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人类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不高也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实践操作的机会,巩固教学质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高校课堂;构建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是未来人类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尤其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更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信息技术自身发展速度极快,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极高的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语数外课程不同,初中信息技术不能完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本文从教学层面,浅谈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策略。
1 分层教学
网络的普及使许多初中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一无所知,甚至有学生未掌握基本打字能力。针对学情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分层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等获得学习提高的机会。分层教学并非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再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而是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教师针对较高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让已掌握该技能的学生有进一步提高,也能避免该类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
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剪切、复制、粘贴”等基层操作,由于许多学生掌握该操作,教师不应做详细讲解。但是教师也需要掌握部分电脑“小白”,设计不同难以程度的操作题,让学生掌握并巩固该技能操作。首先,较深首先设计容易问题:将“本地磁盘E”内的文件“我的照片”移至“本地磁盘D”。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也证实,部分学生对“复制、剪切和粘贴”操作不懂,并且对“移至”概念不熟。完成简单问题后,适当增加问题难度,提出新的问题:将“本地磁盘E”中的文件“我的照片”通过鼠标和键盘操作移至“本地磁盘D”。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掌握通过快捷键“Ctrl+C”、“Ctrl+X”、“Ctrl+V”完成以上操作。
2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可采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联合2个或多个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任务驱动教学,完成某个知识点学习后,教师可针对该知识点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或层次,将学生平均分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习。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有各个小组的代表上讲台向其它小组演示和讲解本小组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与任务驱动学习联合使用既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学生上台演示和讲解中还能与其它小组成员、教师进行互动,其他小组可以像该小组提出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任务驱动和小组和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激起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促使学生在独立与合作中完成任务,学生既能在独立学习中形成独立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在小组配合中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引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额定实际情况,设置难度使用的教学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完成任务中,教师需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在指导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避免学生出现“卡顿”问题,影响探究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 强化课堂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具备的操作性强的特点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求课堂教学要注重实践,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主要特点。课堂教学中强化信息技术实践操作可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掌握知识点,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初中信息技术单节课堂时间为45分钟,教师可将课堂分为“30+15”分钟两个部分,“30”分钟为教师讲和演示操作部分,“15”分钟为学生自主操作部分。将该方法并非单板的将课堂前30分钟作为教师讲解和演示环节,后15分钟作为学生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还能在完成某个小知识点后,即可让学生进行短时间实践操作,达到巩固学习的效果。教授相对简单或容易掌握的知识,教师可采用集体观摩实践操作方式完成学习。例如利用“查找”(Ctrl+F)功能在word中查找指定词字或句子,该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让操作较好的学生当众演示,尚未掌握改技巧的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演示后掌握。
4 结语
高效课堂并非固定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纳入课程标准的时间比其它课程更短,而且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存在极大的差别,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人员仍需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在一般中找特殊,不断调整和完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宁.基于课改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5,14(16):158-159.
[2]刘晓祥.探究新时期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7(02):182.-183
[3]刘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高效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8(03):101-103.
[4]康铁衡.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9(15):16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高校课堂;构建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是未来人类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尤其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更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信息技术自身发展速度极快,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极高的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语数外课程不同,初中信息技术不能完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本文从教学层面,浅谈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策略。
1 分层教学
网络的普及使许多初中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一无所知,甚至有学生未掌握基本打字能力。针对学情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分层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等获得学习提高的机会。分层教学并非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再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而是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教师针对较高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让已掌握该技能的学生有进一步提高,也能避免该类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
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剪切、复制、粘贴”等基层操作,由于许多学生掌握该操作,教师不应做详细讲解。但是教师也需要掌握部分电脑“小白”,设计不同难以程度的操作题,让学生掌握并巩固该技能操作。首先,较深首先设计容易问题:将“本地磁盘E”内的文件“我的照片”移至“本地磁盘D”。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也证实,部分学生对“复制、剪切和粘贴”操作不懂,并且对“移至”概念不熟。完成简单问题后,适当增加问题难度,提出新的问题:将“本地磁盘E”中的文件“我的照片”通过鼠标和键盘操作移至“本地磁盘D”。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掌握通过快捷键“Ctrl+C”、“Ctrl+X”、“Ctrl+V”完成以上操作。
2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可采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联合2个或多个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任务驱动教学,完成某个知识点学习后,教师可针对该知识点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或层次,将学生平均分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习。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有各个小组的代表上讲台向其它小组演示和讲解本小组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与任务驱动学习联合使用既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学生上台演示和讲解中还能与其它小组成员、教师进行互动,其他小组可以像该小组提出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任务驱动和小组和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激起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促使学生在独立与合作中完成任务,学生既能在独立学习中形成独立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在小组配合中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引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额定实际情况,设置难度使用的教学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完成任务中,教师需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在指导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避免学生出现“卡顿”问题,影响探究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 强化课堂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具备的操作性强的特点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求课堂教学要注重实践,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主要特点。课堂教学中强化信息技术实践操作可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掌握知识点,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初中信息技术单节课堂时间为45分钟,教师可将课堂分为“30+15”分钟两个部分,“30”分钟为教师讲和演示操作部分,“15”分钟为学生自主操作部分。将该方法并非单板的将课堂前30分钟作为教师讲解和演示环节,后15分钟作为学生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还能在完成某个小知识点后,即可让学生进行短时间实践操作,达到巩固学习的效果。教授相对简单或容易掌握的知识,教师可采用集体观摩实践操作方式完成学习。例如利用“查找”(Ctrl+F)功能在word中查找指定词字或句子,该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让操作较好的学生当众演示,尚未掌握改技巧的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演示后掌握。
4 结语
高效课堂并非固定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纳入课程标准的时间比其它课程更短,而且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存在极大的差别,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人员仍需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在一般中找特殊,不断调整和完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宁.基于课改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5,14(16):158-159.
[2]刘晓祥.探究新时期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7(02):182.-183
[3]刘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高效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8(03):101-103.
[4]康铁衡.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9(15):163.