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全球性: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的文学绘图与身份政治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坦桑尼亚小说家古尔纳在《最后的礼物》中借由绘图探讨流散群体的身份问题。通过将空间关系带入叙事,古尔纳绘制了桑给巴尔岛的地方性地图和印度洋沿岸行程地图,并将二者叠加重构,完成了对个体与全球空间关系的认知测绘,提出了兼具地方精神和世界视野的“在地全球”身份理想。经由绘图,古尔纳不仅重构了流散群体的方位感与归属感,更通过地图的呼应与同构实现了地方意识与世界精神的整合,彰显了“在地全球”身份的创新与超越。
其他文献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一名出生于坦桑尼亚、移居英国的非洲黑人作家。在长达五十余年的文学创作中,流亡者的中间状态使古尔纳在后殖民文学创作中获得了有利的观察视角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并于202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文章结合坦桑尼亚复杂的殖民历史以及古尔纳独特的东非生存经历、英国流亡体验,并以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为基础,论证古尔纳融合流亡诗学、去本质主义的非洲民族主义诗学、世界主义诗学的文学创作思想。
期刊
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通过主人公优素福的个人发展历程,见证非洲大陆被殖民的曲折历史。作者利用流散语言形成语义不明的模糊词语、多重认知下模糊的天堂意象以及矛盾模糊的主体形象,既契合主人公对陌生世界探知的模糊认识过程,又映射了非洲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冲突的社会形态。首先,模糊的语言载体展现了动荡时期非洲人民对生存环境的模糊认知过程和身份流散的文化现实,欧洲语言与非洲语言并置的书写策略
期刊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是一部在景观中展开的小说。作者对于景观的出色刻画,令前殖民地东非的文化、社会更具风采,具有广泛的意义外延。东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使小说勾连欧亚非大陆,孕育着世界主义精神。本文以景观为分析对象和理论支撑,将其与世界主义关照相结合,探讨东非的世界主义危机、根源及可能的出路,解读作者对于前殖民地东非的构想。第一章分析景观中隐藏的世界主义危机之表现。边界是危机的总
学位
古尔纳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短篇小说《博西》通过杂糅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书写方式,刻画了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桑给巴尔所遭受的血腥殖民、种族冲突及社会变革。小说同时展现了在此历史背景下,以博西、卡里姆、哈吉为代表的殖民地青年的身份危机及选择,反映了古尔纳对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的种族和难民身份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期刊
非洲文学作为非主流文学,流散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古尔纳的流散作品又融入了同化主题。古尔纳的多部作品都反映了非洲移民在英国主流社会被排挤和被同化的困境。文章运用同化理论阐释了古尔纳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三部作品,检视古尔纳同化思想的渐进历程。由创作初期的渴求完全同化到中期的两难抉择,再到后期的理性融入,古尔纳的同化思想为非裔英国人在英国适应主流文化同时保持非洲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方案,重新建构了文化多元主义框
期刊
2021年,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世界各国学者对其获奖作品的高度关注,主要表现为对其作品的文学内涵、写作风格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但是目前鲜有学者研究作品《遗弃》中的隐喻表达。本研究旨在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究《遗弃》中的语言使用的三个方面问题:(1)《遗弃》中概念隐喻的主要类型有哪些?(2)上述隐喻在《遗弃》中是如何分布的?(3)影响《遗弃》中概念隐喻的使用的因素
学位
诺奖作品一直是国内出版界竞相追逐的出版品类,但随着近年来“诺奖效应”的逐渐淡化,诺奖作品的销量也日趋回归理性。新时期的诺奖作品必须立足市场规律和读者需求,以精细化出版策略,依托多样化新媒体营销手段,更有效地抵达核心读者,实现高质量出版和推广。文章以2021诺奖作家“古尔纳作品”(第一辑)为例,该套作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引进、翻译、出版,引领读者阅读热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权引进优势、强大的多语种编辑
期刊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生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后因桑给巴尔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坦葛尼喀合并政权成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而被迫前往英国寻求安定生活。古尔纳深入记忆,将个人的流转经历化为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笔触。其作品《海边》中主人公的流散生活即是古尔纳本人经历的照射,也是非裔异邦流散群体境遇的缩影,该作品深刻洞察了兼具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和西方文化背景的非洲难民
学位
《多蒂》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唯一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作品蕴含丰富的内涵,是移民类小说的一个范本。已有研究从互文性、成长小说、伦理批评、叙事学和意识形态批评等视角,揭示了作品的丰富内涵。《多蒂》讲述一个移民家族三代人在英国的颠沛流离和挣扎谋生,融入主流社会的故事,人物的空间流动构成文本一个重要特征。流动性理论认为,流动性是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动态联系,是对自我、他者与世界的一种定位,通过身
学位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难民潮形势下,大众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非洲的流散文学和非洲流散文学家的“身份认同”困境。古尔纳小说的核心是身份认同和流离失所。《来生》作为他的最新著作体现了在殖民主义影响下,古尔纳对难民命运进行的毫不妥协而充满同情的深入剖析,并借此点明解决文化身份危机的一条新路径,即坚守非洲本土立场、以爱引领的文化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