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历史教学中的诱导和点拨艺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诱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可见,教学中的相机诱导至关重要。善于点拨和诱导的教师,能够出神入化地带动学习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启迪学生举一反三,又润物细无声地收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效果。反之,若采取“填鸭式”的枯燥说教,不论教师灌输多少知识,布置多少作业,都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诱导的关键在于掌握时机,教学效果要理想,离不开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到或者错失良机,都可能徒劳无功。诱导要把握好时机,其核心在于把握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
  1.导入新课时的诱导。这时的诱导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讲述《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时,可在一上课时就利用多媒体出示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的话:“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杨贵妃足以败之。”然后解释说:这是清代史学家赵翼对唐朝衰落原因的分析,他把原因都归结到了杨贵妃一人身上,这种说法很不公正。我们可以用哪些史实为她洗清不白之冤呢?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导语起到了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带着一种正义感、打抱不平的心情学习,其积极性也轻而易举地被调动起来。
  2.讲授时的诱导。讲课时的诱导重在启发性的精讲分析,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其逐层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如讲《西安事变》一节时,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可引导学生思考:西安事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能不能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的发生,随着抗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抗日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否也会形成?教师应结合史实讲述,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重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学习,从而理解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知道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偶然事件有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作用。教学中教师的设疑诱导,会取得步步推进的效果,促使学生探索新知,使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
  3.讨论时的诱导。分析教材,常常引导学生集中讨论一些问题。教师不能以为把讨论的问题抛出来就完成任务了,还要对学生进行诱导。讨论时的诱导方法灵活多样,可先分组讨论,然后集中讨论,教师在适当时机给予必要的诱导;或者干脆参与其间,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或是反对意见,引发学生争论,使其找到问题的关键。教师要像一个驾船的舵手,紧紧把握航向,及时调整航行的角度与速度,目的是避免“无的放矢”,偏离教学中心。
  4.复述时的诱导。学生复述教学内容是在阅读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所学内容,并培养表达能力。为了避免学生不着边际的回答,教师应对复述的内容作科学的安排,明确具体的要求。例如复述历史事件时,可要求学生按“背景——经过——结果”这样的线索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就可以简明扼要又不漏掉主要情节,不走弯路,从而既增加历史课的吸引力,又便于学生掌握。
  5.总结时的诱导。现行的历史教材,采用的是叙事为主的体裁,对所有的历史史实不可能面面俱到、揭示本质。教师要诱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对史实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还历史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逐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例如学习“商鞅变法”时,启发学生:你对变法中禁止弃农经商有何看法?引导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得出结论。对其中重视农业的观点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因为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对反对经商的观点教师也要讲明这会妨碍经济发展,对生产力发展不利。
  
  二、点拨
  
  “点拨”和“诱导”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诱导是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步骤地进行教导。点拨则是指点、拨窍的意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步骤地随时给予指点和启发,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点拨的关键在于点拨规律、点拨关键、点拨方法。
  1.点拨规律。中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喜欢就事论事。因而教师就要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关于国家实现统一的条件,可以通过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这一问题的讲解,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一看历史发展的趋势;二看承担者的实力;三看决策者的才干。这就使学生找到了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若再举一反三,就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证明,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途径,长期坚持,认真实施,最终必然会使教学达到“不教而达”的最高境界。
  2.点拨关键。这里的关键是指教材的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打开学生的思路,要使他们从思路阻塞向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转化。重要条件就是教师对教材中关系全局性的关键问题进行点拨,善于使用“为什么”,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如讲述“西安事变”时,教师提出“蒋介石此人该杀不该杀?为什么?”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对此,学生的讨论很活跃,有该杀、不杀、扣留等不同的意见,多数学生认为该杀。在解决难点上,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1)“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侵略中国,民族危急,人民最迫切的要求是什么?此时杀蒋会造成什么后果?”(2)“当时逼蒋抗日是否可能?”(3)“中共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什么?”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争论,从而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3.点拨方法
  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培养能力型的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尤其需要点拨,以便学生掌握科学、简单、实用的记忆方法。例如在讲述“思想启蒙运动”这个知识重点时,教师可采用趣味记忆法帮助学生掌握人物姓名、国别、思想主张、意义等一系列内容。
  集团名称:思想启蒙运动。
  隶属国家:法国。
  三大CEO: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经营理念:自由、平等。
  辉煌业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进步。
  成功案例:美国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制和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中国市场: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这样的记忆法能帮助学生科学用脑,掌握记忆的规律,提高大脑的记忆功能,为学习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此外,据介绍的记忆历史的方法尚有:“口诀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凝缩记忆法”等十多种,需要教师广采博纳,然后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历史知识或单独或联合、机动灵活地加以运用,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他文献
林培源的小说总是有一股阴郁的气息.叙述是阴冷克制的笔调,这种阴冷,又不是撕开什么的残酷——撕裂也需要力量,而他的人物总是无力的——而是如阴雨雾霾天听到微弱的喊叫,带
期刊
氧化锌电阻片有优异的非线性,由于它在电力避雷器运行中要吸收很大的方波和雷电流冲击能量,为防止电阻片在大电流下发生闪络,在ZnO瓷坯侧表面应附有一层绝缘性好的绝缘釉。绝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步骤。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这正说明了传授自学方法的重要。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独立感知和理解数学教材及有关课外书籍,从中获取知识和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下面笔者谈谈在这一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积极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该文介绍了不饱和聚酯模塑料用低收缩剂的作用原理,以及二种低收缩剂的合成方法。并介绍它们的性能及应用情况。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补课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下面我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功夫在备课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正如“军队不打不败之仗”,“教师不上不备之课”。因而,教师应认真备课,深入研究备课艺术,提高备课效率。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
摘 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困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其实所有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都充满期待,但是,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却很容易让学困生逐步丢失学习的兴趣,而教师所表现出的宽容及教育方法的改变会成为他们重塑自信的源泉。  关键词: 学困生 物理 宽容    学困生一般都是学习基础较差,知识缺漏多,智力稍钝,反应稍慢,学习上懒散、马虎,作业上抄袭,心理上自卑,失去上进心。因此教师必须一个一个地主动和他们
该文探讨了基于泄漏电流与电压关系和第二电流激增点P试验曲线数据预测发电机定子绕组剩余绝缘强度的新途径;依据变压器绝缘油老化规律和(CO+CO)生成推断坟器绝缘油和绝缘纸的
该文介绍陶质纤维的特点及半固化陶质纸的基本性和和应用效果。
摘 要: 古今诗词、谚语、民谣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可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  关键词: 古今诗词 谚语 民谣 地理知识    我国古今诗词、谚语、民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地理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