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消愁醉月客 凿壁无痕大匠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23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塘月色》乃借景抒情之文。情之于人,有种种不同,形之于文,亦各有异,或见喜悦,或见哀愁,或喜中有愁,愁中有喜,悲喜参半,形形色色,带给读者许多感慨。朱自清之《荷塘月色》,起笔于“颇不宁静”,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过渡,最后收笔于“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形成了“愁起愁结愁过渡”的基本框架,但文中写荷塘写月色,却又完全是一番美景,由此可以判定,朱先生是要借荷塘月色之美来消解心中的哀愁了。但哲人有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先生借美景消愁,虽得一时欢乐,但心中的哀愁终是无法消得,从忆江南的沉醉中猛一抬头,人又处在现实的哀愁中了。朱先生一路写来,有意安排了一个愁起愁结的回环结构,但起笔转笔收笔处处极其自然,完全没有一丝斧凿的痕迹,令人不得不叹其高妙。正是:借景消愁人间且作醉月客,凿壁无痕天地长存大匠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结构,掌握作者情感,解读人物形象。
  2.熟悉描写手法,分析语言特色,评价表达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朱自清先生的再认识。
  1.朱自清先生一生极朴实、极谨慎,在《毁灭》一诗中曾有“自描”,请试读之: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天,
  不再低头看白水,
  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
  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
  打上深深的脚印。
  2.再读一副挽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解析:这是后来担任九三学社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为朱自清先生撰写的挽联。此联采用同字手法,对朱自清先生的光辉一生和高尚品德作了全面的评价。上联采用两个“一面”和两个“向……学”,概括了朱自清先生的三十年教书生涯,热情洋溢地赞颂了朱自清先生不断地从时代和青年身上汲取力量,既当先生,又做学生的治学态度。朱自清先生曾说:“要勇敢地向前走,这不是容易的简单的事。我们年纪大的人也许走得没有年青人那么快,但是,就是走得慢,也得走,而且赶着走。”可见朱自清先生是极强健极勇敢的一个人,挽联用“生能如斯,君诚健者”之句,寄托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下联作者用两个“愈”字与两个“斗”字,突出点明了朱自清的节操和骨气,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予以高度赞扬。在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先生曾多次拒绝政府高官厚禄的收买,在贫病交迫临终前夕,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结句“我哭斯人”如泣如诉,十分沉痛,深切地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逝世的哀伤与痛惜。)
  (二)读《荷塘月色》全文,了解内容,梳理结构。
  1.快速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堂上训练一: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明白作者行踪,梳理课文结构。
  (1)堂上训练二:明白作者行踪,明确对应内容,了解情感起伏。
  行踪变化: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内容变化:乘凉、眠歌——淡月、独处——赏荷、赏月——听蝉蛙忆江南——妻已睡熟
  情感变化:颇不宁静——渐得宁静——沉醉宁静——渐失宁静——颇不宁静
  (2)堂上训练三:解读课文结构,感悟结构特色。
  ①从离家开始,到回家结束,从妻眠开始,到妻睡结束,是一个回环照应的结构。
  ②依据回环结构,从颇不宁静开始,自然应以颇不宁静结束。
  ③从小路到小路,从渐得宁静到渐失宁静,构成了第二重回环。
  ④以荷塘月色为中间核心,前后内容对称分布,匠心独运,天下无匹。
  ⑤更深一层解读:从刻意离开家门开始,到不经意回到家门结束,形成了从刻意逃避现实到不经意间又回归现实的循环,内心里欲避而不可避的悲哀在文字上全无形迹,斧凿无痕,堪称绝妙神笔。
  (三)解读人物形象——堂上训练四(以讨论方式展开)。
  1.课后练习题以为,作者作为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现实,思想矛盾复杂,形之于文,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应该如何理解?
  观点指路:“颇不宁静”四字,一语道破朱先生本是有愁之人,离家赏月意在借景消愁,但哀愁竟不可消,“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均是明证,因而“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结论,自是正确无疑。但逍遥难得,却反证了“淡淡哀愁”的错误,因月色而沉醉宁静的普遍见解,也证明了“淡淡喜悦”的不可认同。论者见文中有愁有喜,相互交织,便以为愁也淡淡喜也淡淡,实在不过是肤浅的见解,自古及今,真正的性情中人是全不这样的。
  2.课后练习题以为,作者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应该如何理解?
  观点指路:
  ①离家之时,先想到墙外孩子们的欢笑,可见平日里是常留意的,行文时自然而然便流于笔底,这正是温厚的证明。
  ②个性平和之人,情感不会偏激,做事不会张扬,随意随和,能容万物。朱先生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正是平和性情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朱先生心中有愁,却不刻意张扬,赏月得喜,却也并不狂欢,一如湖上清波,不见狂澜,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③悄悄地披衫出去,轻轻地推门进屋,一前一后两个动作,与徐志摩《再别康桥》完全相同,只是不要惊动家人,处事谨慎,于此见之。
  ④朱先生离家赏月,以消解心中的“颇不宁静”,也算是有所追求了。但月光只是淡淡的,不能朗照,月光之外,偏又有许多树影,那种“朗朗明月照乾坤”的景象终是无法见得,但朱先生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这算是“放不开”的一个证明。热闹的蝉声蛙声也算是美好的事物,心无挂碍的人,随它热闹去便是了,也乐得逍遥自在,但朱先生忽然便触动心底哀愁,于是变成“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了,这算是“放不开”的又一个证明。与此相同的是对江南采莲的回忆,朱先生是写出了神往的,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情绪起落只在瞬间,其放不开的心态已显露无遗,而这正是真性情的具体流露,真实自然,毫无矫饰。
  (四)品读课文4、5、6三段,熟悉描写手法,分析语言特色,评价表达效果——堂上训练五(以讨论方式展开)。
  1.听课文4、5、6三段朗诵录音,感受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
  2.讨论分析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描写方法的理解:
  ①叠字求形法——如: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田田、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等,叠字使事物之形更为逼真。
  ②修辞传神法——文中修辞主要有比喻(宜逐一指出并解析)、拟人(如袅娜、羞涩、风致、倩影、丰姿、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等)、通感(归在比喻当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事物的神韵,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
  ③层层叠进法——第4段由荷叶到荷花到荷香再到荷波,层层叠进,自然顺接,最后却又能以荷叶作结,构成回环,真是奇绝。
  ④人物相衬法——第6段通过树影以环境之静衬托蝉蛙的热闹,是物与物的相衬;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便使蝉蛙的热闹与作者的孤寂失落构成了反衬,是为人与物的相衬,最终将作者情感的起伏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3.堂上训练六——朗读并背诵课文4、5、6三段,再次感受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
  ★作者单位:广西桂平市浔州高中。
其他文献
【学案缘起】  教育专家文喆在“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说:“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要把教师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拉到学生中来,拉到学生身边来。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正确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基于此,我在设计这篇学案时,重在突出教师的“导”,即“导学”“导思
【摘 要】刘禹锡的田园诗基本写于贬谪之时,数量虽不太多,但在表现题材上作了可贵的开拓,并在情调上显示出与传统田园诗不同的特征:多以欣赏的姿态反映被贬之地迥异于北方中原的风土民情。  【关键词】刘禹易 田园诗 风土民情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坛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不入流派,却独具一格,卓有成就。刘禹锡性格刚毅,意志坚强,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始终不屈不挠,富于乐观进取的精神。他的诗歌常表现
【摘 要】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提高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既要会教书,更要会教学生如何学习,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高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从情感互动入手设立磁场、以“五步”教学为纲教学相长、以全员参与为手段学习疑问等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 教和学 能力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千年以来,这似乎成了定律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教学《诗经》为例,详细探讨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和谐课堂 《诗经》    “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更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教师应该以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教学立足点,丰富课程资源,选择有个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转变,建立和谐的
【摘要】长期以来,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包办一切,学生失去了自主性、主体性,成为被填充和训练的纯粹的客体。因此,要突破作文评改的瓶颈,必须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让作文批语真正走近学生。  【关键词】作文教学 作文评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新课改理念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包办一切。学生失去
【摘 要】本文针对学生作文有生活没文采、有模式没思维的情况,从作文取材、作文语言、作文情感三个方面阐释了训练方法。作文时,取材既可以是阅读获得也可以是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运用个性化思维或个性化语言形成自我作文风格,用自己最诚挚最高尚的情感思想贯注作文的主旨。  【关键词】人文分离 生活之源 取材 个性化 情感真挚  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模式”化。几种模式训练下来,也就是作文教学了,甚而有
【摘 要】中学作文教学一直乱象丛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考试制度之外,还有我们师生急功近利的心态、本末倒置的教学。因而,作文教学须要正“本”清“源”,返“朴”归“真”。  【关键词】作文教学 高考作文 正本清源 返朴归真    前些年话题作文盛行,宿构套作仿作泛滥,文体模糊的“四不像”涌现,作文语言貌似华美却空洞无物,而中学作文教学也是怎一个“乱”字了得。好在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提出的一种教育理想,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践“教是为了不教”,有利于更完整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 文言文教学 主体意识 探究精神 学习习惯    前一阶段,笔者上了一堂《石钟山记》的研究课。在这堂研究课中,笔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载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摘 要】优美的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汉字的有关知识,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汉字 文化    汉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时间长河的淘洗,变得异常博大精深,汉语言作为汉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是维系这种承继关系的纽带。外国人学习汉语倍感棘手,因为她积淀的文化成分太复杂太浓厚。其实对于每一个国人,汉语的学习何尝
【摘 要】对郑愁予《错误》一诗的解读,通常从“过客”与“思妇”两个视角出发。而如果换个视角,即将诗中“你”“我”看作虚与实的重合,全新解读自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错误》 解读 “误读”    《错误》是郑愁予最经典的一首诗歌,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台湾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此诗带有强烈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深受读者喜爱。对这首《错误》的解读,一般解说是思妇与过客之间产生了一个美丽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