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文古籍修复中心揭牌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iao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1日,西藏自治区首届藏文古籍修复培训暨西藏自治区藏文古籍修复中心揭牌仪式在拉萨举行。
  西藏自治区作为国内藏文古籍藏量最大的省份,藏有卷帙浩繁的藏文古籍,这些古籍是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介绍,2008年,西藏正式启动古籍保护工作,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西藏自治区财政先后投入500余万元专项资金,有效保障了普查保护工作需求。批准成立了自治区古籍修复中心,将色昭古籍整理纳入了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业务管理序列,在桑耶寺建立了自治区图书馆分馆。
  据悉,目前西藏已有158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4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近几年,西藏古籍保护中心在古籍普查中,除了普查各地区古籍收藏单位的几千余函珍贵古籍外,另还发现大量破损古籍,由于历史原因和受收藏单位条件影响,这些藏文古籍破损程度不一,急需抢救保护。
其他文献
作为课堂研究的主要方法,课堂观察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日常教学中,课堂观察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由于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性,大部分传统听评课只是浮于表面、事倍功半。本文主要通过阐明当今课堂观察的现状,引出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详细介绍,并将其运用于具体实际中,形成一套专业的听评课程序,以供各位教师参考与借鉴。  一、 当今课堂观察的现状  课堂
简介 《在西藏读书的日子》是我国台湾的一位女子在西藏只身游学的生命体验,也是一部年过半百的女性只身赴西藏求学的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更是一段调节心灵,追寻生命意义的非凡的心路历程。该书记录了藏地地理、风情、民俗、佛教等,有助于读者了解藏地的这些方方面面。  推荐 该书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邱常梵在西藏求学期间所写的旅行游记。出于对佛教的热爱和对神秘藏地的向往,她曾在西藏游览了近一年,深有感触。于是决定在
甲桑古道是连接吐蕃王朝时最重要几大中心地“拉萨”、“甲玛”和“桑耶”的最重要通道。在甲玛和桑耶当地的传说中,认为人死后灵魂要沿着这条路到桑耶寺去“报到”。而且从甲玛到桑耶路上,有三道关口,人生前的罪孽要在关口用秤称出来,然后确定将来转世的“命运”。如果人在生前走过这条路线,死后灵魂将不会迷路,转世时,会有好运气。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拉萨前往山南地区朝拜和经商的重要通道,是拉萨与雅砻河谷文化交融的中心
古格是吐蕃王朝分裂后建立的若干个小王朝之一。古格的国王是吐蕃赞普的直系后裔。虽然始终未能将整个西藏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但古格王国在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建立了世界最高处的政权和最高处的文明。它经历了35代国王,曾经拥有10万臣民,并以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发祥地而著称。王国延续了700多年,这在人类历史上也并不多见。但它最后的硝烟燃起,以致遭受灭顶之灾,暗然落下历史帷幕,其导火索,竟然
“1、2、3、4……,1、2、3、4……”稚嫩的声音唱着节拍,午后温暖的阳光照进这间有着铁皮屋顶的排练室,打在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一扫冬天的寒冷。群增家庭儿童藏戏团的孩子们,正在为参加《我要上春晚》总决赛,在雪巴拉姆藏戏团的老师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紧张排练着。  如果这一轮能冲刺成功,他们所表演的蓝面具藏戏将登上2012春节联欢晚会的大舞台。为了这一刻,很多孩子已经排练了三年;为了这一刻,雪巴拉
与拉萨隔河相望的慈觉林,被誉为“看得见布达拉宫的窗口”,是眺望布达拉宫的最佳视角。这里能看到红山耸立,也能看到碧水中流。而从布达拉宫金顶,又可以回望到慈觉林,那里有茂密葱郁的绿色林卡,是拉萨难得的一片绿色风景。  慈觉林还是拉萨著名的“四大林”之一,乾隆皇帝御赐了慈觉林寺匾额“崇寿寺”。而慈觉林村背后,那象征吉祥八宝之一宝瓶的奔巴日神山,则是拉萨作为宗教圣地的重要标志。  就在慈觉林村民竭力接轨拉
一幅画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是让一个孩子能够停下来安静地欣赏,我想这幅画必然是成功的,而画家李光林做到了。  2020年5月10日,《爱慈敬喜——李光林西藏题材油画展》在西藏牦牛博物馆开展,一个孩子专注地看着一张孩子面孔的画作,整个场馆瞬间陷入一种巨大的安静之中。那一刻,我忽然有一丝懂得:一幅画真正的意义,大概就是这种让人安静下来思考的力量,无声而巨大。  初遇藏地,学会懂得  1986年10月,
电影《转山》体现了两个根本性的词汇:转山及朝圣。无论是围绕神山的转山活动,还是嗑着长头前往拉萨朝圣的行为,无不体现着藏族百姓生活及信仰、宗教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今年转察雅仁达乡爱邦卡神山,明年转察雅县香堆镇的阿鸟落落神山,后年转德钦县卡瓦格博神山,到了马年转阿里的冈仁波齐,到了猴年转山南的扎日神山,这样世界就转动起来了。”察雅县角克寺活佛丹增如是云。  若自驾车从川藏线、滇藏线或青藏线进拉萨,
“门隅”,位于我国西藏山南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少数民族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古代藏语中,门隅被赞美为“别隅吉莫炯”,意为“隐秘乐土”或者“隐秘乐园”,早在松赞干布时代就置于吐蕃王朝统治之下。广大门隅地区本是我们无可争议的可爱家乡,但1947年刚获得民族独立后的印度新统治者,从1951年以后,派出军队强行驱赶西藏噶厦政府在当地的行政官员,逐步蚕食、抢占“门隅”及察隅、
查拉路甫石窟寺开凿于松赞干布时期,是早到西藏吐蕃王朝早期的石窟,有“吐蕃第一窟”之美誉。窟内古老的石刻造像,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不仅为西藏众多的摩崖造像、泥塑像、壁画、唐卡等提供了断代依据,而且极大丰富了我国石窟艺术,是全面认识我国石窟艺术面貌的重要材料。    在拉萨河不宽的冲击平原上,突兀的红山和药王山格外醒目,两山原本相连,后因修建市区公路而中断,形成对峙、呼应之势。“长”着布达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