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效应的启示:外语教学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v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教学是一个多种因素交错作用的过程,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教学过程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参与的结果。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个体,他们已有的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常表现为内驱力量作用于学习活动,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对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则关键在于师生之间“人际型”的交往为表征的日常交往,达到彼此之间的情感与体验的交流。
  
  一、打开期望效应的潘多拉宝盒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中对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告诉教师这是“预测儿童未来反正的测验”。然后,他们并不依据智力测验的结果,而是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列出名单交给任课老师,并告诉他们,这些孩子是“临近盛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无穷潜力,以后,师生们在各方面对他们另眼相看,老师们积极地期待和恰当地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的谎”,因为名单上都是随机抽取出来的。八个月后,当再次对这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奇迹出现了:被说成是发展潜力大的儿童的智商与其他儿童相比有了更大的提高,而且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是“求知欲很强”。
  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激励,该效应的实现依赖于三个条件的到位:教师正面的诚挚的期望(教师需通过言行举止传递给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对于教师传递的期望和鼓励能够正确的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参与(学生在理解了教师的积极的精神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动机、加大学习的投入),这三个条件是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应用的必不可少的三个条件。
  
  二、外语教学的困境
  
  目前我们的外语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呆板的教学方式、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最终导致了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僵化的师生关系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源动力,领导和推动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而学生则是教学的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服从。教师和学生虽作为“人”相遇在一起,但其前提并不是一种人格关系的平等,师生之间是一种僵硬的乃至机械的关系,没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教学也就如一潭死水,泛不起任何涟漪,师生关系没有体现其教育性,反而却成为了人性失落的土壤。
  
  (二)单调的教学方法
  “外语课上得好的教师,不仅要能教好语言,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长期以来,大学外语教学一直因“大班教学”而备受折磨。根据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统计,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外语教学班均在45~50人之间,有的规模更大。这就从客观上限制了教师教学技巧的发挥,教师难以完全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偶尔的活动课堂也纯粹是浮于形式,没有真正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由此而来的后继影响必然是:教学中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始终摆脱不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窘境。
  
  (三)枯燥的学习过程
  高等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增强使其有了较大的独立性,进入了心理“断乳期”;就其学习特点而言,大学生的学习意识基本成熟、学习动机发展达到核心层、能力发展到最佳期等突出特征。这就决定了这部分学生的反叛性格比较明显,开始试图自己支配自己的行为,学习的枯燥无味,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这种反叛心理,容易结成“非正式群体”,在教学上与教师形成心理对立和教学活动的冷战与不合作,如果教师不及时发现并对教法有所改进,教师的情感交流没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那么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四)弱化的学习动机
  枯燥的学习过程、单调的教学方法导致的后继循环的开始必然是弱化的学习动机,加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潜在弱动机,主要是因为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之语言学习的枯燥性和反复性,都会使学生从心理上抵制学习,影响学习的兴趣,使应有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通过对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缺失的。教师缺乏改变教学现状的动机,学生厌倦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如此观之,外语教学中的这些困境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期望效应的应用:外语教学路径选择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情感的交流和调动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应有的角色作用,用积极的期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舍弃自我赋予的“师道尊严”,“师道尊严”是一个他赋概念,只有在学生的认可中,这种“师道尊严”才有价值。语言教学的枯燥性和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吝付出积极的期待和鼓励,通过恰当的途径、合适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在外语教学中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一)教师正面的诚挚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要予以肯定,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这种期待不是针对班级中的某个小范围的群体,而是针对全体学生,使“罗森塔尔”效应在个体的纵向发展中发挥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以鼓励,增加他们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对于教学付出全部心血,对学生给予诚挚的期望,但是这些投入如果不被学生接纳和理解,也是徒劳无功,这些教学投入也就变成了无效投入,支付了无形的教育资源,是一种教育的隐性浪费,因此对于教师给予的期望能够正确理解是教学中“罗森塔尔”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
  1.调整学习的动机水平
  只有学生有兴趣、有欲望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的正面的、积极的期望才有可能被感知到,才有可能被接纳并理解其内涵,“罗森塔尔”效应才有可能发挥作用。英国英语教学法专家Harmer指出,成功外语课堂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投入、学习和运用。语言学习者是否积极投入是有效学习的必要前提。而是否积极投入的一个先决条件便是学生是否有较高的动机水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尽量位于“最近发展区”,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是又必须是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获取成功。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外语教学的人性基础。作为教学活动体现的非日常交往只是师生交往的一个部分,教师应该以日常交往的角色参与教学过程,应转变过去的固定陈旧的观念,以动态的眼光来审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日常交往中体现师生之间关系的“无意识”的人际关系,建立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平台,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和渴望,这是教学成功的外部动力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日常交往的情感,那么这种外部动力将积极的推动教学过程。
  3.帮助树立学生自信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善于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同时要及时反馈,不断深化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赋予学生期望的过程,以此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
  因此,外语教学应该达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于所学知识的存储更持久。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会用、善用自己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外语教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力求使外语的学习形成一种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论教育中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96.
  [3]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实现俄语课程目标的主要形式是俄语课堂。在教学中,应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外语教育观,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俄语教学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风格依赖于俄语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俄语教学不能仅仅教授语言,它还必须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外语基础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
一、“两课”教学与高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诸多内容。素质教育强调重视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要重视思想品德、心理和身体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良好的素质是人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及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的前提,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做一个具有更高的思想品质和对人类有责任感的人。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智力因素主要指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情感、意志、自尊、自信等除智力性因素以外的学习因素。教师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潜力,对听说教学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积极调动非智力因素,  
由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所、酒泉钢铁公司共同研制的Shp—3200型湿式强磁选机与酒钢公司试制的同类型强磁选机,经一年多的试验考核,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五日冶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背景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合作学习理论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研究中心约翰逊兄弟提出的五因素理论。  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群体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依赖,“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学生要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
一、引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oodman提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包含思想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Goodman:1976,489)。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语法分析,释义或翻译,力图对篇章进行全面的理解。英语阅读过程是语言学习者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建构更科学完善的教学模式的过程。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
一、学生主体性的内涵    从教育意义上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的主体性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塑造、建构培养的重要特性,也是学生主体是否得以确立的依据和标志。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
一、自主学习的涵义    自主学习源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界掀起的关于培养学习者“终生学习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大讨论。到了80年代,这一方面的理论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近20年以来外语教学的热门话题。不同的学习者对自主学习有不同的定义,除了Learner Autonomy和Autonomous Learning外,还有别的名称,如“独立学习”(Independent Lea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现今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社会职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也应服务于高职院校这一办学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不断改革和探索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创新高职英语教学。    正确领会高职英语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修订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在总体设置上,要自觉地将高职英语与本科英语加以
“以学生为中心”,简单地说,包括二层含义:第—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其中“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归宿和目的。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是“高频信息”的时代。而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则标志着现代学习化社会已悄然而至。综合当代国际、国内的时代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学习化社会里,我国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