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07-01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式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语教学中,应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达成这个目标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寻找要点,把握关键
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学习,才能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比如说,以“中心”或“事件”命题的课文,要点往往就在文题上,这就是文眼。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揭题后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林冲为什么要打洪教头?怎样用棒打的?结果怎样?)又如《师恩难忘》开篇后,让学生速读全文,直奔要点,找到全文的中心句:“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然后让学生带着“作者为什么觉得师恩难忘?老师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去自读课文。这中心句就是文章的要点所在,类似这样的要点还有总起句(《詹天佑》中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过渡句(《秦兵马俑》中第4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总结句(《九寨沟》的最后1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重点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等等。还有些课文的要点散见于课文的各段中,那就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由教师梳理成目标,从而把握课文的关键。
2 循序渐进,自主创新
“循序渐进”是自主创新学习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从常规性到引导性,再到独立性,最后到创新性,步步深入。这四个层次的自主学习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比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文时,根据高年级的教学要求和学生能力水平,把这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初步感受小镇的意境美,进行常规性自主学习。接着,学习第一自然段,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自学:①找出本段的中心句。②自由练读,想想文中描绘的景物,揣摩出读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收获,互评互议,矫正差错。教师进行点拨,根据课文结构适当板书,引导学生深究,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通过景物描写来描绘小镇早晨的恬静,再根据板书提示,指导学生背诵,完成引导性自主学习。然后学习二、三自然段,进入独立性自主学习阶段。第二、三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结构相似,表达方法相同。教师不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第一段的学法进行自学,再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让学生从船多、人多、农副产品多、做买卖的多这几个方面体会小镇的热闹;通过出示挂图帮助学生感知小镇早晨的紧张。最后进行创造新自主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小镇的早晨多美啊!”这一感叹句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同时使学生了解了全文“分一总”式的叙述方法。根据课文的特点,以“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商店里的商品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等为中心句,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叙述方法写一段话,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自主阅读,激发情趣
阅读既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悟自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内化语言的一种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是读者个性化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而最为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阅读,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有感情地品读中领略意境。如课文《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古典诗词——苏轼的《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描述了词的意境,并录引了其中的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特别是4、5、6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第4节是苏轼在中秋节之夜因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而埋怨月亮的无情,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并根据各人的理解设计动作,充分感悟苏轼思念之苦、埋怨之情。同时引导学生联想起平时学过的表述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勃的《游子吟》等,在联想生活中有哪些歌曲是表达思念之情的,如《十五的月亮》,并师生同唱,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第5、6节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如师生对读,学生表情朗读,动作表演朗读等,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情感。
4 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评价”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是学习主体对作者客体,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认知。评价的方式主要是自评和互评,自评内容主要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哪些地方你最满意,或是不太满意?互评重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畅所欲言,以求学习主体创新潜能的开发和独立个性的升华。比如教师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后,让学生自主评价。有的说,学习这一课,我要像水滴石穿那样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有的说,学了这一课,我要像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那样刻苦学习、孜孜不倦;有的说,滴水穿石的启示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还有的说,我深深体会到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克服一个个困难而获得成功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拓展延伸:①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取得成功的?同学们举出许多例子,像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哥白尼提出了科学的太阳系理论《日心说》,徐悲鸿画的马名扬中外,司马迁狱中写《史记》啦,还有童第周、富兰克林、开文迪许等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②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怎样实现美好的理想?同学们在憧憬美好的未来中纷纷表达自己的志向,决心以名人为榜样,不懈努力,开拓创新,至此,学生不仅懂得了“滴水穿石”的含义,在思想上也进行了一次飞跃。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式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语教学中,应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达成这个目标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寻找要点,把握关键
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学习,才能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比如说,以“中心”或“事件”命题的课文,要点往往就在文题上,这就是文眼。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揭题后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林冲为什么要打洪教头?怎样用棒打的?结果怎样?)又如《师恩难忘》开篇后,让学生速读全文,直奔要点,找到全文的中心句:“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然后让学生带着“作者为什么觉得师恩难忘?老师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去自读课文。这中心句就是文章的要点所在,类似这样的要点还有总起句(《詹天佑》中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过渡句(《秦兵马俑》中第4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总结句(《九寨沟》的最后1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重点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等等。还有些课文的要点散见于课文的各段中,那就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由教师梳理成目标,从而把握课文的关键。
2 循序渐进,自主创新
“循序渐进”是自主创新学习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从常规性到引导性,再到独立性,最后到创新性,步步深入。这四个层次的自主学习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比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文时,根据高年级的教学要求和学生能力水平,把这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初步感受小镇的意境美,进行常规性自主学习。接着,学习第一自然段,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自学:①找出本段的中心句。②自由练读,想想文中描绘的景物,揣摩出读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收获,互评互议,矫正差错。教师进行点拨,根据课文结构适当板书,引导学生深究,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通过景物描写来描绘小镇早晨的恬静,再根据板书提示,指导学生背诵,完成引导性自主学习。然后学习二、三自然段,进入独立性自主学习阶段。第二、三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结构相似,表达方法相同。教师不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第一段的学法进行自学,再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让学生从船多、人多、农副产品多、做买卖的多这几个方面体会小镇的热闹;通过出示挂图帮助学生感知小镇早晨的紧张。最后进行创造新自主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小镇的早晨多美啊!”这一感叹句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同时使学生了解了全文“分一总”式的叙述方法。根据课文的特点,以“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商店里的商品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等为中心句,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叙述方法写一段话,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自主阅读,激发情趣
阅读既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悟自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内化语言的一种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是读者个性化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而最为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阅读,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有感情地品读中领略意境。如课文《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古典诗词——苏轼的《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描述了词的意境,并录引了其中的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特别是4、5、6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第4节是苏轼在中秋节之夜因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而埋怨月亮的无情,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并根据各人的理解设计动作,充分感悟苏轼思念之苦、埋怨之情。同时引导学生联想起平时学过的表述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勃的《游子吟》等,在联想生活中有哪些歌曲是表达思念之情的,如《十五的月亮》,并师生同唱,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第5、6节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如师生对读,学生表情朗读,动作表演朗读等,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情感。
4 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评价”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是学习主体对作者客体,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认知。评价的方式主要是自评和互评,自评内容主要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哪些地方你最满意,或是不太满意?互评重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畅所欲言,以求学习主体创新潜能的开发和独立个性的升华。比如教师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后,让学生自主评价。有的说,学习这一课,我要像水滴石穿那样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有的说,学了这一课,我要像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那样刻苦学习、孜孜不倦;有的说,滴水穿石的启示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还有的说,我深深体会到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克服一个个困难而获得成功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拓展延伸:①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取得成功的?同学们举出许多例子,像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哥白尼提出了科学的太阳系理论《日心说》,徐悲鸿画的马名扬中外,司马迁狱中写《史记》啦,还有童第周、富兰克林、开文迪许等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②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怎样实现美好的理想?同学们在憧憬美好的未来中纷纷表达自己的志向,决心以名人为榜样,不懈努力,开拓创新,至此,学生不仅懂得了“滴水穿石”的含义,在思想上也进行了一次飞跃。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