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众生为亲 行智悲之愿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b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医药文化馆里的藏医名家事迹陈列。 曾涛 摄

  1. 在西藏,成规模,具水准的寺庙藏医院并不多见,扎什伦布寺藏医院是其中办得非常特别的一家,得到历世班禅大师的亲自关照和提携。
  2. 扎什伦布寺藏医院上接文脉,下扎民间,继承了藏医药传统特色特别是藏药加持仪式,所有的药品均经过特殊加持,包含着心理疗法、暗示疗法等现代医学和心理学、伦理学的内涵。同时,遵守行业规范,以确保药品质量为生命线,立起一道质量保障防护堤。
  3. 扎什伦布寺藏医院的医生和药师,按照整体观念、辩证思维,以藏医治疗为主,同时结合中医和西医,悬壶济世、普度众生,为病患者打造出一把打开健康之门的金钥匙。
  “你看这全是宝石,青金石、猫睛石、寒水石,还有野生动物药材,当然现在是用人工替代品。这些是手术器材,这是用于拔牙的器具……所以这些都是祖先的智慧创造。”现在主要负责对外接待工作的扎什伦布寺吉纳常松德林藏医院副院长次桑一边指着藏医药文化馆里的陈列,一边介绍每一件展品的来龙去脉。
  在医院的小院里,我们看到整洁的院内铺就了绿茵茵的草坪和石子曲径,嫩柳婀娜,五彩缤纷的鲜花争奇斗艳,一派恬静、安宁的气氛。门诊室、输液室、透视室和取药窗口等处,排着一队队的农牧民、僧人患者等待就诊、治疗和取药,秩序井然。
藏医药中各具特色的科室各负其责。 曾涛 摄
當地群众在扎什伦布寺藏医院内就诊。 曾涛 摄

以众生为亲行智悲之愿


  历史上在日喀则曾经以官方的名义创建的藏医学校有一所,是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在日喀则宗堡内设立的“常松德林”(集仙苑)藏医学校,但不久后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学校被迫解散,之后也没有得到恢复。
  扎什伦布寺吉吉纳嘎藏医院是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时期创建的寺院内部的藏医学校。当时,日喀则地区的拉孜县芒普乡有处温泉,叫作“芒普温泉”,海拔4800米,很多人翻山越岭千里迢迢来此沐浴,利用天然的温泉浴疗疾病。当地人称之为“神圣之水”,1902年,九世班禅来到拉孜芒普温泉治疗,得知当地有位很有名的藏医老专家,不仅精通藏医而且在天文历算方面造诣很深,就请他当自己的保健医生。
五世达赖赠送给扎寺的医药唐卡,一面是经络图,另一面是血管图。 曾涛 摄

  后来这位医生培养的诸多弟子中的噶钦达瓦在扎什伦布寺旁边的叫吉吉纳嘎的地方创建“吉吉纳嘎利众藏医传习洲”,从寺院内部招收学员,先后培养了4批学生,为扎什伦布寺传承藏医药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1954年,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从隶属于扎什伦布寺的“拉章”(活佛居室)和庄园招来聪慧的僧俗学徒,将藏医院扩建并更名为“扎什伦布寺吉纳藏医传习医者之洲”藏医学校, 并请噶钦达瓦(即班禅大师身边的首席医师“拉曼”)的学生噶钦罗布、边巴等教授《四部医典》及其相关的医学知识。
  1982年,扎什伦布寺藏医院再一次恢复,十世班禅大师亲自负责扩建工程,他指示:“医院要给农牧民群众看病,医生对群众要有菩萨心肠。佛祖慈悲为怀,我们僧人医生更要治病救人、利乐众生。寺庙里的病弱僧人必须能很快得到治疗,医生要经常巡诊、出诊,做到无病防病、有病及时救治。”
藏医药展览馆内景。 曾涛 摄
藏经阁。 曾涛 摄
药师佛殿匾额。 索穷 摄

  十一世班禅大师确吉杰布多年来为扎什伦布寺藏医院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支持。基本每年回抵日喀则之后,他都会来扎什伦布寺吉纳常松堆林藏医院视察,十一世班禅大师还为藏医院添置过医疗仪器,并对藏医院的僧人们说:“我们必须要完成十世班禅大师的愿望。”他还嘱咐扎寺管委会一定要重视藏医院的进展情况,告诉他们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十一世班禅大师的母亲桑吉卓玛还邀请到内地中医黄亚林的医疗团队来到藏医院,为前来就诊的群众实行免费治疗。

古老的“门珠”仪式

  在药库里,边巴顿珠医生一边翻动着药品一边说起制药工作中的甘苦:“这个是余甘子,这个是龙胆花,原材料进来后要先做拣选,有的是根入药,有的是茎入药,有的是叶子入药,有的是果实入药,摘除废弃部分后,剩下的就很少了……”
  不但如此,送来的原材料中的杂质,都要靠他们的“火眼金睛”一一挑拣出来。边巴顿珠说,他们要像给自己做饭一样用心,为病人制药,要给他们最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靠的,是他們细致入微的工作和强烈的慈悲心、责任感。经过他们拣选,真正能留下来的药材仅仅十之二三而已,但是药材质量得到了保证,他们心里也特别踏实。
传统制药工具。 曾涛 摄

  传统上,藏医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般疗法归纳为四个大类:“食、行、药、外治”。“食”即饮食,指符合健康及治病要求的食物选择;“行”指行为起居,包括身、语、意三业门做的一切活动,涉及住处、环境、衣着及行止的一切准则;“药”即药物治疗,主要指内服的各种药物,其剂型包括汤剂、散剂、丸剂、药露等;“外治”包括器械治疗、油涂、按摩、针灸、放血、药浴等方法。
  藏医院治病讲究运用整体、辨证等思想,形成疾病治疗法则,根据各个疾病的具体情况,采取与之有益的治疗。藏医将因地制宜、各尽所能的治则,称为“牛负羊驮法”,即如犏牛、绵羊各自负责自己的货物与负担,不同疾病用不同方法来治疗,不同药物治疗不同疾病。任何疾病都要从患者体内的七精华、三秽物等物质的盛衰,患者所处地区潮湿与干燥,冬夏等寒热疾病发病的时令,所发疾病是单一型还是混合型,患者是老、少或壮年等不同年龄阶段,患者是隆病等何种病易发的素质,疾病所发生的部位,消化力强弱等胃火强衰情况,所用药方功能的大小,饮食和起居是否习惯等十方面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具体施治。
  现如今,扎什伦布寺藏医院以藏医治疗为主,同时结合中医和西医。目前医院设有综合门诊部、药浴部、诊疗室等,有医务人员三十余名,其中包括有中级职称的藏医四位、西医一位。
  医院借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等公立医院的做法,内设藏医药文化馆,收集整理珍贵古籍文献和医疗器械;建立藏医博物馆,不仅保护和传承了优秀藏医药传统文化,也为大众了解藏医文化、推广发扬藏医起着重要作用。
  现如今的扎什伦布寺藏医院,规模逐渐扩大,人才配备日趋完善,医疗设备得到更新,医院实现快速发展。藏医院每天能接诊300余病人,接诊能力大大提高,真正地实现了为当地百姓和僧人健康服务的功能。
其他文献
7月21日,西藏自治区首届藏文古籍修复培训暨西藏自治区藏文古籍修复中心揭牌仪式在拉萨举行。  西藏自治区作为国内藏文古籍藏量最大的省份,藏有卷帙浩繁的藏文古籍,这些古籍是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介绍,2008年,西藏正式启动古籍保护工作,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西藏自治区
扎什伦布寺建筑群。 曾涛 摄扎什伦布寺正门。 曾涛 摄扎什伦布寺建筑群。 曾涛 摄  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郊尼色山麓,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庙宇佛殿疏密均衡,和谐对称,与尼色山融为一体,远处眺望,金碧辉煌,雄伟壮丽。  清朝驻藏大臣和琳曾写诗赞美扎什伦布寺:﹁塔铃风动韵东丁,一派生机静空生。山吐湿云痴作雨,水吞活石怒为声。﹂意思是说,扎什伦布寺殿塔上的铃在风中作响,铃声悦耳动听,从寺中
白纳村仅有的两个牧业组之一的11组,当地人称这里为“次布” 图/春江  关于“白纳”二字的含义似乎很难一言详尽,在几名白纳村人反复讨论及补充之下,终于被概述为:生态环境极好的圣地。  白纳村,坐落于拉萨东头的南岸深处,是达孜区最大的行政村,穿过达孜城区不久再右拐数公里就能到达。这是我近年来的第二次探访,所以并不陌生。3月的高原干燥而清冷,沿途的农田土坷垃里正冒出浅浅的青稞、小麦苗子,增添了几分早春
深入了解青藏高原,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这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对青藏高原实施了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简称“第一次青藏科考”。由于自然条件过于恶劣并受科考条件所限,“第一次青藏科考”对可可西里的考察在1989—1990年方才启动。在1989年预考察的基础上,1990年5月21日-8月23日,由34个单位共68人组成的科考队,19台车对可可西里开展了涵盖20多个专业的综合科学考察。
古老的直贡梯寺有过辉煌的历史 图/闫晗  3月,拉萨河谷里的杨树一丛丛、一片片挺立在苍凉的大地之上,为干涸的河床镶嵌斑驳的花纹。早春的高原激荡着生命的力量,干柴都能开出花来,干燥温暖的春风吹过茸茸柳花穿过拉萨的街头,昭示着春天的到来。  拉萨开年以来降水不多,谁想到14日出喜马拉雅·拉萨酒店大堂,就见雪窸窸窣窣落下。同事扎巴帮我把行李放上了车,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墨竹工卡县,去寻访拉萨河支流雪绒藏布
在遥远的地质年代里,有两块古陆地曾远隔上万里重洋,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印度所在的板块脱离了远在南极附近的母体,向北漂移而来。与欧亚大陆相撞之际,便是古大洋消失之时,而连接的一线,发育了雅鲁藏布江。直到今天,印度板块仍在向北推进,作为最前锋的大峡谷地区,将南来陆地深深楔入欧亚板块之中,在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中,河流持续深切,形成举世无双的大峡谷。与此遥相对应的是,喜马拉
“不辱使命、不留遗憾、不负韶华”——这是高彦武给援藏任期自己提的要求。他解释:“别浪费三年光阴,别忘记自己援藏的初心。”  采访援藏干部高彦武,是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楼三楼的一个普通房间。办公桌上,落了不少灰尘。  他曾经是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如今借出差的机会回到这里。2019年7月,他作为第九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离开了石家庄,来到了西藏阿里地区。  西藏,这片神圣而又陌生的土地,对之前的高彦武
作为时尚的领军人物,许多明星钟情于西藏,其中的原因多样,  有“走出都市”的意味,有“寻找净土”或者“重返内心”的方向,  有的来寻找信仰。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来接触西藏,撰写自己的西藏字典。陈坤“行走的力量”:“旨在号召人们通过最本能的行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获取正面的内心能量,并将正能量传播给他人。”  据说在全国许多地区都陷入一片雾霾的日子里,人们对西藏的热情就会升温。拥挤的地铁上,写字楼里,微
鲁朗,被称为“让人不想家的地方”,是“318景观大道”最美的路段之一,这里树满青山、河流纵横,有规模巨大终年碧绿苍翠的原始森林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这里也是藏东南生物多样性保持最好的地方之一。  这里向来是专家学者们心中的“生物基因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滋润着这里的森林和草场,养育了特有的植物、昆虫、鸟兽。但这些还并非全部,在树下还有茂密灌丛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这微观奇妙的世界,是鲁朗另一番魅力所在
离别嘉黎回家里,未到家里想嘉黎;  战士家里在哪里?且把嘉黎当家里。  这是1985年我在那曲地区文化局工作时编辑藏北第一本文学杂志《雪莲》时,原嘉黎县人民武装部贾宽河科长回老家陕西休假路上投寄的一份诗稿,经我修改成这四句,发表在创刊号上。后来,不少在嘉黎县工作过的同志都流传着这几句顺口溜,表达了我们对嘉黎县的深厚情感。  我是1976年10月分配到嘉黎县工作的,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当时的嘉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