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鲁 福建末代状元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heng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状元 成钱头
  “吴鲁中状元——成钱头”,“成”在闽南有“使其产生价值”的意思。据吴氏族谱序言记载,“钱头村”位于“清溪一弯”的泉州晋东小块平原,吴氏一族大约于明朝末年从浙江钱塘迁来此处,继续沿江而居的生活,所以钱头村古称“钱塘乡”。原来仅仅数百居民,田陌清溪,山路蜿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是一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因为吴鲁大魁天下,一时间冠盖满钱头,前来交结契阔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乡村小道也变得车水马龙了。据说,当报子将吴鲁高中的喜报传来的时候,吴鲁的夫人尚在田间劳作,闻讯才慌忙赶回家中。这时的吴鲁已有官品,夫人仍然坚持田间劳动,除了说明状元公的清廉平和、家属的勤勉本色之外,封建社会的炎凉世态,从中可见一斑。
  其实,吴鲁早在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就荣登拔萃科,到北京进入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就学,越年受刑部七品京官,任满升刑部主事,充秋审处总办,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考军机章京。光绪十四年,吴鲁就近在人才荟萃的顺天府参加乡试中举;十六年,殿试状元及第,受翰林院编修。吴鲁一生未能担任实职,不能施展治国救民的抱负,只能“六掌文衡”,为国选材。
  据吴鲁的第五代后裔吴绶育先生介绍,吴鲁故居建造于清光绪年间,共有2处。一处有三座五开间两落大厝一字排列,中间隔有火巷,巷中开有水井。门口铺着宽旷的石埕,埕前立1米多高的旗杆夹2对。原先整个故居群占地4000多平方米,现在留下来的剩下占地面积2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
  现在看得到的三座大厝一色红砖外墙,下截是一米高的白石粉堵,墙上留着小小石窗,瓦屋顶,燕尾脊。双凹塌寿,门前安着长长的脚踏石。除了墙裙角牌石及粉墙下的虎脚座雕刻简单的线条外,基本不见雕饰,显得十分古朴。
  大厝内部按不同功用分别设计为不同格局。中间一座为吴鲁5个儿子的居所,大门楣高挂一方朱漆金字匾额,大书“状元第”,上下厅堂铺的是特制的尺四方砖,条石铺砌的天井分外宽敞。厅堂的横楣上,悬挂着“状元”、“学政”、“历任安徽云南学政、陕西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学使丞参、翰林院修撰”三方匾额。下厅,则挂着“光绪癸卯廷试二等授广东州判、经济特科”、“副魁”金匾,彰显大厝的主人吴鲁和他的第四子吴钟善昔日的荣耀。
  左侧一座大厝为吴鲁的居所,也兼书房,下厅安一堵板壁,用以遮隔内外视线,隔扇中间有门,平时关闭,要有尊贵客人才开启,平时出入就走两旁的角门。由于吴家后裔多搬出另建新居,无人照看,这座房子的一边厢房已塌落。
  状元第右侧是藏书房,也是学堂,前后两落,中间建一间单檐歇山顶的“学堂厅”,供塾师讲学,后落、左右厢房和下落的房间是学生读书的处所。整体格局一如“回”字形。如今,“学堂厅”早不复当年样,由于年久失修,曾一度垮塌,后人用现代感极强的砖重新砌起,古老与现代并不和谐地堆在了一起。
  从学堂右侧小巷走上两三百米,可见另一片红砖大厝,与前面几座紧紧连成一片。首先入眼的是一座红砖平房,据介绍,那是吴鲁出生的地方,吴家后裔叫这座房子为“祖厝”。再过去是一座“五间张”结构的红砖平屋,占地约有500平方米,房屋正前面还有一处石埕,石埕右前角,两条竖起的花岗岩条石仍在,那是当年吴鲁中状元时按习俗立起,作为树状元旗杆之用的。在这座“五间张”大厝厅堂屋檐下正面的墙壁上,悬挂一方红色木匾,上书“状元第”三个镏金大字,两旁合抱粗的木柱上,是这样一副楹联“瑞腾天马峰前至,人蹑金鳌顶上来”。走进大门:门后檐下悬挂“紫薇高照”四字,它和“状元第”都是吴鲁手笔。下厅堂的房柱上的联是这样写的“富贵无常处世勿忘贫贱,圣贤可学立身谨记读书”,再进去是一处四方天井,天井之后,便是大厅了,厅上两副联对,一是“积德最当先不愧大名垂宇宙,造福亦难缓何须果报问儿孙”:一是“不由慈孝谦恭安得随时造福,只此文章庆典云便到处皆春”,据传都是由吴鲁撰写。这座房子,应该是吴鲁故居群里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了。
  喜书法 好大字
  “吴鲁好大字”,是讲吴鲁坚持挥毫勤于习帖,出入欧颜之间,尤其致力于探索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加以认真临摹科举名卷,喜欢书写大字,开创“吴书”的流派。至少在泉山晋水之间,仍留下许多碑刻墨宝。
  2006年5月,晋江市博物馆举办了“吴鲁世家书画展”,展览了上百件吴鲁手稿、家书、书法作品,轰动一时。吴鲁擅长书法,他的楷书端庄典雅,清丽脱俗,民间以得到他片纸只字为荣。
  当时,北京坊间流传着一则故事:由于吴鲁文章翰墨,均为一时之选,称为“吴体”,获得许多官员喜爱。以致许多取巧偷懒的候考举子们不去刻苦用功,而是竞相临时仿书“吴体”,希望春闱会试时,主考官阅卷误以为是吴鲁的文章,予以关照,以取得更好名次。吴鲁气愤无奈,只得弃“吴体”而别书他体,以免鱼目混珠。
  吴鲁一生留下书法作品及家书极多,多数流落。2001年,晋江博物馆征集文物时,就征集到吴鲁尚未刊行的手稿《国朝先正事略》四册(八卷)、《蒙学初编》二册;吴鲁遗墨手稿4张,家书30封及其书法作品52张;吴鲁读书手札20篇,策答15份等,大都是他的后裔吴绶育先生花费大量精力从民间收集而来的。
  关于《吴鲁百哀诗原稿》,还有一段曲折故事。《吴鲁百哀诗原稿》流落民间,1964年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张立在泉州街头一个农民的小摊上发现,稿本为吴鲁手迹,文字删改之迹犹存,看得出原作中对李鸿章、荣禄等清朝大员的谴责都直指其名。由于该本具有书法、文物历史材料及版本源流三重价值,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洋溢其中,1985年,泉州市志编纂委员会影印出版了这本《吴鲁百哀诗原稿》。若非张立的偶然发现,或者,后人再难见这份珍宝。
  百哀诗 记国耻
  吴鲁是泉州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其所处时代为辛亥革命前清末动荡年代。胸怀抱国之念的吴鲁想要大展宏图,已变得渺茫。为此他在诗中写道:“抱才纵大原难用,建设虽高却近迂”。这是他当年处境与心境的真实写照。不久,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他以民族存亡为重,提出依靠全国民众,军民协作,“给予口粮,军火,勤加训练,限六个月成军”。时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吴鲁之见,虽仅属书生意气,于事无补,但从中却可见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这与那些丧权辱国腐败糜烂的权贵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一段时间,他一直在“兵器荡晨烟,哀声裂地轴”的战火中奔走呼号,寻找救国救民之道,五年之中:未曾一日度假。“独与孤松争晚节,盘根长耐雪霜寒。”诗如其人,吴鲁是严寒中的一棵孤松,所以,晚年的吴鲁,只能借诗抒发自己的悲愤心怀,他写就了脍炙人口的“百哀诗”,他大义凛然,正气磅礴,一反常习,以他的如椽之笔,无情地描绘了清王朝权贵们在国家存亡当头的群丑相,比如一首描写官员携家眷、钱财逃城的诗:“危城未破降幡旗,大帅先奔众志违。无数衣冠争媚致,翩翩裘马侈轻肥。”字里行间,强烈地表达了这位状元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
  除了《百哀诗》,吴鲁亦留下了许多政见,特别是关于教学的观点,对新学教育起了不小的作用。科举废除后,吴鲁曾于1906年奉派赴日考察,旋即出任吉林第一任提学使,努力推行新政,提倡教育,创办新学,主张“战地不如战人”,努力为国家培育人才,亲自编写讲义,兼训兵学,躬历各校,登堂演讲,走遍东北各地,并为首捐廉助学。没多久,小学、师范、法政、女校、中学各种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由是学风为之一振。
其他文献
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年~1172年),当时的福州府永福(今永泰)县曾三度轰动朝野,因为短短七年之间这个偏远小县接连出了三科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对于这一全国罕见的文化殊荣,当时县令曾赋诗曰:“相去之间不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如今,永泰县的塔山上还保留着联奎塔与三元祠,专门纪念宋代三状元。  中国人推崇学而优则仕,因此多少有点状元情结。一介平民,十载寒窗苦读,一朝得中,便能得高官厚禄,
期刊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海洋浩瀚无际,在面积上占绝对优势。人类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大陆上,对于黑暗的海底世界,人类的探索不过十之一二。勇敢的摄影师潜入海中,用瑰丽的画面记录了地球另一面的景象,激发了人们对海洋生态的好奇心。  海洋是我们的世界最漂亮的一部分,海洋美得让人窒息,它充满生机,色彩鲜艳,处处都是诱人的艺术。  绚烂的深海水,可爱的鱼,惊艳的珊瑚、软体动物,色彩鲜明的海洋动物吸引了无数热爱自然的人和
期刊
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郡1300多年。那么,漳州历史上究竟出过几个状元呢?答案只有一个,他就是明代时期的长泰人林震。关于林震的传说不少,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一笔化三千”,最终喜中状元的故事。  有“千年古县、状元故里”之称的长泰县,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漳州唯一的文状元林震,但林震的墓葬到底在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甚至连他的生卒年月都多有争议。不过,两位林震旁系后裔在一次拜访南靖林震兄弟
期刊
博饼,起源于厦门,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如今的博饼活动,博中状元的人,一年当中运气肯定非常好,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美好的感情寄托。  博饼是中秋节时的一种大众娱乐活动,起源于厦门,是闽南地区特有的由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在以前,闽南中秋博饼,一般都是传统的博饼玩法,比如,奖品一般都是用会饼。博饼纯粹就是为了图个开
期刊
枫亭游灯是福建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结束。宋代王十朋曾作“庆历名臣乡,端明学士里”之诗赞誉,乡人以此为荣耀,正月十三夜游灯,由霞桥村和九社村青泽亭、学士街后垅自然村等三处薛姓村居民起游,下街、兰友、学士及下街北门自然村依次进行。  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不同于各地的元宵灯节,它汇集了社火、放灯、游神、傩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
期刊
比欧洲洞穴画还早2000年  最新研究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画作是人类一只手的轮廓。60年前,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上,一群考古学家发现了上百个石灰岩洞穴中的系列画作。当年发现的这些图画呈现不同色泽的棕色,描绘有人类手臂以及运动中动物的模样。最近,科学家们测定苏拉威西画作最起码有4万年的历史,这样一来就比欧洲洞穴画作还要早上2000年。
期刊
对我而言,绘画是我的生存方式与生存价值,也不完全是求得别人的评价或是赞美,重要的是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我生性喜爱平淡闲静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也极为简单,除了读书画画就是旅行了。这诸多的安排是随机而又随性的,随性自然是我人生及创作的理念。我喜欢出发的感觉,喜欢行进感和全新的体验。无论是熟悉的田野山川,还是陌生的异域风情,每次的旅行除了积累创作的素材外还会给我带来许多生命的感悟,而这些体验也逐渐地
期刊
没有确切的统计,大多数的高考状元都没有在职场中表现得特别拔尖,原因自然很多,不过他们的“状元”标签确实在某个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更好地发展。事实虽如此,但每年高考的季节,状元的出现还是引起了公众足够的狂热。毕竟,谁不爱状元郎?  这是一个状元辈出的年代。每年高考成绩的公布,都给一些学校提供了上榜上报的机会,理科状元和文科状元都是谁?多少分?哪个学校?有何学习窍门?学生开心,老师骄傲,学校欢喜,媒体雀跃
期刊
梁丹雯的花鸟画体现了学院派绘画的经典性,画家以松动、自由的笔墨、色彩,精致地表现了南国田园生活场景,干湿、浓淡、疏密关系处理的十分精致,见出画家的修养和功力。  ——徐恩存(著名艺术评论家)  梁丹雯的创作很随性,善于在博览众长中融会贯通。她的画经常是工写结合,墨彩交融,刚柔相济,不赶新潮,不近狂怪,既有整体的雄奇博大,又有细节的精致细腻,既不失中国传统精神,又具有当代审美意识,好看耐看。  ——
期刊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文化积淀深厚。宋状元、泉州知州王十朋所撰悬于州衙门口的对联:“八闽名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对泉州的人文赞叹备至。  百年一遇文状元  历史上泉州状元数量长期以来一直难以说清楚,原因是有的人是从泉州考上状元;有的人则是泉州籍人士,在外地考上状元;还有的人曾为泉州状元,但因古今地域之变化而另当别论,如原属于泉州范围中的莆田,其状元又要重新另计;另有的尚存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