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学困生”“解困”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sy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初中的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让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在于激励,能激励数学“学困生”热爱学习,引导数学“学困生”学会学习,而首要的就是让所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情境,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让学”;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鲜活;情境;激发兴趣
  缘起:“葡萄藤”与“园丁”
  “儿童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就像葡萄藤和园丁的关系,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的不是园丁,而是葡萄藤自身. ”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教研活动时与几位同行的交流:现在农村初中的孩子不像前些年那么朴实听话,厌学心理越来越严重,班里的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每天都辅导却看不到效果……如何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让他们能学好数学,这是长期困扰数学教师的一个难题.
  反思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我们总想在短暂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因而我们激情飞扬,马不停蹄,口若悬河,然而学生好像并不“享受”,他们沉闷、呆板,觉得好像在听“天书”,特别是数学“学困生”们,他们干脆将自己“封闭”起来. 试想,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能不出现数学“学困生”吗?数学“学困生”能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吗?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我们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学困生”,积极引导学生走进数学,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我们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才能唤醒“学困生”心灵深处沉睡的数学意识,走出数学“困境”.
  探索:“让学”的内涵
  1. 何为“让学”?
  “让学” 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 他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中讲到,“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 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 ”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 “让”有“使动”之意,但“使动”之“使”并非强制,“使动”之“动”并非“被动”. “让”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特别是数学“学困生”,让学生在愤悱、顿悟、建构的心理体验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成长的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2. “让学”何为?
  (1)“让学”,让生命鲜活起来
  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是师生、生生思维不断碰撞,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知识乐园. 而现实中的数学课经常让人联想到“枯燥”一词,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一部分学生肯定会产生厌学心理,逐渐成为数学“学困生”,生命变得呆滞. “让学”,从教育的最终目的中思考,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幸福成长.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之间由于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环境等的不同,所以存在很大的差异. “让学”课堂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差异为起点,激励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数学“学困生”,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的生命飞扬起来.
  (2)“让学”,让知识鲜活起来
  在学生的心目中,数学一直与运算、法则、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让“学困生”们避而远之. 其实,在数学中,美无处不在. 数学是凝固的音乐,是简洁的文学,是美丽的绘画……“让学”课堂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现数学的美,如符号美、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美丽的,是鲜活的,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奇妙世界,从而爱上数学.
  (3)“让学”,让课堂鲜活起来
  课堂上的各种学生活动是课堂不断生成的有效催化剂,活动缺失的课堂缺少真正的活力. “让学”课堂中,教师真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反思体验,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策略:以“让”激趣
  “让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在于激励,激励数学“学困生”热爱学习,引导数学“学困生”学会学习. “让学”首要的就是让所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数学“学困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数学缺乏兴趣,失去信心. 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情境,让他们感受数学的价值与美丽.
  1. 展现生活情境,让数学“真”起来
  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多媒体出示拉面师傅拉面的情境,“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 你知道这时他手中有多少根面条吗?”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生活,激发学生学习乘方的兴趣,让“学困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创设游戏情境,让数学“乐”起来
  克鲁普斯卡娅说:“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娱乐,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还是孩子的生活. ”数学游戏以其雅趣的形式“娱人”,以其丰富的内容“引人”,以其无穷的奥秘“迷人”,以其潜在的功能“育人”. 如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算“24点”的游戏,同桌两人利用一副扑克牌进行比赛,那节课让笔者记忆犹新,因为笔者发现平时最沉默的两名“学困生”也动了起来,而且还举手回答了问题,这是以前从没出现过的. 把数学游戏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特别是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达到“数学好玩”的境界.   3. 创设直观情境,让数学“实”起来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较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如学习“从三个方向看”时,笔者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几个几何体,课上让学生自己用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 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的情境,不仅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三视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而且让学生觉得数学是真实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试想,在这样的情境下还会有“学困生”吗?
  4. 创设故事情境,让数学“趣”起来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其历史蕴含.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 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出示历史上笛卡儿午休时梦见蜘蛛在窗上爬动,受其启发,发现解析几何的故事,这不仅能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让“学困生”领略到笛卡儿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5. 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思”起来
  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为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或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意识. 如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当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时,学生立刻回答“能!”“不能!”此时笔者又问:“能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学生非常主动地利用手里的小棒动手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困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6. 创设联系情境,让数学“串”起来
  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 ”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笔者引导学生先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展开类比与对比,去联想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仅能使新知识的探索变得简单易行,而且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7. 创设美感情境,让数学“美”起来
  数学之所以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感”. 其实,在数学中,美无处不在,因为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如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时,多媒体出示广场上的喷水池,那随着音乐声此起彼伏的抛物线水线,一会儿高矗入云,一会儿盘旋直下,让“学困生”惊叹于喷泉的美时,又体会到数学原来可以如此之美,从而让“学困生”爱上数学.
  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节课的特点,还可以创设悬念式情境,激发“学困生”的探究欲望;创设学科整合的教学情境,让“学困生”感受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让学”的课堂中,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学困生”进入数学的奇妙世界;良好的教学情境又像夏天那热情的太阳,给“学困生”这株向日葵指引着前方的光明;良好的教学情境更像美丽的大自然,带给“学困生”不一样的数学风景……
其他文献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掌握简单不等式的同解变形.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要求能够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将其他的不等式转化为常见的不等式. 高考试题可能以各种形式考查不等式的解法,涉及求定义域、值域、取值范围、最值等题型.
[摘 要] 一次函數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最基本的函数之一,相对较为简单,但中考数学一般以综合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中一次函数与平移知识的综合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类. 文章以一道重庆中考题为例,进行探究分析,总结相应的知识规律,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一次函数;平移;三角形;面积;规律;方法  考题再现,思路突破  1. 考题呈现  考题 (2018年重庆市中考数学B卷)如
一、侏罗纪蜘蛛化石  侏罗纪蜘蛛化石是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是目前为止被发现保存最完好的蜘蛛化石,那可是1.65亿年前侏罗纪中期的蜘蛛喔!由于蜘蛛身体较脆弱,保存完好的蜘蛛化石非常罕见。  二、可吞食恐龙的史前巨蟒化石  1984年,印度地质学家丹纳杰·莫哈比发现了一条生活在6700万年前的巨蟒的化石。这条巨蟒盘绕在一堆恐龙蛋的旁边,在巨蟒包围圈中还有一只刚刚孵出的小恐龙。这个化石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蛇类
自从万兽之王——狮王宣布,为了关心大家的健康,提高所有森林动物的福利,将高薪聘请一个“又体贴、又细心、又风趣、又有耐心和爱心”的心理医生来为大家服务后,大伙都天天热切盼望,希望心理医生早点到来。由于过分“引颈而望”,每个人的脖子都拉长了0.1厘米。  这位姓贾的心理医生非常神秘。在诊所里,贾医生坐在一扇屏风后面,屏风前则放了一把非常舒适的躺椅。前来就诊的病人可以躺在躺椅上,尽情倾诉心中的不满、困扰
概率统计类的高考试题难度不大,但同学们在解题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概率统计题眼高手低,混淆排列与组合,概率模型张冠李戴,公式运算失误等. 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概率统计的高考试题,最及时了解命题动向,才能让解题过程变得自然和高效.在高三二轮复习时,首先要回归课本,即以课本概念为主线,以熟练技能、巩固概念为目标,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查找知识缺漏,不断总结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 要]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升,笔者所在学校大力开展了分层走班的实踐与研究,笔者借此拙文抛砖引玉.  [关键词] 分层走班;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分层走班教学指的是:先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和知识基础分成层次不同的组,再结合分层情况让他们去对应的班级上课. 走班的特点就是依据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重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人们什么时候开始把年份和动物的名称挂上钩,现在已经很难弄清楚了. 但是,由天干和地支相配而成的干支纪年法和干支纪日法却见诸史书,源远流长.  所谓天干,是一种用文字表示顺序的符号,共10个,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这10个符号中的头几个,读者应该是很熟悉的.  所谓地支,是一种用文字表示时间的符号,共12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1)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3)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  (4)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研究的是平面内任意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表示,常与线性运算一起考查;向量的坐标运算及向量共线问题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摘 要] 作为初中数学中思想方法的典型代表,数形结合思想对于高效学习的价值不容小觑. 从基本教学理论出发,笔者对不同知识模块中数形结合思想的适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在深入剖析其实际运用途径的同时,引导初中学生逐步建立起思想方法的意识,助推高效学习.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形结合  初中数学当中的知识点就像是一颗颗零散的珠子,分布于各个知识模块当中. 为了将这些知识内容全面且高效地加以掌握,我
[摘 要] 面向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构建集约型数学课堂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基于认知结构优化策略、数学方法应用策略、问题解决优化策略,可以更好地構建集约型数学课堂,从而可以为提升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品质与学习效果提供有效的支撑.  [关键词] 农村初中;初中数学;集约型课堂;认知结构;数学方法;问题解决  相较城里的学校而言,农村初中教学有其固有特点,体现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学生的眼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