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点滴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c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正逐渐被认可、推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走向形式主义。最明显的就是时下公开课上虚假的小组学习现象。时下好多公开课,不管有没有必要,都是“小组内讨论讨论”。学生似乎真的解放了手脚,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而教师要么升为“导演”,要么沦为“看客”。这种情况下的小组学习,学生是被动的、应景式的,实际已经背离了小组学习的要义。
  什么导致了这种形式主义、虚假小组学习的现象呢?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老师,二是学生。
  从教师方面来说,有以下两点:
  1.教师预设不足,主要表现在合作内容不当。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脱离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遇到问题,不管是不是时机,不管是易还是难,不管是不是教学重难点,一声令下,全体行动,非要合作不可,一定讨论才行。在语文课堂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太简单、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用来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用来伪装新课程的道具。
  2.教师调控不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给学生留下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开始之后, 有的合作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并没有得出结论就被“叫停”,合作被迫成了形式。
  从学生方面来说,有以下两点:
  1.搭组不合理。许多老师在合作前不大注意分组人员的确定,往往图简便,按座位次序前后排组合。有的小组成员成绩都较差,个性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同组的同学合作,小组合作的效益几乎为零;有的小组里“优生”拥有绝对的权威,包揽“演讲”与“答题”的大权;有的小组养成了懒汉思想,依赖心理较重,合作时不思考,不倾听,不交流。
  2.规则不明确。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分工不明确,规则不确定,谁组织,谁记录,谁发言,规定不明确,就难免出现一锅乱粥的局面。
  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
  1.“小组学习”组织过程中,老师要激发动机、兴趣,也就是常说的语文教师要做一个“唤醒者”。 首先,通过教师的教学唤醒、激活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学得愉快,学得投入,学得高效。其次,教师应该精心预设合作内容,一旦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就要对合作的内容精心准备,对文本、学情有清楚的了解。再次,要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除了班级文化的构建外,还需要老师观念的根本变革,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完成教师预先的设计”为本。有好多老师觉得自己辛辛苦苦背出来的课,不讲出来太遗憾,放给学生不放心,这其实是一个正确处理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问题。
  2.合作,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班级授课制中实施小组学习,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程度、性格特点的基础上组建小组。还需要班级合作文化的构建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只有合作成为一种“制度”和“自觉”,才能使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由被动应景走向自主、合作、探究。让小组学习成为课堂的常态,每个小组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学习任务下达后组员和组长该干什么,各尽其责。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教学就会逐渐地走向“自由王国”。这样,小组学习活动由“人治”走向“法治”。只有习惯养成,合作才会是真的合作,而不再是“花架子”。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核心,在这一理念下会衍生出好多的教学行为。不论何种教学变革,其终极目的应是创新、高效与生命活力。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语文教学应是有效、高效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自己的教学之路。
其他文献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寇的铁蹄践踏了神州大地,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深渊之中。北平、天津告急!中国最著名的三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战火中惨遭摧残,为保存文化力量,三校合迁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始上课。不到两个月,南京又陷入敌手。武汉告急,长沙震动!面对华北沦陷、中原动荡、三吴烽火、九夏蜩
期刊
正如法国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所说:“不去考察作家而要判断他的作品,是很困难的。我愿意说:‘有其树,必有其果。’”作家往往将对生活的观察或人生经验付诸笔端,汇集成文字。尤其是那些苦痛的、令人记忆深刻的过往或思考,更容易被作家采撷下来,有的直接记录下来,有的很隐晦地藏匿于自己所描画的人物、情节里。结合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发展路程,品读《铸剑》,不难看出作品中的隐性作者。《铸剑》虽为故事新编,但
期刊
2004年,我参加教学工作刚刚两年,担任高二四班、十七班的语文课。  开学不到两个月,已写过三次作文,其中出现一篇“上乘之作”。评讲课上,我稍加修改就很满意地把作文在全班念了,但教室始终乱哄哄的,安静不下来,更远远没有达到范文应有的引人注目、令人肃然起敬的效果。我心觉不妙,莫非剽窃之作?果然,一位“大胆”的学生不顾其他学生的劝阻,将一本《小小说选刊》摊在了我的讲桌上:相同的题目,相同的情节,甚至语
期刊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类题型包括:内容概括题、传主主要事迹和成功原因归纳整合题、探究题等。分值分别是5分、6分、6分、8分,共计25分。这个阅读题从分值上看,在整个试卷所占的比重可以说相当的大。那么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老师学生都必须正视它,并要想办法解决困难,答出水平,考出成绩。  一、内容概括题  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本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  解决要领:内容形式重诠释,特色作用善判断,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写作教学中,明确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论的机会。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一些尝试,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融进写作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作文,大部分学生除了畏难情绪,根本无兴趣可谈。怎样让沉闷的作文课堂生动起来?怎样让沉默的学生在作文课堂活动起来?在一次命题作文《美好的相遇》的课堂
期刊
锦瑟中最难解的是中间两联,就是因为难解,所以才有万千的魅力引人入胜。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前句中的“迷”可以理解为迷惑、迷惘、沉迷、迷恋、迷离、迷魂、迷失、迷醉等许多符合诗歌意境的意思,而“晓梦”和“迷蝴蝶”之间既可以是承接关系,又可以是因果关系。故而,光把“迷”解释成“迷惑”就可以感悟为:庄周在早晨做梦,然后被一只梦中的蝴蝶所迷惑(这样强调的是“被迷惑”的过程);也可
期刊
从2007年开始,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考查内容、命题原则与往年有了许多不同之处。其中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考纲明确规定:“《教学大纲》中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即《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子夜》《围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欧也妮·葛朗台》《复活》列入考试范围。”(现为七部,删减《围城》《堂吉诃德》《匹克威克外传》)这一重大变革,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师、家长、学生的
期刊
小时候,母亲对我说:人争一口气!  上学时,孟子对我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如今,社会上多的是歪风邪气,痞气匪气,缺少的是浩然正气,骨气志气。  因此,编辑这一“气篇”,以正视听。  谈正气——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亚圣的话在我们心中久久回荡。那么,什么才是浩然之气呢,怎样的浩然之气才能铸就一个完美的人格呢,我以为,那就是正气。  正气,是为人之根本。  遥望茫茫人世,几千年来,在
期刊
经过小学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的写作训练,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写鉴赏文章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从现阶段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自觉地在以周记的形式写鉴赏文章,且有一定的思考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高中生写鉴赏性、评论性的文章。  从社会教育看,随着电子媒体的空前发展,文学以快餐的形式迅速普及和推广。现在的学生,从小就会背很多古诗词,很多名家散
期刊
英雄,是杰出人物的称号,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追慕英雄,崇拜英雄,是无数人的心灵所往。英雄多以他们过人的才能和卓越的成就,华丽、高大地定格在世人心中。当英雄末路,泪撒乌江,就格外让人扼腕叹息。  项羽无愧“英雄”的称号,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的代表人物。从家庭背景看,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战功赫赫,项羽出身贵族;从个人魅力而言,他力能扛鼎,不怒自威,人神皆惧;从为人品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