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67-01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性的学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语文课堂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注入,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美化语言,营造情感氛围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这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优美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道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境中实现情感、思维、精神的交流。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羁旅的惆怅和思乡之情,我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配衬下,深情地描述:“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求仕,但终无所获,失意而归。如今满怀一腔忧愤客作他乡。夜幕时分,只见江面上烟雾迷蒙,孤船小洲,怎不勾起诗人新的愁绪呢?面对天色茫茫,旷野无垠,江水悠悠,明月朗朗,诗人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这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仿佛为学生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进入了这首古诗的意境,从而体会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二、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动力
语文教学离开情境,就会“形不真”、“情不深”、“意不远”、“理不明”。因此,只有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体验,产生表达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一位老师教《草原》一文,上课伊始,他告诉学生:“草原上碧草连天,那里有一群肥壮的羊、马、牛,有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你们想到那里去看看吗?学生顿时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接着播放VCD《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屏幕上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耳边回响着嘹亮的歌声。学生脸上洋溢着愉悦、向往的神情,他们的心已经随之飞到了辽阔迷人的内蒙古草原上去了。接下来的学习,他们学得积极而主动。
三、大胆想象,激发情感共鸣
想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也在想象中走进了文本,与作者、与老师、与课本达成了共识,情感得到了交流,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例如一位老师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当读到鸟儿与树根、大门、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时,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鸟儿寻找朋友大树的千辛万苦,老师让学生想象鸟儿寻找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在想象中一下子将所有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猎人的捕杀、可能遇到老鹰的袭击、可能遇到狂风暴雨、可能……但是一切不能阻止它找朋友的脚。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鸟儿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以及它对友谊和诺言的忠诚。学生从中受到的精神和情感的熏陶是不言而喻的。
四、角色换位,转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本来就是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心灵的交流,那么,学生在情感体验、心灵沐浴的过程中角色转
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要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与文中人物、与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熏陶、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如在教《开国大典》一课时,多次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假如你是广场上三十万代表中一员,在聆听了毛主席那激动人心的话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假如你是广场上三十万代表中的一员,在庄严的国歌中看到了我们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迎风飘扬时,你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通过这样转换角色的换位体验,深刻地体会到那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自豪、激动的情感,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激动,这真是情动于内而形于外。
五、激情范读,激发情感升华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理解了文章感情之后,我配着旋律哀伤的《二泉映月》,以低沉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我心中涌动着对总理深切的怀念与崇敬之情,深切地体会着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读着读着,眼睛湿润了,几乎带着哭腔读完了全文。等我回过头来看学生们,只见教室静极了,许多学生神情哀伤、凝重,有的甚至眼中含有泪花。随着学生动情地朗读课文,整个课堂激荡着悲痛与哀伤、怀念与崇敬。可见老师激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也得到了升华。
情感是文本的灵魂。只有引导学生探索文本中作者的情感、体验,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有捕捉文本中属于作者的情与意,才能获得文本中属于读者的情与意,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情怀、蓬勃的活力。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性的学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语文课堂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注入,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美化语言,营造情感氛围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这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优美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道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境中实现情感、思维、精神的交流。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羁旅的惆怅和思乡之情,我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配衬下,深情地描述:“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求仕,但终无所获,失意而归。如今满怀一腔忧愤客作他乡。夜幕时分,只见江面上烟雾迷蒙,孤船小洲,怎不勾起诗人新的愁绪呢?面对天色茫茫,旷野无垠,江水悠悠,明月朗朗,诗人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这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仿佛为学生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进入了这首古诗的意境,从而体会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二、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动力
语文教学离开情境,就会“形不真”、“情不深”、“意不远”、“理不明”。因此,只有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体验,产生表达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一位老师教《草原》一文,上课伊始,他告诉学生:“草原上碧草连天,那里有一群肥壮的羊、马、牛,有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你们想到那里去看看吗?学生顿时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接着播放VCD《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屏幕上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耳边回响着嘹亮的歌声。学生脸上洋溢着愉悦、向往的神情,他们的心已经随之飞到了辽阔迷人的内蒙古草原上去了。接下来的学习,他们学得积极而主动。
三、大胆想象,激发情感共鸣
想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也在想象中走进了文本,与作者、与老师、与课本达成了共识,情感得到了交流,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例如一位老师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当读到鸟儿与树根、大门、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时,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鸟儿寻找朋友大树的千辛万苦,老师让学生想象鸟儿寻找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在想象中一下子将所有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猎人的捕杀、可能遇到老鹰的袭击、可能遇到狂风暴雨、可能……但是一切不能阻止它找朋友的脚。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鸟儿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以及它对友谊和诺言的忠诚。学生从中受到的精神和情感的熏陶是不言而喻的。
四、角色换位,转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本来就是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心灵的交流,那么,学生在情感体验、心灵沐浴的过程中角色转
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要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与文中人物、与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熏陶、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如在教《开国大典》一课时,多次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假如你是广场上三十万代表中一员,在聆听了毛主席那激动人心的话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假如你是广场上三十万代表中的一员,在庄严的国歌中看到了我们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迎风飘扬时,你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通过这样转换角色的换位体验,深刻地体会到那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自豪、激动的情感,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激动,这真是情动于内而形于外。
五、激情范读,激发情感升华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理解了文章感情之后,我配着旋律哀伤的《二泉映月》,以低沉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我心中涌动着对总理深切的怀念与崇敬之情,深切地体会着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读着读着,眼睛湿润了,几乎带着哭腔读完了全文。等我回过头来看学生们,只见教室静极了,许多学生神情哀伤、凝重,有的甚至眼中含有泪花。随着学生动情地朗读课文,整个课堂激荡着悲痛与哀伤、怀念与崇敬。可见老师激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也得到了升华。
情感是文本的灵魂。只有引导学生探索文本中作者的情感、体验,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有捕捉文本中属于作者的情与意,才能获得文本中属于读者的情与意,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情怀、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