场企划部。以前各部门之间已经有特定的沟通和协调方式(甚至根本就没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要改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比如,以前没有采购部特别指引,门店基本上自己决定陈列,但在新模式下,陈列应完全按照总部的要求,门店只能对总部反馈意见。
  你不可能要求大家马上达到最好的协同状态,因此一定要有循序渐进的步骤,让各部门逐步感受到收益,才能完成这样大型的项目。
  
  下篇——品类管理执行方案例举
  
  推行步骤三段式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循序渐进的步骤。当然,你要为各步骤制订详细的计划。
  1.货架陈列管理阶段。
  在这个基础阶段,所有门店的陈列归总部管理。如果没有实施该阶段,总部往往只能了解门店商品的销售情况,很难监控形成该销售结果的具体原因。
  比如:一个商品销售很不好,可能是因为放在了一个很差的货架位置,或者在陈列归类上不符合消费者决策。总部若能控制门店的陈列,制定品类评价指标时就有了稳定的依据。当然门店能分析也可以,但国内目前还达不到这种水平。
  门店能完全根据总部要求陈列商品,并能与总部有很好的沟通,反馈具体情况,说明这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了。对于拥有几万个商品、上千个货架的零售企业,要完成这个阶段的工作,很不简单。
  2.品类指标管理阶段。
  希望品类能达到最高销售,在与对手同品类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那首先要制定品类评价标准,来评价品类中的各商品,然后协调商品种类和数量、种类与空间、价格与销售、促销与销售、服务与零售企业品牌的关系。
  这种标准一旦被企业广泛接受,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零售企业就只需要调整指标,而不是每个人的思想和做法。
  3.品类发展管理阶段。
  本阶段要谋求各品类在一个细分目标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企业要使品类赢得更多顾客的喜爱,并达到较高忠诚度。
  不同的品类可有不同的策略,如:有的品类主要是带动客流,有的品类主要是带来利润,有的品类主要是建立企业的品牌。
  相同业态的零售企业,相同品类的发展策略都可能不同。例如同样是中型超市,有的靠卫生纸给顾客带来方便,有的则利用卫生纸去建立低价形象。
  制定品类发展策略后,相关部门就要遵守策略指导,使品类向可控的目标方向发展。
  4.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
  很多零售企业都希望推行品类管理,但很多基础工作都还没得到重视,可能是对具体做法不了解之故。下面三张表格,介绍了一种品类管理的执行步骤,描绘了推行品类管理的轮廓和方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布兰德斯曾在阿尔迪(ALDl)工作14年,历任区域总经理和管理委员会委员。他总结阿尔迪管理经验,第一条就是在商品、组织和目标等方面,“要尽力做到简单”。  该原则可能特别适合零售业。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也特别崇尚简单,他认为“繁杂的规则会使公司瘫痪”。参与零售竞争,就像大战在即,部队里每个人都必须轻装上阵。  管理往往会偏离顾客角度。其实在顾客眼里,他们想要的没那么复杂。阿尔迪只经营600~800种
期刊
水果离卖场有几步远    张群刚被提拔为粤西某传统国营农场的销售经理。他刚入行时,水果销售就是等着经销商上门收购,但这几年销售竞争日趋激烈,坐地销售始终卖不上价,大头利润都让市场信息灵通的经销商赚走了。再这样卖下去,得不偿失。因此他希望跳过中间环节,直接卖到终端去。  现在的水果多是通过三种终端卖给顾客:一是传统的土多店和街边摊贩,它们规模小,多从农批市场进货;二是城市中发展迅速的连锁超市,它们分
期刊
笔者对中国保健品八大典型市场的分析,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无论是市场启动期还是成长期,要想快速启动市场或上量,就要上报纸,并且是主流平面;要想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市场容量,就要上电视,并且在市场成长期,尤其是省级区域市场,一定要上主流频道;非黄金时间段的广告累计并不能大幅度提升销量。  这种媒介投放策略已经突破医药保健品行业,正在传统行业大规模运用,也创造了很大奇迹。例如好记星2003
期刊
科,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球员,你必须学会控制。中国有句俗话:“一旦握起双拳,你就输了理。”何奥炯炯有神地盯着这个蓬头垢面、满脸伤痕的9岁男孩儿,不无心疼也不无忧虑地叮嘱道。这是在1949年的巴西,特雷斯·科拉索斯小镇上,一个时运不济的穷困球员,正谆谆告诫刚刚打完架的儿子。正是这样一句看似平凡的话语,激发了小男孩儿胸中的万丈豪情。他的奋发努力,成就了足球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小男孩儿的名字叫纳斯齐缅图,
期刊
很多超市还没有把自己的销售数据当回事。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却因为各种原因很少进行系统分析。其实,一旦开始进行分析,就能有很多令管理者大吃一惊的发现。    以下的实例剖解,数据来自一个典型的中型超市:好佳(化名)。  好佳大约有2500个单品,分成数十个品类,每个品类下还有小类、单晶。其中饮料是好佳超市的重点品类,我们将以该品类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举例。为行文简洁,省略大部分数据列表。    
期刊
2006年5月13日,上海,小雨绵绵,可对中国8000万营销人来说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第四届中国杰出营销人金鼎奖/菲利普·科特勒奖暨中国营销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盛大召开,来自海内外的500余名营销代表济济一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一个黎明前的黑暗时期,中国营销正面临着艰难的转变。  根据商业部2005年公布的资料显示,在我国600种主要消费品
期刊
连锁的本质,就是将同一经营模式复制到不同城市。复制产生巨大的链式分裂效果,使得连锁企业的供应链链条、管理链条不断拉长、变大、绷紧。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是:信息流不能顺畅地上传下达,总部政策的执行效果也无法监管,货品配送能力滞后,单店产出参差不齐,体系竞争力下降,严重者甚至有崩溃之虞,如普尔斯马特、广东家谊等。  连锁企业如何跨越这些扩张门槛?      门槛一:信息传递“肠梗阻”    连锁企业不同
期刊
战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时间越长,其重要性越清晰可见。不过执行战略往往需要足够的资金实力来持之以恒,抵抗对手掠夺性甚至是自杀性的攻击,忍受销售收入在短期内的徒然下降。因此,本土草根企业在初创期间,大多压根儿没资格讲什么战略,只是低头狂奔,先杀出一条血路再说。  不过,企业有了一定的家底之后,却又受制于经济学所说的路径依赖规则,习惯于既有的思考方向和工作方法,即使清楚问题所在,也无法摆脱惯性的作用。他
期刊
有一天,德国《镜报》常驻亚洲的记者坦尚尼碰到一个算命先生跟他说,1999年对他来说将是个不吉利的一年,做事要小心,不可以搭飞机,否则会因飞机失事而丧命。一开始他不以为意,但等到日子逼近的时候.他内心总是觉得怪怪的,于是在1998年年底下定决心,跟公司打报告.未来一年出差只搭乘火车或轮船。一年之后,他把一年来坐火车与轮船出差的所见所闻,写了一本类似游记的书——《算命先生告诉我》。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
期刊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中国人为什么勤劳但不富有,  德鲁克中国解读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从中国的社会现象,以及中国的企业管理现象中找到德鲁克在美国也看到的那些现象,进行比较.进行评论,从而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  文章开篇的这三句话中,第一句话是20年前出现在深圳街头的一个口号,这个口号至今仍然在我的印象中徘徊。第二句话是出自晚唐王贞白的七律——“读书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