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彦武:“总要在阿里留下点啥”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辱使命、不留遗憾、不负韶华”——这是高彦武给援藏任期自己提的要求。他解释:“别浪费三年光阴,别忘记自己援藏的初心。”

  采访援藏干部高彦武,是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楼三楼的一个普通房间。办公桌上,落了不少灰尘。
  他曾经是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如今借出差的机会回到这里。2019年7月,他作为第九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离开了石家庄,来到了西藏阿里地区。
  西藏,这片神圣而又陌生的土地,对之前的高彦武来说,只存在于从网络上得到的模糊认识里。再后来,存在于同事田鹏的介绍里。
  田鹏是高彦武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同事——第八批援藏干部。“田鹏是我去援藏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我们俩在办公室是面对面。”
  接过同事的援藏接力棒,高彦武来到了阿里地区。阿里地区是河北省支援西藏建设的对口地区,也是援藏干部公认的最苦的地区之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
  留下一份好答卷
  到了阿里之后,高彦武首先要适应的,是饮食习惯;想出去改善下伙食吧,却发现一盘西红柿炒鸡蛋都要40块钱。
  离家千里之外的高彦武,终于尝到了援藏生活的“苦”。
  苦不苦,身体最诚实。到阿里地区任职半年时间里,高彦武因为对接两地工作,频繁在阿里和石家庄之间往返,他的身体几乎没有“消停”过。体检报告显示,他的视力从0.8、0.5下降到了0.5、0.2,尿酸也高了不少,还有心脏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
  这个农村出身的河北汉子,在援藏之前,都没有听过这么“专业”的医学名词。
  问及初到阿里地区的感受,高彦武如此总结“眼睛的天堂,身体的地狱。”
  的确如此,到了阿里地区后,掉头发和睡不好成了他的烦心事:“这应该是所有援藏干部的‘痛’。”
  掉头发,不仅因为海拔高,还因为责任重、压力大。
  高彦武现在的职务是西藏阿里地区旅游发展局副局长。虽然在文旅系统工作了十余年,但从燕赵大地到藏西秘境,高彦武所面临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工作环境。
  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错,古格王朝遗址、象雄王国文明……跑遍了阿里地区的7个县,高彦武终于真正领略到了“藏西秘境、天上阿里”的魅力。
  然而,高彦武深深地明白,自己不是游客。壮美风光和灿烂文化背后,是阿里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够先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游客体验不够良好等系列问题。
  这些,都是摆在高彦武面前的难题,也是他心里最重的那座山。
  有人说,在阿里地区援藏,躺着也是做奉献。在42岁的高彦武看来,援藏的机会极其宝贵,不能虚度,总要在西藏干出点名堂,“在阿里留下点啥”。
  留下点啥?高彦武要留下一份好答卷。
  ——把阿里地区推出去。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设展厅、组织京津冀旅游推介会,阿里地区越来越主动、开放,关注度、知名度有明显提升。
  ——把涉旅企业请进来。组织企业实地考察、设置游客招徕奖励、提供免费办公用房,一系列优惠友好政策,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到阿里地区投资、发展。

  ——以旅游产业推动扶贫工作。在河北省援藏干部的协调下,河北省旅游职业学院对接阿里地区职校,帮助一批藏族同胞学习掌握酒店服务、讲解介绍、向导带队等技能,开辟了多条就业的好路子。
  开弓没有回头箭
  高彦武评价自己,这些算不上一份合格答卷,“工作才开了个头”。
  开弓没有回头箭。报名援藏时,高彦武信心满满“一个男的,还怕高原?!”一年过去,高彦武吃了不少苦头。
  阿里地广人稀,高彦武和同事为了开发新的景点驱车考察调研,动辄几百公里。很多地方压根儿就没有路,一路颠得屁股生疼,满身上下都是尘土。
  今年4月,高彦武去霞义沟考察,一趟走下来,脸上晒掉了一层皮。
  到西藏后的高彦武黑了不少,颜值也下降了,但他的朋友圈却变得十分惊艳——他把阿里地区的风土人情、如画美景用照片、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分享给认识的每一个人:“从我做起,当好阿里旅游的宣传员。”
  “凝视阿里的美,心里越發敬畏。”阿里地区是最后一片净土。
  在高彦武的心底,还有一条红线,那就是生态保护。他明白,阿里地区的美需要守护。为此,高彦武的工作必须细之又细,每次做规划,都要和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反复论证。
  “待的时间久了,对阿里更有感情了。”疫情期间,很多人的假期被迫延长。高彦武和他的援藏同事们,逆行出发,在2月初就赶回了藏区。这个假,高彦武休得不踏实:休息时间越长,工作耽误得越多。
  疫情让旅游行业大受影响,高彦武的心里有些着急,好在各方资源联络,仍在有条不紊推进中。
  “不辱使命、不留遗憾、不负韶华”——这是高彦武给援藏任期的自己提的要求。他解释:“别浪费3年光阴,别忘记自己援藏的初心。”
其他文献
一幅画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是让一个孩子能够停下来安静地欣赏,我想这幅画必然是成功的,而画家李光林做到了。  2020年5月10日,《爱慈敬喜——李光林西藏题材油画展》在西藏牦牛博物馆开展,一个孩子专注地看着一张孩子面孔的画作,整个场馆瞬间陷入一种巨大的安静之中。那一刻,我忽然有一丝懂得:一幅画真正的意义,大概就是这种让人安静下来思考的力量,无声而巨大。  初遇藏地,学会懂得  1986年10月,
电影《转山》体现了两个根本性的词汇:转山及朝圣。无论是围绕神山的转山活动,还是嗑着长头前往拉萨朝圣的行为,无不体现着藏族百姓生活及信仰、宗教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今年转察雅仁达乡爱邦卡神山,明年转察雅县香堆镇的阿鸟落落神山,后年转德钦县卡瓦格博神山,到了马年转阿里的冈仁波齐,到了猴年转山南的扎日神山,这样世界就转动起来了。”察雅县角克寺活佛丹增如是云。  若自驾车从川藏线、滇藏线或青藏线进拉萨,
“门隅”,位于我国西藏山南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少数民族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古代藏语中,门隅被赞美为“别隅吉莫炯”,意为“隐秘乐土”或者“隐秘乐园”,早在松赞干布时代就置于吐蕃王朝统治之下。广大门隅地区本是我们无可争议的可爱家乡,但1947年刚获得民族独立后的印度新统治者,从1951年以后,派出军队强行驱赶西藏噶厦政府在当地的行政官员,逐步蚕食、抢占“门隅”及察隅、
查拉路甫石窟寺开凿于松赞干布时期,是早到西藏吐蕃王朝早期的石窟,有“吐蕃第一窟”之美誉。窟内古老的石刻造像,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不仅为西藏众多的摩崖造像、泥塑像、壁画、唐卡等提供了断代依据,而且极大丰富了我国石窟艺术,是全面认识我国石窟艺术面貌的重要材料。    在拉萨河不宽的冲击平原上,突兀的红山和药王山格外醒目,两山原本相连,后因修建市区公路而中断,形成对峙、呼应之势。“长”着布达拉宫
7月21日,西藏自治区首届藏文古籍修复培训暨西藏自治区藏文古籍修复中心揭牌仪式在拉萨举行。  西藏自治区作为国内藏文古籍藏量最大的省份,藏有卷帙浩繁的藏文古籍,这些古籍是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介绍,2008年,西藏正式启动古籍保护工作,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西藏自治区
扎什伦布寺建筑群。 曾涛 摄扎什伦布寺正门。 曾涛 摄扎什伦布寺建筑群。 曾涛 摄  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郊尼色山麓,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庙宇佛殿疏密均衡,和谐对称,与尼色山融为一体,远处眺望,金碧辉煌,雄伟壮丽。  清朝驻藏大臣和琳曾写诗赞美扎什伦布寺:﹁塔铃风动韵东丁,一派生机静空生。山吐湿云痴作雨,水吞活石怒为声。﹂意思是说,扎什伦布寺殿塔上的铃在风中作响,铃声悦耳动听,从寺中
白纳村仅有的两个牧业组之一的11组,当地人称这里为“次布” 图/春江  关于“白纳”二字的含义似乎很难一言详尽,在几名白纳村人反复讨论及补充之下,终于被概述为:生态环境极好的圣地。  白纳村,坐落于拉萨东头的南岸深处,是达孜区最大的行政村,穿过达孜城区不久再右拐数公里就能到达。这是我近年来的第二次探访,所以并不陌生。3月的高原干燥而清冷,沿途的农田土坷垃里正冒出浅浅的青稞、小麦苗子,增添了几分早春
深入了解青藏高原,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这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对青藏高原实施了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简称“第一次青藏科考”。由于自然条件过于恶劣并受科考条件所限,“第一次青藏科考”对可可西里的考察在1989—1990年方才启动。在1989年预考察的基础上,1990年5月21日-8月23日,由34个单位共68人组成的科考队,19台车对可可西里开展了涵盖20多个专业的综合科学考察。
古老的直贡梯寺有过辉煌的历史 图/闫晗  3月,拉萨河谷里的杨树一丛丛、一片片挺立在苍凉的大地之上,为干涸的河床镶嵌斑驳的花纹。早春的高原激荡着生命的力量,干柴都能开出花来,干燥温暖的春风吹过茸茸柳花穿过拉萨的街头,昭示着春天的到来。  拉萨开年以来降水不多,谁想到14日出喜马拉雅·拉萨酒店大堂,就见雪窸窸窣窣落下。同事扎巴帮我把行李放上了车,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墨竹工卡县,去寻访拉萨河支流雪绒藏布
在遥远的地质年代里,有两块古陆地曾远隔上万里重洋,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印度所在的板块脱离了远在南极附近的母体,向北漂移而来。与欧亚大陆相撞之际,便是古大洋消失之时,而连接的一线,发育了雅鲁藏布江。直到今天,印度板块仍在向北推进,作为最前锋的大峡谷地区,将南来陆地深深楔入欧亚板块之中,在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中,河流持续深切,形成举世无双的大峡谷。与此遥相对应的是,喜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