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与道在对话中成为一个灵动的生命体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下基层学校调研,听了《生命的林子》(苏教版第十一册)的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在文道结合的处理上存在着误区。以下是我与这位教师听完课后的对话片段:
  笔者:《生命的林子》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课文,这类课文有什么特点?
  师:《生命的林子》是一篇叙事寓理性课文,这类课文一般透过它的语言映射着一些人生哲理。
  笔者:你教学本文主要是想告诉学生什么?
  师:我主要是想通过玄奘为了“出人头地”,想离开法门寺到偏僻小寺中去发展,经过方丈的点拨,又留在法门寺修炼的故事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笔者:你认为教学本文时特别要注意什么?
  师:要注意文道结合,让学生明白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你是怎么去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
  师:我认为文道结合重在学文,所以我先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对话文本的基础上去悟理,绝不能先说理后学文,文是基础,理是升华,而且说理一定要透彻,要说到位。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是分两个板块来进行的,第一个板块是引导学生读故事,明了方丈劝玄奘留下来的过程,第二个板块是指导学生说理,明白敢于竞争的道理。
  听完这位教师的发言,联系刚才所听的课,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我们的教师虽然明白教材的特点,也知道在对话中要注意文道结合,却不知文道本身就是一个灵动的生命体,结果教学中常常背离教材所固有的特点,就文析文,就理讲理;虽然知道要在学文的基础上悟理,却把学文与悟理错误地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板块,两者之间的联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有血有肉的理被剥离得只剩下抽象的概念,尤其是说理这个板块的教学常常显得只有思想性,缺乏语文味,仿佛成了思品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语文课堂似乎变成了道德的讲堂。那么,在教学中如何针对教材特点,使文道有机结合,成为一个灵动的生命体呢?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摆正关系,进行思维对话。对话就是对话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回应与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应平等地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在平等的互动过程中使文道有机结合。反思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在对话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摆正这种平等的关系,以至于在文道结合方面有失偏颇,例如该教师在教学《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时,首先,抓住“香火鼎盛”“香客如流”“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等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玄奘决意离开法门寺,而去偏僻小寺发展的原因,接着,通过“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和“方丈为什么带他到树后林子里去”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烛火、太阳、小松林、大森林的特点,明了方丈的用意。最后,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刘翔、姚明等在体育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来谈竞争教育,要求学生要从小处处争上游,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从这位教师的教学流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只是一种单项传输和接受的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单线条牵引式的对白,而不是动态开放,注重生成和碰撞的过程,对话的重点还只停留在教师的教,而不是师生平等交流对文本内涵的体验上,对话的中心直指文本思想,而不是思维。对文本的解读过分注重理性分析和终结宣判,文道的有机结合变成了块、面的机械组装。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对于文本所固有的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努力从师生对白走向对话,从思想对话走向思维对话,借助“如果你是玄奘,你究竟是去还是留”这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平等地展开思维碰撞,并借助辩论的形式从师生对话巧妙过渡到生生对话,在对话中引导学生随文悟理,从具体的语言习得中抽象出社会充满竞争的道理,并将抽象出的道理融化到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在文理相融的过程中学习、模仿、运用,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行关照和解读,就一定能在师生、生生互为解读中迸发心灵的火花,使学生自觉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文本所蕴涵的竞争意识和生活态度,通过对文本的二次开发将自己幻化成“树木和僧人”,升华对生命林子的理解,从对树木和僧人的成才观的理解碰撞出对生命观的理解,从生活需要竞争,我们要敢于竞争的生活态度上升为我们要奋发向上,快乐活着的生活态度,使说理与学文成为了一个灵动的生命体。
  2.立足自然,关注动态生成。我们都知道,课堂因生成而富有生命活力,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的课堂决策重在把学生自然引入到文本的美妙意境之中,使学生从与文本意境的对话中自然产生灵动的语言与思维,自觉主动地与作者、教师、同学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相互建构,置身语用状态,由表及里地走进教材,探究作者的语用经验,并带着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实现对文本内容的修改或创造,生成对道的理解,并将道的理解自然融化在对文的对话中,使文道灵动地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学《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如上所述,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如果你是玄奘,你究竟是去还是留”这个问题创设对话情景,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品读课文,寻找依据,自然走进小树与僧人、树林与法门寺的对话中,在对话中明了薪柴与栋梁、名僧与庸僧各自生长的环境与志向,在懂得把握竞争与机遇的重要性的同时,自然生成多条线的理解:一方面由对森林环境的理解生成对法门寺环境的理解,由对法门寺环境的理解生成对班级环境的理解,由对班级环境的理解生成对整个社会环境的理解;另一方面由对树木的理解生成对僧人的理解,由对僧人的理解生成对当代社会人的理解,由对当代社会人的理解生成对生命林子的理解。在对生命林子理解的过程中由竞争生命生成阳光生命,明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更在于快乐地活着,整个教学过程自然生成,立体发展。
  阅读教学贵在文道结合,难在文道有机融合。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人文内涵,更要坚持语言与精神的同生共融,使文道在自然的对话中成为一个灵动的生命体。(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教学观是指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人们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的总体认识、理解与看法。”教学观和学习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中一方的理解会影响另一方的看法。教学与学习既有区别又有天然联系,从表面上看是教学决定学习,但在根本上则是不同的学习观决定了不同的教育观和教学观。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能单纯归结为对人类间接知识的认识过程。而应彰显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建构性和交往性等现代学习理念的特
期刊
热闹”与“倾听”不可分割。课堂教学不应过分地热衷于热闹,偏废倾听;当然,光有倾听的课堂,学生的参与程度就会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也会“打折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两者融为一体?  首先,以标促听,在目标达成中养成良好品质。学生课堂上不愿倾听、不会倾听,老师首先应该从倾听的动机上下工夫。比如,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要对学生提出一定要求,让学生学会比较:在学习过程中,别人与我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几种方法相
期刊
□主持人:刘小兵曲青亚  □参与者:赵 娟严 平胡 蓉   范云波顾 红刘晓红   刘冬云樊荣敏张梨红    主持人: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常规教研形式。评课的方式很多,比如现场评课、网络评课、书面评课等,其中现场评课是最常用的。今天,我们就围绕“现场怎样评好课”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我们对评课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一般知识已经很熟悉了,但要把课评出水平、评出特色,并非易事
期刊
1.活动形式化。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用来给课堂教学加点“味精”,教学活动不应成为“走过场,做形式”。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活动。  2.媒体形式化。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求知欲有好处。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成了“幻灯片”“电子黑板”的简单组合,教师成为了机器的操作者和画面的讲解员。教师把“满堂灌”交给了多媒体,而自己则退到了幕
期刊
最近我观看了一些优质课的教学光盘,感觉有些课讲得确实漂亮,但听后总觉得有些空。仔细琢磨后发现,问题出在课堂讨论上。这些课堂讨论大部分是有形式无实效的“伪讨论”,是无思考、无价值、无兴趣的“三无”产品。  无思考的讨论是赝品。经常看到老师在进行一个教学环节之前说,下面大家讨论几分钟。每个环节都接着一个讨论,一节课有多少个环节就有多少个讨论。有的老师一节课能进行四五次讨论,时间加起来有十五六分钟。这些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  【设计说明】  写人的作文是小学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人物特点不鲜明,内容不具体,事例不传神,或者在表达人物特点时只看到“高”“大”“全”的光辉形象,而忽略了从小事中发现人性之美等等,都是小学生写人习作中的通病。基于这些问题,这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写“一个好朋友或其他人”的内容,以推选“班级之最”作为话题,引导学生从众多
期刊
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放飞希望、升腾梦想的新纪年,而对于《江西教育》(小学课例教研)来说,更是一个“风帆正悬”“关山再越”的起点。新年的第一天,手捧这份沉甸甸的第一期杂志,目光在字里行间流连,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中有一份真诚的感动,有一份执著的求索,还有一份引领潮头的凝重的使命感!  作为一名长期深入教学一线的教研员,我深知教师的内心渴望和专业需求,他们迫切需要一个专业平台,需要
期刊
《飘着花香的琴弦》一书是王艳芳老师教育随笔集。内容有读书的,有课堂的,有生活的,原汁原味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普通老师的幸福教育生活。一篇篇随笔清新自然,与我们每天的生活非常贴近,好似一曲曲飘着花香的琴弦,轻轻吹拂着你的心灵。  我是怀着一种敬佩的心情阅读此书的。在常人眼里,读书写作是语文、数学等学科老师的强项,而王老师却是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她不仅热爱读书,也勇于反思,并善于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捕捉
期刊
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从十个章节来讲述他的故事,他把一个个的理性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故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李老师把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也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
期刊
【设计思路】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理和复习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学时,笔者拟通过简明扼要的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把整个单元的知识串成线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板书展示】    【设计特点】  1.搭迁移之桥。笔者将整个单元分成加法和减法两大板块。首先让学生对加法算式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