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体悟历史的机缘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思想,专业素质,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1-0022-04
  
  2009年年底,我应中科协“聚焦课堂”活动邀请,在深圳布吉中学开设了一节《新文化运动》的公开课。一节课要有一节课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统摄这节课全部历史内容素材和教学过程的核心概念。有了“灵魂”,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才能“形散神聚”;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才能共鸣。把握一节课的“灵魂”的关键在对于历史的“心领”和“神会”。其实,《新文化运动》一课的设计过程,于我而言,无异于一次痛并快乐着的思想之旅。一番苦思冥想之后,我确定了这样的方案:通过人物的心路历程和经历来体会新文化运动的机缘、脉络和价值。
  
  一、从人物心路中体悟历史的机缘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一些先进的知识精英面对帝制复辟、军阀混战、社会危机,掀起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如何将此在课堂上再现,并使学生产生共鸣呢?
  在收集史料过程中,我意外发现胡适先生曾在我校短暂任教(工部局华童公学1910年)的记录,使我这堂课也带上了些许向百年老校致敬的意味。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胡适留下的大量日记和书信无疑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使我们能够了解并感受新文化运动,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以胡适日记为主线,贴近真实,感受历史。下面就是我在讲新文化运动背景时所用的陈列在我校校史陈列室的华童公学师生老照片和两则胡适日记:
  之所以这样处理,意在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来体会胡适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心态变化,从而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历史需要细节,没有细节的历史如同没有血肉的骨架。通过细节、通过个体,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胡适日记的内容恰恰是我们需要的细节。
  
  二、从现象逻辑中体察历史的脉络
  
  在以往的教学中,人们往往把“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加以处理。而且在讲解新文化运动内容时序上,常常先讲“民主”“科学”,然后,再讲“道德”“文学”。这样的处理却使许多历史谜团无法解释。例如,文学革命到底发端于何时?文学革命与“民主”和“科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其实,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肇端的文学革命更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即以“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突破口,使新文化运动从“小众”扩展到“大众”,为新文化运动打开新局面。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通过文学去启迪国民心智,进行思想启蒙,为民主和科学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一种便捷的工具,让文学不再只是少数人的奢侈品。文字与文体的解放象征着精神的解放与思想的自由,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彻底也是成绩最高的一个部分。为此,我设计并实施了下面一段教学环节:
  师:正当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面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既感焦虑,又无能为力,在这彷徨苦闷之时,一位中年人踏上了从日本回国的征程,他将吹响震惊国人的号角,他将带来一场风暴,这个人是谁呢?
  生:陈独秀。
  师:陈独秀参加过反清运动,加入过暗杀团,创立了革命组织。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的残酷现实,使他越来越感受到:一个没有经历过思想启蒙洗礼的古老民族,即使把皇帝赶下龙廷,新生的共和制度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欲救亡先启蒙,他想到办一份杂志,像思想炸弹一样把旧思想、旧文化炸得粉碎,建立起新伦理、新道德、新文化。而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这份杂志定名《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撰写了《敬告青年》,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就像“舟车之两轮”推动社会的进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师:但在当时残酷的现实面前,陈独秀发出的呐喊,只在少数知识精英中得到了响应,《新青年》发行量仅仅1000册左右,影响非常有限。
  师:一年后,几乎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新青年》的命运:
  第一件事是“迁址北京”,《新青年》站上了全国性文化舆论高地。(略)
  第二件事是“掀起文学革命”,打开新文化运动突破口,使思想解放进一步深化。
  师:这是胡适日记中的一个目录,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什么信息?
  生1:胡适开始创作白话诗。
  生2:胡适与陈独秀有书信联系。
  生3:胡适给《新青年》投稿。
  师:好,我们可以发现胡适在1916年关注的重点是文学改良。胡适受西方写实主义文学影响,深感中国文学脱离了现实和群众,于是产生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并切身尝试用白话写诗,向《新青年》投稿,并与陈独秀通信,多次谈到国内文学的种种弊端。陈独秀很敏锐,马上找到了新文化运动“小众”到“大众”的突破口,预言“中国文学之雷音”将在神州大地震响,催促胡适赶紧展开,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张旗鼓地要求“改良文学”。1917年2月陈独秀也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目标。思考一下,我们能发现这两者的文学主张还是有各自侧重点的:
  生:胡适侧重于文学形式,陈独秀侧重于文学内容。
  师:对,前者以学者立言,后者以革命家立言,一个着重从文学史的研究中揭示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的必然性,一个侧重从时势的发展上揭示文学变革的必要性。随着一篇篇佳作的横空出世,胡适声名鹊起,在美国的学业也即将完成,在陈独秀的推荐下,北大邀请胡适回国担任教授。1917年9月胡适来到北京,从此新文化运动的两大领袖正式联手,陈独秀充满激情、勇往直前,像火;胡适学贯中西、富有理性,像水;两人密切配合,把运动不断推向高潮。
  师:文学革命运动像是新文化运动的一支先锋部队,把目标指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文字,这是从文字、语言、语法全方位的变革,必然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新青年》发行量激增到20000册。白话文贴近大众,有利于民众的启蒙,其推广有一日千里之势。之后,全国出现的刊物,绝大部分都是使用白话文的。1920年1月,教育部同意推广国语,一二年级课本改为白话文。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为切入口,文化平民化成为文化教育界的新潮流,社会教育蓬勃展开,使普通中国人都能读书识字,引入新思想、新观念,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文学革命的显著成效使思想解放的风暴愈刮愈猛烈。在风暴中,原来在象牙塔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来到了普通大众当中。这两位先生在暗夜里为国人点亮了耀眼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
  我之所以这样强调文学革命,恰恰是为了强调“民主”与“科学”;理清文学革命与“民主”“科学”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努力实现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的统一。
  
  三、从精神觉醒中体会历史的价值
  
  新文化运动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 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和救亡图存的手段和追求,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正因为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加以追求和崇尚,再加上这种追求和崇尚又与对封建专制主义、迷信愚昧思想以及旧伦理、旧道德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因而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民主与科学从此也逐渐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在新文化运动中先驱们把人的自主、自由放在中心位置,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中明确指出: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这场思想革命的核心是人的觉醒,是中国人摆脱封建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从俯伏在尊长脚下的臣民变为自由、平等、理性的现代公民的真正开始,正因为如此,运动产生的影响才会这样巨大,也因为如此,我作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师:这是建国60周年“国家美术大展”上画家胡伟的作品——“陈独秀与《新青年》”,反映了今天我们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诠释。大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除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文化先驱们还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物。
  生:毛泽东。
  师:毛泽东在此有着三重身份:他既是《新青年》的读者,也是《新青年》作者,还是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广大青年中的一员。远在中国一隅的湖南的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在新思潮的猛烈冲击下,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要想救中国,就必须进行根本改造。1917年3月,毛泽东将自己撰写的《体育之研究》投向《新青年》。这篇署名为“二十八画生”的文章以畅快淋漓的文风、逻辑严密的章法博得了陈独秀的赞赏,全文发表在《新青年》上。历史证明,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经受新文化运动洗礼一代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师: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启蒙了一代人,陈独秀曾这样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有学者认为:现在民众中的民主思想以及个性意识,其精神源头并不是西方的民主,也不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而是九十年前那场“解放人”的新文化运动。尽管时间短暂,没有完成,但无法掩盖它的光辉。正如课本上评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正是有了人的觉醒,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同学们,一个世纪前《新青年》点燃了民主与科学之火,擂起了思想解放的战鼓,今天,任重而道远,我们依然要在它的光辉照耀下继续前行。
  反思这堂课,由于把握了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联系;捕捉了精神觉醒与人的解放之间的联系,整个教学流程畅达。在讲授与师生互动中,学生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本身,还有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思维质量的跃升,以及爱屋及乌所带来的对于我们这些劳动者的钦佩与爱戴。
  
  [责任编辑:侯林莉]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身份继承制度的核心,明代的宗祧继承制度既保留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亦有所发展,特别是其在家庭关系之外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强化。至明代中后期,宗祧继承所包含的“功利”与“人情”因素不断凸显,并带来了相应的法律变动。这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家庭关系的深刻影响;也折射出明代中期以来,“阳明心学”所引导的解放思潮在家庭观念领域对传统理学思想的冲击。  [关键词]明代,宗祧制度,法律,
[关键词]赫鲁晓夫,肯尼迪,决策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1—0060—05    二战后至今,最有可能引爆世界战争的事件当属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有一幅广为流传的漫画:画中赫鲁晓夫与肯尼迪在掰腕子,两人各自坐在导弹上,紧张得满头大汗。古巴导弹危机确如漫画所示,是美苏两大国最高领导人在较劲。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赵学功教授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东南角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57-02    2007年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73页在讲述“居室建筑的演进”时,附了一幅“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俯视图”,笔者认为此图中北京四合院大门的方位有误。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所形成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它在我国北方分布比较广泛,并成为汉族民居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情景,材料,思维,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18—03    美国《时代》周刊在1979年第1期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改革开放30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精彩、最辉煌的华章。但是,要把这段历史的轨迹在40分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SOLO评价理论,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53-03    一、历史思维能力评价的现状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高质量的评价可以发挥良好的反馈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
摘 要?演欧阳武在民初本是赣督李烈钧手下健将,但反袁态度并不激烈,加之其兄众议院议员欧阳成等在幕后积极活动,因此得以在袁世凯罢免李烈钧后出任江西护军使,并经黎元洪保荐兼代贛督。他一方面暗中表示拥护中央,另一方面公开谋求赣省自保,故他对北军以震慑“乱党”为由入赣,竭力阻止。二次革命在湖口爆发后,欧阳武在袁世凯方面笼络、施压下,一度表示要派兵进攻湖口,但很快他又接受讨袁派推举,出任赣督。随着北军逼近南
[关键词]人物评说,个性,神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7—0013—03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说“史家追述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事,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人情合理。”这段话带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评价历史人物或是事件,要尽量将之放在一定的历史情景中加以体验、理解与研究,以期实现和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摘 要:警察总监是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对中央警察组织的改组,它从建立到流产仅数月。胡汉民被扣后引发的宁粤对峙是其设立的导火索,抑制奉系内政大权是直接动因,以警权统一实现国家集权是根本原因。蒋介石需联合奉系来抗衡粤派主导的反蒋联盟,这使警察总监走向终结。其“立”与“废”的史实背后展示了警权统一与派系政争的运作及其互动。  关键词:警察总监,政治斗争,警权统一,派系政争,吴铁城  中图分类号K26
关键词 洋务新政,北洋新政,天津,文明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04-0070-03  洋务新政到北洋新政时期是近代中国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这一阶段天津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大的示范意义,这些方面的进展共同推进了天津近代文明的建构。2013年11月8-9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天津市历史学学会与通用地产(天津
[摘 要]铁路转运业是以货物的代运、装卸与转口为主要职能的行业,它由一系列转运公司组成。由于其在客观上推进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因此社会舆论密切注视着转运业的走向。通过考察1878—1936年社会舆论的发展历程,可展现其与实践形成的紧密互动。同时在分析该时期实践措施的演進方面,也可看出舆论所施加的影响。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联,推动了铁路转运业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舆论,转运公司,铁路转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