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诺奖文学的高质量出版和推广——以上海译文出版社“古尔纳作品”为例

来源 :编辑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o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奖作品一直是国内出版界竞相追逐的出版品类,但随着近年来“诺奖效应”的逐渐淡化,诺奖作品的销量也日趋回归理性。新时期的诺奖作品必须立足市场规律和读者需求,以精细化出版策略,依托多样化新媒体营销手段,更有效地抵达核心读者,实现高质量出版和推广。文章以2021诺奖作家“古尔纳作品”(第一辑)为例,该套作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引进、翻译、出版,引领读者阅读热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权引进优势、强大的多语种编辑力量,以及优秀的团队分工协作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笔者就此梳理总结了该套作品从策划引进、内容编辑、设计装帧到宣传推广的整个过程和经验。
其他文献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早期代表作《朝圣者之路》通过书写达乌德遭遇心理创伤的经历,指涉了殖民统治给东非遗留的种族冲突、难民流散等历史问题。达乌德从桑给巴尔流亡者到白人姑娘的恋人再到“移民-朝圣者”的身份流变,基本对应其治疗创伤中逃避过往、创伤叙事、创伤复原的阶段。作品刻画英国非裔移民遭遇种族歧视的窘境,削弱了殖民教育将前殖民地人民移民英国视为“朝圣”的权威性;进而在后殖民语
期刊
《天堂》可被视为当代非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该力作发表于1994年。文章试图从创伤视角切入,探讨该作主人公优素福遭受的多重创伤即家庭创伤、生活创伤及情感创伤。通过透视这部作品,体现以优素福为代表的非洲人民苦难的经历给他们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从而揭露作者对这一群体生活的关怀与关照。
期刊
在古尔纳的小说《天堂》的结尾,主人公优素福从藏身之处出来,主动追上去加入德国的非洲土著兵队伍,这个情节“给那些试图理解小说结尾的研究者们带来了挑战”。用拉康的凝视理论来观照小说中描写的凝视,可以发现优素福在前镜子阶段、镜子阶段以及后镜子阶段的几次凝视中逐步构建了强权的、神化的德国殖民者形象。同时,在“想象的凝视”中,优素福作为自己凝视的客体,逐渐自我认同为驯顺的臣服者,这解释了优素福在小说最后的主
期刊
作为非裔移民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殖民书写可谓另类,迥异于以提安哥为代表的大多数非洲后殖民作家的惯有立场。其第四部小说《天堂》便将这种另类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书中古尔纳以求实态度揭示了广袤东非土地由沿海到内陆的复杂生态:天堂表象下的本土真实生态美丑交织;多元文化下的内部生态极具破碎性;殖民进程中潜藏着无孔不入的生态危机。殖民书写与生态描绘相互交织、彼此渗透。古尔纳将一度被忽略的东非殖民史化作
期刊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一名出生于坦桑尼亚、移居英国的非洲黑人作家。在长达五十余年的文学创作中,流亡者的中间状态使古尔纳在后殖民文学创作中获得了有利的观察视角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并于202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文章结合坦桑尼亚复杂的殖民历史以及古尔纳独特的东非生存经历、英国流亡体验,并以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为基础,论证古尔纳融合流亡诗学、去本质主义的非洲民族主义诗学、世界主义诗学的文学创作思想。
期刊
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通过主人公优素福的个人发展历程,见证非洲大陆被殖民的曲折历史。作者利用流散语言形成语义不明的模糊词语、多重认知下模糊的天堂意象以及矛盾模糊的主体形象,既契合主人公对陌生世界探知的模糊认识过程,又映射了非洲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冲突的社会形态。首先,模糊的语言载体展现了动荡时期非洲人民对生存环境的模糊认知过程和身份流散的文化现实,欧洲语言与非洲语言并置的书写策略
期刊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是一部在景观中展开的小说。作者对于景观的出色刻画,令前殖民地东非的文化、社会更具风采,具有广泛的意义外延。东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使小说勾连欧亚非大陆,孕育着世界主义精神。本文以景观为分析对象和理论支撑,将其与世界主义关照相结合,探讨东非的世界主义危机、根源及可能的出路,解读作者对于前殖民地东非的构想。第一章分析景观中隐藏的世界主义危机之表现。边界是危机的总
学位
古尔纳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短篇小说《博西》通过杂糅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书写方式,刻画了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桑给巴尔所遭受的血腥殖民、种族冲突及社会变革。小说同时展现了在此历史背景下,以博西、卡里姆、哈吉为代表的殖民地青年的身份危机及选择,反映了古尔纳对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的种族和难民身份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期刊
非洲文学作为非主流文学,流散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古尔纳的流散作品又融入了同化主题。古尔纳的多部作品都反映了非洲移民在英国主流社会被排挤和被同化的困境。文章运用同化理论阐释了古尔纳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三部作品,检视古尔纳同化思想的渐进历程。由创作初期的渴求完全同化到中期的两难抉择,再到后期的理性融入,古尔纳的同化思想为非裔英国人在英国适应主流文化同时保持非洲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方案,重新建构了文化多元主义框
期刊
2021年,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世界各国学者对其获奖作品的高度关注,主要表现为对其作品的文学内涵、写作风格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但是目前鲜有学者研究作品《遗弃》中的隐喻表达。本研究旨在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究《遗弃》中的语言使用的三个方面问题:(1)《遗弃》中概念隐喻的主要类型有哪些?(2)上述隐喻在《遗弃》中是如何分布的?(3)影响《遗弃》中概念隐喻的使用的因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