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张力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武汉演讲,走上讲台,他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听众全愣了,这是要干什么?只见陶先生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使劲按住公鸡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只见先生掰开鸡嘴,把米硬往鸡嘴里塞,大公鸡拼力挣扎,就是不吃。这时,陶先生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到桌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扑棱扑棱翅膀,自己就吃起米来了。于是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学跟喂鸡一样,老师强迫学生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愿学的,即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统统还给你的。但是,换一种方式,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就会好得多。”陶先生用喂鸡说明的道理,不就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吗。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课堂充满生命张力,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外界事物需要与否和需要的强烈程度,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和兴趣的浓厚程度。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学习起来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张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架起心灵之桥
  在沐浴新课程改革春风的今天,语文课堂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语文课堂,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真实鲜活的生活。因而教师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兴奋,一起激动。老师要尊重学生,转变“权威”的角色,师生双方应该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和生命的交流,使课堂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绪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就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一堂语文课,从开始到结束,呈现出的都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民主的交流、自由的讨论。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质疑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而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共同创造,要真正让学生享受自由而快乐的学习,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问,自由地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与教材、与老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不人云亦云。如,在学习鲁迅的经典作品《祝福》时,有关祥林嫂之死的理解,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些人与祥林嫂的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经过广泛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以及鲁镇各色人等都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他们合力害死了祥林嫂。这时,一个女学生站起来发言,语惊四座。她说: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祥林嫂是自己把自己害死了。她面对婆婆的逼嫁,竟然以死抗争来捍卫自己所谓的“贞节”,她把自己所受的种种压迫竟然归结于自己的“真傻”,更可笑的是她居然相信柳妈“捐门槛”的迷信说法,至死不悟。一番高论博得了师生的共同赞扬,赞扬之余,教师趁机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了许寿裳先生的一段精辟论述:“《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妇女的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吞噬,而且更为可悲的是祥林嫂自己也不自觉地加入到残害自己的人群之中,至死不悟。这种富有创造性的答案,让全体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 赏识表扬,肯定信任,迸发智慧的火花
  有人说,人们不见得喜欢大家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自己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别人的真诚褒扬和欣赏,会使生活阳光明媚,温馨浪漫。在课堂上,不时对学生赏识表扬,给予肯定和信任,学生一旦有了自信,就会敢想敢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常双手同时竖起大拇指夸赞学生,要经常主动地跟学生握手、击掌,赞赏鼓励的话语要不绝于耳。师生彼此欣赏,就自然会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写作教学中,明确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论的机会。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一些尝试,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融进写作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作文,大部分学生除了畏难情绪,根本无兴趣可谈。怎样让沉闷的作文课堂生动起来?怎样让沉默的学生在作文课堂活动起来?在一次命题作文《美好的相遇》的课堂
期刊
锦瑟中最难解的是中间两联,就是因为难解,所以才有万千的魅力引人入胜。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前句中的“迷”可以理解为迷惑、迷惘、沉迷、迷恋、迷离、迷魂、迷失、迷醉等许多符合诗歌意境的意思,而“晓梦”和“迷蝴蝶”之间既可以是承接关系,又可以是因果关系。故而,光把“迷”解释成“迷惑”就可以感悟为:庄周在早晨做梦,然后被一只梦中的蝴蝶所迷惑(这样强调的是“被迷惑”的过程);也可
期刊
从2007年开始,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考查内容、命题原则与往年有了许多不同之处。其中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考纲明确规定:“《教学大纲》中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即《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子夜》《围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欧也妮·葛朗台》《复活》列入考试范围。”(现为七部,删减《围城》《堂吉诃德》《匹克威克外传》)这一重大变革,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师、家长、学生的
期刊
小时候,母亲对我说:人争一口气!  上学时,孟子对我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如今,社会上多的是歪风邪气,痞气匪气,缺少的是浩然正气,骨气志气。  因此,编辑这一“气篇”,以正视听。  谈正气——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亚圣的话在我们心中久久回荡。那么,什么才是浩然之气呢,怎样的浩然之气才能铸就一个完美的人格呢,我以为,那就是正气。  正气,是为人之根本。  遥望茫茫人世,几千年来,在
期刊
经过小学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的写作训练,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写鉴赏文章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从现阶段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自觉地在以周记的形式写鉴赏文章,且有一定的思考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高中生写鉴赏性、评论性的文章。  从社会教育看,随着电子媒体的空前发展,文学以快餐的形式迅速普及和推广。现在的学生,从小就会背很多古诗词,很多名家散
期刊
英雄,是杰出人物的称号,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追慕英雄,崇拜英雄,是无数人的心灵所往。英雄多以他们过人的才能和卓越的成就,华丽、高大地定格在世人心中。当英雄末路,泪撒乌江,就格外让人扼腕叹息。  项羽无愧“英雄”的称号,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的代表人物。从家庭背景看,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战功赫赫,项羽出身贵族;从个人魅力而言,他力能扛鼎,不怒自威,人神皆惧;从为人品质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正逐渐被认可、推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走向形式主义。最明显的就是时下公开课上虚假的小组学习现象。时下好多公开课,不管有没有必要,都是“小组内讨论讨论”。学生似乎真的解放了手脚,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而教师要么升为“导演”,要么沦为“看客”。这种情况下的小组学习,学生是被动的、应景式的,实际已经背离了小组学习的要义。  什么导致了这种形式主义、虚假
期刊
文学作品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文字自身所具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之产生与作者类似的情感体验。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在脑海中浮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分析艺术形象。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想象在中学生的阅读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利用想象来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期刊
在新课标推行的早期,语文界就有很多关于传统教学的探讨。其中有些偏激者把传统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批判得一无是处,比如,“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功利性”等。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抹杀学生的想象力,破坏语文语言的大美,培养考试机器,大有把语文传统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彻底摒弃的姿态。当然也有教育家看到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本,他们主张辩证地看待延续了几千年的语文教学,不能一棍子打死。  笔者对新课标中传统教
期刊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命根子,而作业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职责。通过做作业来巩固学习的知识,探索学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故作业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而恰当、合理的作业设计也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提供高质优质的作业和试题是每位老师的必备本领。那么,该如何进行作业设计,笔者做了以下的探讨。  一、突破“以课文为中心”,改为“全方位多角度”地设计作业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最基本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