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将班级的学生以其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教学工作中开展针对性的检测和评估,帮助学生减负,促进学生进步。下文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看法,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创新思维方式,为分层教学创造环境
1. 建立立体开放的语文教学思维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任何科目都是以语文为基础展开教学的。所以教师应创新教学思维,让语文学习与语文应用完美地接合在一起,以分层教学体现语文教学的立体开放性。
2. 建立综合功能的语文教学思维
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不仅可以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要建立综合功能的语文教学思维。
二、改革教学模式,让分层教学绽放光彩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因材施教,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小主人。
1. 学习小组分层,科学分配小组成员
开展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科学构建分层学习小组。首先,教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分层。教师在学习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优等生,第二层为中等生,第三层为学困生。教师在分配学习小组时,不能单一地将同一学习层次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这样会加剧学生的层次分化,容易让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应平衡各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均衡分布在每个学习小组,教师并依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各个小组的成员,并在小组中任命一名优等生作为小组学习组长。学生在小组中找到与自己相近的竞争目标,他们在学习中你追我赶,互相竞争,大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成效。
2. 针对学生层次,设定分层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设定需要有针对性,不能统一“着装”,应为各层次的学生“量体裁衣”,教师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教学目标,以“跳脚摘桃”的尺度,让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应对待优等生提高学习要求,在完成学习基础目标的同时,增加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究兴趣,为其他层次的学生做好学习的榜样;对待中等生,教师只需让学生完成基础目标,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在对待学困生时,教师则应适当降低要求,由低向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个突破学习困难,学困生在教师和其他层面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下,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充分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3. 激发学生兴趣,开展分层测试评价
首先,在测试环节,教师应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测试。例如教师可以设计A、B、C卷,对于学困生,教师只要求其完成以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题为主的A卷,而中等生和优等生则需完成难度不一的B卷和C卷。虽然三份测试的难度不一,但是总分均为100分,这样学困生也可以考出“高分”,同时也可预防优等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学习情绪。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各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困生和中等生尝试挑战深一层次的测试题目,如学困生在完成A卷时,以85分为“高分”,如越级挑战B卷,则以80分为“高分”,如果再挑战C卷,则以75分为“高分”。而中等生在完成B卷时,以85分为“高分”,超级挑战C卷时,80分已经算是“高分”了,而当中等生去完成A卷时,教师应提高要求,需要达到90分以上,才能算做“高分”。如此,则能有效调动各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评价环节,教师也应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应将学生的测试成绩与日常学习态度相结合,做出综合而中肯的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角创设评价区,以测试成绩、作文能力、口头表达训练及学习态度作为评价方向,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评比出进步最大的学困生,在评价区及时、公开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区”的相关信息,及时有效地调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的语文教学成效。
4. 实施分层分类指导,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分类指导,可以分为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和态度上进行分类。而分层分类指导,则是以各个层面为指导对象进行分类指导,对于优等生,教师应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为目标,通过建立兴趣小组、开展演讲辩论活动、参加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总结报告等活动方式,进行训练和培养,激发优等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热情。对于学困生,教师则可以进行个别辅导,从学生的情感信念、心理历程等方面入手,以弥补知识缺陷为目的,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心。
三、注重教学细节,为分层教学保驾护航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达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预防优等生的骄傲自满情绪和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此外,在学习语文活动中,适度的障碍和压力,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一、创新思维方式,为分层教学创造环境
1. 建立立体开放的语文教学思维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任何科目都是以语文为基础展开教学的。所以教师应创新教学思维,让语文学习与语文应用完美地接合在一起,以分层教学体现语文教学的立体开放性。
2. 建立综合功能的语文教学思维
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不仅可以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要建立综合功能的语文教学思维。
二、改革教学模式,让分层教学绽放光彩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因材施教,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小主人。
1. 学习小组分层,科学分配小组成员
开展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科学构建分层学习小组。首先,教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分层。教师在学习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优等生,第二层为中等生,第三层为学困生。教师在分配学习小组时,不能单一地将同一学习层次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这样会加剧学生的层次分化,容易让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应平衡各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均衡分布在每个学习小组,教师并依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各个小组的成员,并在小组中任命一名优等生作为小组学习组长。学生在小组中找到与自己相近的竞争目标,他们在学习中你追我赶,互相竞争,大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成效。
2. 针对学生层次,设定分层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设定需要有针对性,不能统一“着装”,应为各层次的学生“量体裁衣”,教师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教学目标,以“跳脚摘桃”的尺度,让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应对待优等生提高学习要求,在完成学习基础目标的同时,增加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究兴趣,为其他层次的学生做好学习的榜样;对待中等生,教师只需让学生完成基础目标,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在对待学困生时,教师则应适当降低要求,由低向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个突破学习困难,学困生在教师和其他层面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下,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充分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3. 激发学生兴趣,开展分层测试评价
首先,在测试环节,教师应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测试。例如教师可以设计A、B、C卷,对于学困生,教师只要求其完成以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题为主的A卷,而中等生和优等生则需完成难度不一的B卷和C卷。虽然三份测试的难度不一,但是总分均为100分,这样学困生也可以考出“高分”,同时也可预防优等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学习情绪。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各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困生和中等生尝试挑战深一层次的测试题目,如学困生在完成A卷时,以85分为“高分”,如越级挑战B卷,则以80分为“高分”,如果再挑战C卷,则以75分为“高分”。而中等生在完成B卷时,以85分为“高分”,超级挑战C卷时,80分已经算是“高分”了,而当中等生去完成A卷时,教师应提高要求,需要达到90分以上,才能算做“高分”。如此,则能有效调动各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评价环节,教师也应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应将学生的测试成绩与日常学习态度相结合,做出综合而中肯的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角创设评价区,以测试成绩、作文能力、口头表达训练及学习态度作为评价方向,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评比出进步最大的学困生,在评价区及时、公开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区”的相关信息,及时有效地调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的语文教学成效。
4. 实施分层分类指导,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分类指导,可以分为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和态度上进行分类。而分层分类指导,则是以各个层面为指导对象进行分类指导,对于优等生,教师应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为目标,通过建立兴趣小组、开展演讲辩论活动、参加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总结报告等活动方式,进行训练和培养,激发优等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热情。对于学困生,教师则可以进行个别辅导,从学生的情感信念、心理历程等方面入手,以弥补知识缺陷为目的,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心。
三、注重教学细节,为分层教学保驾护航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达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预防优等生的骄傲自满情绪和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此外,在学习语文活动中,适度的障碍和压力,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