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荷塘月色》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不如意的时候,不过对待失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人借酒浇愁,有人忍气吞声,有人咒骂社会,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平衡自己,掌控人生。让人生的航船平稳地驶过乱石嶙峋的浅滩,活得优雅。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类人就是代表,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呈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诗意的生活与优雅的态度。
  夜游荷塘的起因是“这几天颇不宁静”,作者的生活有点小不如意,就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寻求一种宽慰、一种解脱,于是就走上了那条荷塘边日日走过的小煤屑路。处在无人的世界,可以发现、找寻回在现实中丢失的自己,暂时做个自由的人。白天,为了生活“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作者就在这样的心境下,发现了一直存在着、但平时没有时间去看、也没有心情去看的月下荷塘的美景。月下荷塘只有明与暗的深深浅浅的变化,没有俗而艳丽的色彩的涂抹;有皎洁的月光与朦胧的水气营造出的梦的幻境,让人沉迷;有清凉的夜风与淡淡的荷香弥散出的宁静的气息,使人忘情。月亮是一位高明的画师,它用月色打底,用夜色作颜料,用荷香与蛙声作点缀,勾画出了山的远影、树的倩影、荷叶与花的风姿。月光调配出的明明暗暗,黑夜烘托出的光与影,和谐极了,美妙极了,它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怪作者失落其中,不愿出来,即使蛙鸣蝉叫把他唤醒,他还要回到六朝的采莲的盛事中。但毕竟现实是总要回来的,你逃避不了,所以作者最终也只有回到家中。生活和现实是很俗气的,但心却不能因之沾染尘灰。就像作者那样,用清风吹拂,用月光擦拭,保持心的纯净、生活的优雅吧。
  历来的教科书都在极力地探求《荷塘月色》的政治背景与意义,希望能挖掘出文本之外的话题来。其实不如把它还原,只把它当作一篇优美的散文,写的只是作者在那时那地的情感流露,因为作者首先是个文人。
  大概因为毛泽东对朱先生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拒领美国“救济粮”的行为给予了“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个评价,所以后人就更多地关注了他作为一名爱国民主战士的身份,而在分析他的作品时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这个烙印。事实上,还原朱先生的生平,人们看到最主要的是他在文学和学术研究上的成就,而对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对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凌,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会有所反应。朱自清先生也确实表现出过不满、愤怒,散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哀韦杰三君》《执政府大屠杀记》就是这样的作品。除此之外,他的散文更多的是对看似平淡的自然、亲情和家庭生活的记录与感悟,典型的如《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给亡妇》《背影》等,实在没有必要上纲上线、自作多情地作些不必要的附会与解读。牵强地去分析当时社会对他写本文的影响,过多地揣摩他心情“不宁静”的原因,那样会消解文章的美感,陷入考据派的枯燥泥潭。你看,在“几天颇不宁静”的搅扰下,在妻儿快要入睡时,推开门,离开家。暂时离开这个让他烦恼、使他不快的现实,去到一个夜间无人的月下荷塘边独自徘徊一番,这是一个常人很正常的举动,哪有什么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东西在其中呢?
  《荷塘月色》是唯美的,它的美是一种自然的美、健康的美、简单的美、纯净的美。没有矫揉造作,没有为文造情,没有虚情假意,没有艳词丽句,有的只是清新自然,简单纯净。像山中的小溪静静地在林中流淌,偶有落叶坠下漾起一圈圈的涟漪。它的美在于它思想的单纯、意境的优美、心态的宁静与语言的清丽流畅,在于它在烦扰的生活状态下,所呈现的一种生活的本真与优雅,这种本真与优雅是任何时代与社会的人都极力追求却很难得到的。
  在这样的夜晚,在你疲惫了繁忙的工作,厌倦了人事的纷争,感觉到生活的百无聊赖之时,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去感受《荷塘月色》所传达的生活的优雅,能够疗治灵魂的创伤,帮助人找回本真的自己。
  这,也许就是人们现在还要读《荷塘月色》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锦瑟中最难解的是中间两联,就是因为难解,所以才有万千的魅力引人入胜。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前句中的“迷”可以理解为迷惑、迷惘、沉迷、迷恋、迷离、迷魂、迷失、迷醉等许多符合诗歌意境的意思,而“晓梦”和“迷蝴蝶”之间既可以是承接关系,又可以是因果关系。故而,光把“迷”解释成“迷惑”就可以感悟为:庄周在早晨做梦,然后被一只梦中的蝴蝶所迷惑(这样强调的是“被迷惑”的过程);也可
期刊
从2007年开始,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考查内容、命题原则与往年有了许多不同之处。其中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考纲明确规定:“《教学大纲》中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即《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子夜》《围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欧也妮·葛朗台》《复活》列入考试范围。”(现为七部,删减《围城》《堂吉诃德》《匹克威克外传》)这一重大变革,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师、家长、学生的
期刊
小时候,母亲对我说:人争一口气!  上学时,孟子对我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如今,社会上多的是歪风邪气,痞气匪气,缺少的是浩然正气,骨气志气。  因此,编辑这一“气篇”,以正视听。  谈正气——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亚圣的话在我们心中久久回荡。那么,什么才是浩然之气呢,怎样的浩然之气才能铸就一个完美的人格呢,我以为,那就是正气。  正气,是为人之根本。  遥望茫茫人世,几千年来,在
期刊
经过小学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的写作训练,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写鉴赏文章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从现阶段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自觉地在以周记的形式写鉴赏文章,且有一定的思考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高中生写鉴赏性、评论性的文章。  从社会教育看,随着电子媒体的空前发展,文学以快餐的形式迅速普及和推广。现在的学生,从小就会背很多古诗词,很多名家散
期刊
英雄,是杰出人物的称号,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追慕英雄,崇拜英雄,是无数人的心灵所往。英雄多以他们过人的才能和卓越的成就,华丽、高大地定格在世人心中。当英雄末路,泪撒乌江,就格外让人扼腕叹息。  项羽无愧“英雄”的称号,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的代表人物。从家庭背景看,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战功赫赫,项羽出身贵族;从个人魅力而言,他力能扛鼎,不怒自威,人神皆惧;从为人品质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正逐渐被认可、推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走向形式主义。最明显的就是时下公开课上虚假的小组学习现象。时下好多公开课,不管有没有必要,都是“小组内讨论讨论”。学生似乎真的解放了手脚,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而教师要么升为“导演”,要么沦为“看客”。这种情况下的小组学习,学生是被动的、应景式的,实际已经背离了小组学习的要义。  什么导致了这种形式主义、虚假
期刊
文学作品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文字自身所具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之产生与作者类似的情感体验。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在脑海中浮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分析艺术形象。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想象在中学生的阅读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利用想象来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期刊
在新课标推行的早期,语文界就有很多关于传统教学的探讨。其中有些偏激者把传统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批判得一无是处,比如,“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功利性”等。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抹杀学生的想象力,破坏语文语言的大美,培养考试机器,大有把语文传统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彻底摒弃的姿态。当然也有教育家看到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本,他们主张辩证地看待延续了几千年的语文教学,不能一棍子打死。  笔者对新课标中传统教
期刊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命根子,而作业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职责。通过做作业来巩固学习的知识,探索学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故作业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而恰当、合理的作业设计也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提供高质优质的作业和试题是每位老师的必备本领。那么,该如何进行作业设计,笔者做了以下的探讨。  一、突破“以课文为中心”,改为“全方位多角度”地设计作业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最基本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基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武汉演讲,走上讲台,他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听众全愣了,这是要干什么?只见陶先生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使劲按住公鸡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只见先生掰开鸡嘴,把米硬往鸡嘴里塞,大公鸡拼力挣扎,就是不吃。这时,陶先生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到桌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扑棱扑棱翅膀,自己就吃起米来了。于是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