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亮点.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因此,开展高中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主体.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例如,在讲立体几何翻折问题时,课前设置这样一道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找些长方体模型,设长方体ABCD-A1B1C1D1,在长方体表面上画出从 A到C1的最短折线,让学生试着在模型上画画看,也可以用绳子拉一拉,看谁能够最快有准确想出办法把这条线画出来.应该怎样画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划线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费了很多周折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这样他们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教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立体几何中的翻折问题,相信在课下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划线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划线,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将空间图象转化到平面上来.” 这样可以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一些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教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例如,我校每周星期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在高三教学楼的后面飘扬着五星红旗,如何测算旗杆的高度?于是,学生把小组合成了大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学生自我创作.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体会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
例如,农民利用农药喷雾器杀虫时,如果想使喷洒面积大一些,应采用什么办法?你能用数学知识做出解释吗?
这个问题对农村学生来说,情境熟悉,容易想象,在学习“圆锥圆台圆柱”一节知识后,解释应该没有问题.如,老农民安装的锄头特别好使,这与安装的角度有关,请调查这个角的度数.
这个熟视无睹的问题激发了农村学子探索的欲望.说实在的,老农民安装锄头时可从来没有考虑过要装多少角度,只是凭使用时的感觉来调整角度,现在要求学生从这些已经存在的事实中,通过数学统计的手段取得结果.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运用与实践,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于海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初探.
[2]洪彩华.重视课堂上的探究、合作、竞争.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212400)]
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主体.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例如,在讲立体几何翻折问题时,课前设置这样一道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找些长方体模型,设长方体ABCD-A1B1C1D1,在长方体表面上画出从 A到C1的最短折线,让学生试着在模型上画画看,也可以用绳子拉一拉,看谁能够最快有准确想出办法把这条线画出来.应该怎样画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划线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费了很多周折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这样他们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教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立体几何中的翻折问题,相信在课下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划线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划线,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将空间图象转化到平面上来.” 这样可以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一些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教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例如,我校每周星期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在高三教学楼的后面飘扬着五星红旗,如何测算旗杆的高度?于是,学生把小组合成了大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学生自我创作.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体会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
例如,农民利用农药喷雾器杀虫时,如果想使喷洒面积大一些,应采用什么办法?你能用数学知识做出解释吗?
这个问题对农村学生来说,情境熟悉,容易想象,在学习“圆锥圆台圆柱”一节知识后,解释应该没有问题.如,老农民安装的锄头特别好使,这与安装的角度有关,请调查这个角的度数.
这个熟视无睹的问题激发了农村学子探索的欲望.说实在的,老农民安装锄头时可从来没有考虑过要装多少角度,只是凭使用时的感觉来调整角度,现在要求学生从这些已经存在的事实中,通过数学统计的手段取得结果.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运用与实践,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于海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初探.
[2]洪彩华.重视课堂上的探究、合作、竞争.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