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如果读者不能与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就无法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诗词的鉴赏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在古典诗词鉴赏中,情感的鉴赏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我以近几年高考题中的古诗词情感鉴赏题为例,来探究一下如何把握古典诗词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广东卷)
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两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情”:抒发了怎样的情?如何抒情?让我们一块来理一理答题的思维过程。
一看诗题。诗歌以“月”为标题,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会是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和寓意,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人常常见月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二看作者。杜甫应该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诗人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结合注释,我们了解了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杜甫困居夔州,回忆一下学过的杜甫诗,《登高》和这首诗写于同一时代,了解《登高》,有助于我们在鉴赏本诗时人情入境。
三读文本。首联中“万里”明写月亮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颔联中,“时时”与“故故”变文同义,理解为“常常”,二词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 “青天”,指蓝天。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颈联意思是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白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竞无动于衷。颔、颈两联,三、五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四、六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爽《杜臆》云:“中四,有喜、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尾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综上所述,我们就能很轻松地完成此题:
(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时时”理解为“常常”,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从整个思维过程看,人情入境悟诗意,我们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关注标题,把握信息。如果我们不注意标题,我们就读不懂朱熹的《观书有感》,不清楚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和张籍的《答朱庆馀》两人到底在说什么。做本题时,忽略了“月”这个意象,也会给人情入境带来一些困难。
二、知人论世,明确背景。凡我们接触过的诗人,都应该成为我们的老朋友,对他们的写作风格、身世遭遇应该烂熟于心;不熟悉的作者,我们可以借助注释、题目等提示的信息来加强了解。当然,相关的历史知识,也能为我们提供线索。
三、立足文本,情感共鸣。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为作者思考,才能体悟到作者的情感。设想自己就是安史之乱后,困居夔州的杜甫,万里漂泊、羁留难归,我们就能读懂他为什么见月而有如此复杂的情感。
立足文本,我们就不能放过诗词中的意象。如:见月而思乡、怀人;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松,孤直做岸,岁寒三友之一;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梧桐,凄凉悲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秋蝉,高洁,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鸿雁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喻思乡怀亲、羁旅之悲;柳,离情依依……
如果文本中有典故的话,我们还必须弄清典故的意义,如本诗尾联化用《短歌行》诗句的作用,如王维在《山居秋瞑》的“无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的用典,等等。
责任编校 彭琳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广东卷)
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两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情”:抒发了怎样的情?如何抒情?让我们一块来理一理答题的思维过程。
一看诗题。诗歌以“月”为标题,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会是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和寓意,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人常常见月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二看作者。杜甫应该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诗人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结合注释,我们了解了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杜甫困居夔州,回忆一下学过的杜甫诗,《登高》和这首诗写于同一时代,了解《登高》,有助于我们在鉴赏本诗时人情入境。
三读文本。首联中“万里”明写月亮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颔联中,“时时”与“故故”变文同义,理解为“常常”,二词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 “青天”,指蓝天。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颈联意思是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白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竞无动于衷。颔、颈两联,三、五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四、六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爽《杜臆》云:“中四,有喜、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尾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综上所述,我们就能很轻松地完成此题:
(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时时”理解为“常常”,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从整个思维过程看,人情入境悟诗意,我们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关注标题,把握信息。如果我们不注意标题,我们就读不懂朱熹的《观书有感》,不清楚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和张籍的《答朱庆馀》两人到底在说什么。做本题时,忽略了“月”这个意象,也会给人情入境带来一些困难。
二、知人论世,明确背景。凡我们接触过的诗人,都应该成为我们的老朋友,对他们的写作风格、身世遭遇应该烂熟于心;不熟悉的作者,我们可以借助注释、题目等提示的信息来加强了解。当然,相关的历史知识,也能为我们提供线索。
三、立足文本,情感共鸣。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为作者思考,才能体悟到作者的情感。设想自己就是安史之乱后,困居夔州的杜甫,万里漂泊、羁留难归,我们就能读懂他为什么见月而有如此复杂的情感。
立足文本,我们就不能放过诗词中的意象。如:见月而思乡、怀人;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松,孤直做岸,岁寒三友之一;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梧桐,凄凉悲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秋蝉,高洁,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鸿雁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喻思乡怀亲、羁旅之悲;柳,离情依依……
如果文本中有典故的话,我们还必须弄清典故的意义,如本诗尾联化用《短歌行》诗句的作用,如王维在《山居秋瞑》的“无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的用典,等等。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