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荡漾在语文课堂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67-01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性的学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语文课堂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注入,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美化语言,营造情感氛围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这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优美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道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境中实现情感、思维、精神的交流。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羁旅的惆怅和思乡之情,我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配衬下,深情地描述:“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求仕,但终无所获,失意而归。如今满怀一腔忧愤客作他乡。夜幕时分,只见江面上烟雾迷蒙,孤船小洲,怎不勾起诗人新的愁绪呢?面对天色茫茫,旷野无垠,江水悠悠,明月朗朗,诗人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这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仿佛为学生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进入了这首古诗的意境,从而体会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二、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动力
  
  语文教学离开情境,就会“形不真”、“情不深”、“意不远”、“理不明”。因此,只有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体验,产生表达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一位老师教《草原》一文,上课伊始,他告诉学生:“草原上碧草连天,那里有一群肥壮的羊、马、牛,有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你们想到那里去看看吗?学生顿时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接着播放VCD《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屏幕上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耳边回响着嘹亮的歌声。学生脸上洋溢着愉悦、向往的神情,他们的心已经随之飞到了辽阔迷人的内蒙古草原上去了。接下来的学习,他们学得积极而主动。
  
  三、大胆想象,激发情感共鸣
  
  想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也在想象中走进了文本,与作者、与老师、与课本达成了共识,情感得到了交流,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例如一位老师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当读到鸟儿与树根、大门、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时,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鸟儿寻找朋友大树的千辛万苦,老师让学生想象鸟儿寻找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在想象中一下子将所有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猎人的捕杀、可能遇到老鹰的袭击、可能遇到狂风暴雨、可能……但是一切不能阻止它找朋友的脚。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鸟儿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以及它对友谊和诺言的忠诚。学生从中受到的精神和情感的熏陶是不言而喻的。
  
  四、角色换位,转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本来就是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心灵的交流,那么,学生在情感体验、心灵沐浴的过程中角色转
  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要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与文中人物、与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熏陶、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如在教《开国大典》一课时,多次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假如你是广场上三十万代表中一员,在聆听了毛主席那激动人心的话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假如你是广场上三十万代表中的一员,在庄严的国歌中看到了我们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迎风飘扬时,你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通过这样转换角色的换位体验,深刻地体会到那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自豪、激动的情感,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激动,这真是情动于内而形于外。
  
  五、激情范读,激发情感升华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理解了文章感情之后,我配着旋律哀伤的《二泉映月》,以低沉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我心中涌动着对总理深切的怀念与崇敬之情,深切地体会着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读着读着,眼睛湿润了,几乎带着哭腔读完了全文。等我回过头来看学生们,只见教室静极了,许多学生神情哀伤、凝重,有的甚至眼中含有泪花。随着学生动情地朗读课文,整个课堂激荡着悲痛与哀伤、怀念与崇敬。可见老师激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也得到了升华。
  情感是文本的灵魂。只有引导学生探索文本中作者的情感、体验,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有捕捉文本中属于作者的情与意,才能获得文本中属于读者的情与意,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情怀、蓬勃的活力。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受体聚簇的机制。方法用0.4mT工频磁场辐照处理人羊膜(FL)细胞,采用鞘磷脂酶活性试剂盒检测该磁场辐照对胞内A-SMase活性的影响,利用活性氧检测技
目的在对贫困山区男性农民工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基线调查的基础上,依托劳务输出网络和留守儿童之家对男性农民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评价干预效果,探讨贫困山区男性农民工依托劳务输出网络和留守儿童之家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在安徽省岳西县10个拥有留守儿童之家的乡镇中整群抽取2个乡镇做为研究现场,采用农民工艾滋病KAP调查表,对年龄介于20-59周岁的农村男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64-01    每年高考过后,有关学生语言苍白化问题的议论,屡屡见诸报刊。其实,学生也想让自己的语言有特色、有文采,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一语言问题呢?这当然是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半夕就能见效的。本文试从技术层面上谈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精心修饰,丰富形象    文章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63-01    怎样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向能力迁移,阅读向社会延伸,课内向课外延伸,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善写、善读、善观、善画、善演等等的语言能力及习惯入手,从而陶冶美感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  质。     一、善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作为教
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分析行业发展在新形势下要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常态,即发展速度回落不可避免;内涵式增长将是主要发展方式;改革创
摘 要:班主任与学生谈话不仅仅需要真诚和信赖,更需要技巧和机智。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建立友谊,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才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谈话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66-01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教育者,与学生交流是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