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开展的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有两位教师都执教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课,例题是这样的:“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说:‘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3/5。’小明说:‘我已经看了这本书的4/9。’谁看的页数多?”请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题,想想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我们做什么?
生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我们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你会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生2:可以把它们化成小数再比较。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迟疑)
师(引导):观察这两个分数的分母,如果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你会比较吗?
生3:可以先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
师:那就自己做吧。
……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题,想想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我们做什么?
生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我们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是呀,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你会用哪些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自己先思考,思考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哪些小组想的方法多,待会儿请你向全班同学介绍。(全班交流汇报)
生2: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生3:可以画图比较。
生4:可以先把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
生5:像通分一样,可以把它们的分子化成相同的数再比较。
生6:可以看哪个分数更接近“1”。
生7:可以找一个中间数1/2,先与1/2比较。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竟然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
师:同学们想的这么多方法都能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平时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比较,不过,一般我们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下面,就让我们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
思考:
剖析以上两个教学片断,为何片断一中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答案显得有些单一?原因在于教师。教学中,教师不放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给予了过度的“牵引”,这样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路 “狭窄”,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就不可能灵活多样了。而片断二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交流汇报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从不同的角度想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为什么大相径庭?这足以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深思。因此,教师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该“放手”时就“放手”
课堂上,是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教材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还是关注学生的价值发展?答案不言而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牵”得太多,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深刻而灵活。教师只有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研究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学得有效,否则学生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片断一中,教师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这样的教学何谈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片断二中,教师的“放”,放出了精彩纷呈,学生的思维状态达到了理想的境界,相信这样的教学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理念与行为要实现零距离突破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树立了全新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否真正转变了角色?是否诚心诚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否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显然,理念与行为还有一定距离。在教学中,理念务必要落到实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不能急于限制甚至同化学生的观点,而应在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中,顺着学生的想法进行有效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开掘学生的智慧潜能,真正使他们有所发展。
(责编蓝天)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题,想想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我们做什么?
生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我们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你会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生2:可以把它们化成小数再比较。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迟疑)
师(引导):观察这两个分数的分母,如果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你会比较吗?
生3:可以先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
师:那就自己做吧。
……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题,想想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我们做什么?
生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我们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是呀,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你会用哪些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自己先思考,思考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哪些小组想的方法多,待会儿请你向全班同学介绍。(全班交流汇报)
生2: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生3:可以画图比较。
生4:可以先把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
生5:像通分一样,可以把它们的分子化成相同的数再比较。
生6:可以看哪个分数更接近“1”。
生7:可以找一个中间数1/2,先与1/2比较。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竟然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
师:同学们想的这么多方法都能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平时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比较,不过,一般我们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下面,就让我们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
思考:
剖析以上两个教学片断,为何片断一中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答案显得有些单一?原因在于教师。教学中,教师不放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给予了过度的“牵引”,这样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路 “狭窄”,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就不可能灵活多样了。而片断二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交流汇报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从不同的角度想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为什么大相径庭?这足以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深思。因此,教师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该“放手”时就“放手”
课堂上,是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教材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还是关注学生的价值发展?答案不言而喻。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牵”得太多,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深刻而灵活。教师只有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研究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学得有效,否则学生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片断一中,教师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这样的教学何谈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片断二中,教师的“放”,放出了精彩纷呈,学生的思维状态达到了理想的境界,相信这样的教学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理念与行为要实现零距离突破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树立了全新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否真正转变了角色?是否诚心诚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否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显然,理念与行为还有一定距离。在教学中,理念务必要落到实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不能急于限制甚至同化学生的观点,而应在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中,顺着学生的想法进行有效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开掘学生的智慧潜能,真正使他们有所发展。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